新浪财经讯 11月18日消息,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四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共建金融新秩序”为主题。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颖晖,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爱康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乐荐集团董事长黄飞燕,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保险主论坛上进行了圆桌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杨富江:好了,谢谢苏总的分享和梳理,刚才苏总吐槽,翻页器往下推难,后退很容易,干什么都是这样。往下推进确实步履维艰,但是想倒退还不容易吗?原地踏步,就地卧倒。我们说机缘巧合,机是机会,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说场合就是相遇,而缘就是为了这次相遇所做的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的准备,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机有了,但是没有缘就在对面都牵不了手。所以我们到底在什么资本情况之下,什么样的星空之间与客户见面,而为了这次见面我们保险业又做着怎样的准备呢?接下来我们保险就新科技、新健康、新科技跟各位讨论。
我们有请上参加圆桌对话的诸位嘉宾,他们是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颖晖,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爱康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乐荐集团董事长黄飞燕,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
同时有请本场对话的主持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李致鸿先生。
有请各位!
李致鸿: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我们新保险、新科技、新健康的论坛。袁总飞机九级大风,飞机延误,还在路上。我们今天请的几位嘉宾都很有代表性,像我们的招商信诺,像中意财险,都是非常优秀的外资保险公司,像众惠相互也是我国首家相互式保险公司,做了探索。爱康跟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做了很多跨界合作。今天很巧,新保险、新健康、新科技。前两天银保监会发布健康管理办法,正好切合今天这样一个主题。健康管理办法对于长期险的费率是不调整的,健康管理的上限也是有所提高的,很多公司对此都是有一些非常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我们就请几位嘉宾就这个问题跟我们做一些分享。
赖军:新的健康管理办法发布看到两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第一是长期健康险费率可调整,因为以往我们的长期健康险的费率是不能调整的,所以利用到在市场上实际上长期健康险是基本缺失。所有保险公司都很难预计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赔付率究竟是什么情况,这次等于把长期健康险的费率调整放开了,令到大家可以做长期健康险。大家也要留意到另外一个变化,把短期健康险费率调整封死了,长期健康险做了调整,短期归短期,真正做健康险还是要做长期。
第二个大变化就是我们可以把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到我们的健康险产品里,虽然现在上限是20%,未必够,但是也开了另外一个口子,如果你超过20%的话,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是另立合同,另外作为一个项目来提供给客户,我相信这两个是最大的变化。
李致鸿:在座有很多高净值的客户,招商信诺的高端医疗险值得推荐的。很多人选择招商信诺。请静总分享这个话题。虽然说是首家相互式保险公司,但是众惠相互做了很多探索,包括慢性肾病都是行业首创的一些产品,也是希望您一会儿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李静:非常感谢,我个人感觉健康险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的险种,其实健康险本身是有非常强的准公共属性的,其实这次我们来看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新规的颁布,把它放在一个中国的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发现,今年7月份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组织实施的方案,另外国家医保局也在推4+7的改革,还有单病种付费的改革。另外在11月15日,国家医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还专门颁发了推进福建模式,所有变化,文件的快速推出都代表着一个推进民生福祉的方向。更关注健康险保险管理办法里面,增加了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健康管理费用所占比重的一个比例,也增加了业务范围,作为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单独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签订单独的健康管理的协议。而且可以进行收费。这就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健康险不仅仅是提供保险保障的机会,更多的我们是让我们的参保人更健康,不得病,少得病,而且得了病之后也不用担心投资与支付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整个行业健康险的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每家公司有更好的机会。
黄飞燕:最早创立爱康集团,最早叫爱康网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健康跟中国医疗明显可以有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空间,其实想把互联网带入医疗才开始的,但其实带进去之后,发现互联网跟医疗,15年前太难衔接了,那个时候我们只好转型做了体检,大家更多知道是爱康体检。这15年来健康管理行业不断发展,但这15年来健康管理行业没有真正在保险行业形成政策上有效的连接,我们看到在整个健康管理产业,除了就业率通还算比较成熟的业务以外,还有体检,体检是相对比较标准化,也是比较成熟的,健康管理公司就是非常非常多,覆盖面非常非常的广,但是没有完全被标准化。这次我们看到整个政策能够通过健康险,在保险方面增加20%的有效覆盖周期,对于整个健康管理产业来讲,我感觉其实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帮助,将是非常有效的结合,而这个有效的结合,将会给中国不论是购买健康保险的老百姓,还是想获得更好健康服务的老百姓都会给予非常巨大的帮助,我们自己觉得20%的增长是非常好,而且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一个1500万的新生婴儿出生,到现在百岁老人已经近6万人,在人生百年的跨度当中,其实我们每看十岁,其实都是需要360度全环节健康管理的。可做的事情非常之多。我们觉得20%的配套是政策利好,但是有机会的话,我们能够跟保险公司一起,健康管理整个大的行业能够全方位来配套健康保险这个大的体系来一起为中国老百姓提供服务,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契机。
王前进:关于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出台的时间非常好,保险行业从2012年到现在,健康险的发展非常快速,从2012年的700亿的保费规模,到去年将近5000亿,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客户对于健康险的认知,对于保险的认知已经上升到比较高的阶段。我们原来的健康管理办法是2006年出台的,时间也比较久了,其实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次新的办法出台,我觉得有赖于进一步的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更好推动健康险的发展。
大家知道,健康险这几年的热销过程当中,因为我们数据的积累,其实在随着医疗条件的变化,我们各方面客户看病就诊的频率、频度是进一步加快,这方面支出也是加大了。从大的理赔数据来讲也是在上升的。这个费率的调整,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的能去控制长期风险,更好推动健康险的长期发展,同时这块对于客户也是长远的保护。推动健康险持续发展,不是短期的行为。对于国外来讲,这个费率也是可以调整的,这是对于健康险行业是非常有利于去发展的。
对于刚才主持人讲的第二个问题,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的法规上的提升。确实结合客户的需求,客户买保险,不止是对于保险理赔的需求,而延伸上来对于客户,对于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后续的需求是更大的。这方面的结合,更有助于回归保险的初心,刚才有嘉宾也讲到回归保险的初心,我们的保障,我们真正对于帮助客户来安享未来,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这块服务的加入,能够使保险公司对于客户的服务方面,我觉得更全面,更好帮助客户未来选择保险,受未来规划风险,未来更好的健康生活,而且健康的管理加入,我觉得会有助于唤起客户对于日常健康进一步的去关心,去关注,不止为了保险理赔,而是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
李致鸿:谢谢前进总。您说的很有道理,今年3、4月份开始保险保费的增速就赶不上赔付率了,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受关注的。进总讲的时候,周总频频点头,公共属性的,看来很认同。请您分享一下。
周瑾:我们关注大健康板块,大健康领域有三重属性,第一重是它的技术属性,就是所需要的一些技术门槛,包括尤其是医院、医疗机构,一些药企,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它的金融属性,其实就是保险公司传统扮演的角色,包括补偿支付,包括我们本身金融机构所隐含的金融杠杆,以投资的方式去撬动,做一些长期投资。第三种属性其实就是服务的属性。刚才黄总提到的公共属性很大程度是服务层面的属性,服务其实就是要把这些资源以合理的方式,用适当的机制,能够传递到,或者按资源分配到合理的这些人群当中去。所以这里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至少在以前看来,健康管理这个环节相比前面两者属性,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也是希望,我觉得监管这次新规里,某种程度上强调健康管理的功能。未来大健康板块里,也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多去跟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去链接这些核心的医疗资源、金融资源,使得整个大健康板块能够更好的发展,所以这是我关注到大健康领域,以及健康险新规里所体现出第一个维度。
第二个我也想讲新规里体现的健康险专业性的要求,正因为大健康领域是一个挺复杂的生态,有各种角色和各方的利益交织在一起,而且又有共同属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过去这几年健康险业务发展增长比较快,但是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些风险隐患。应该说很多公司在专业险方面不见得是能够有足够的能力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新规里面特别提出了对于健康险业务,人身险公司经营健康险有专业的团队,或者事业部,这其实也是对于专业性要求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个也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李致鸿:谢谢周总,周总一直对我们都非常支持,我希望这些问题都可以进一步通过我们发声,为行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咨询。
其实刚刚围绕服务和管理来谈,其实从目前台上坐的这几家公司来看,在健康管理、跨界服务都有很多的探索,包括我跟静总,跟赖总,跟几位领导都有密切的交流。所以我们也想向各位请教一下,你们认为你们怎么去跨界合作,打通产业链也好,上下游也好,建立生态圈也好。黄总您的问题是怎么跟保险机构跨界合作?
赖军:这个健康险,或者健康保险必须是要跨界合作,因为如果纯粹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的话,如果纯粹是提供一个产品,当你出险的时候给你做一些财务的替代,实际上这种保险的属性,或者是保险的功能是比较低层次的。我们应该说还是要有一些资源的替代。我们要提供一些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办法就是怎么在人生病的时候,帮他找到很好的医疗的资源,帮他解决问题。最好的当然还是在未病的时候,能够帮他预防。所以这个必须是得靠医疗机构,我们的保险公司,以及如果要做科技的话,还是需要科技公司,包括一些大数据公司帮我们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这里想多说一句的是,大家对健康险可能有很大期望,实际上我觉得目前这个问题虽然有了新规,其实健康保险还是很多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比如说是一个非常高度逆选择的产品,我们知道保险本身就是有逆选择,但是健康险是更加高的逆选择。大家如果很健康的时候没有想到健康保险,通常发生问题的时候才去买。这个时候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卖给你了,包括这次的新规里大家也留意到,规定的不能够收集客户基因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销售保险给客户,因为保险另外一个前提就是不确定性。如果这是确定的,那你很难为他提供一份保险。
我不知道待会儿话题会不会讨论到这方面,就是究竟保险公司在整个大的健康管理里,包括跟服务国家健康政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实是值得研究的。因为这个风险是很明显。刚才提到高端医疗险貌似很高大上,实际上它的盈利依然很困难,只要稍微一下沉的话,实际上逆选择,或者滥用的情况还是相当的严重,令到健康险公司,或者做健康险的也难以盈利。怎么能够通过跨界的合作,真真正正给客户提供他需要的健康保障,同时又能够把整个的医疗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李致鸿:谢谢赖总,赖总讲了很多反映行业心声的真心话。
李静:我个人觉得健康险它的本质和我们普通的纯粹是以提供风险的分散和补偿功能的传统保险产品还是有差异的。本身来讲,我个人觉得如果让我来定位健康险的话,我们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其实是一个各类健康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整合者、提供者。对我们来说,我也非常赞同刚才赖总讲的,其实健康险的本质是风险很高的领域,我们有的时候跟同事,或者说同行交流的时候,健康险跟车险很像,我不认为和车险像,和信保有点像。对健康险核心一定是风险控制能力,而风险控制能力是贯穿于健康险经营始终的,从前期的数据和风险的定价,核保的能力,能不能得到真实的病例。包括承保过程中健康管理的能力,能不能通过采购健康管理服务来降低风险,使我们客户,尤其带病群体包括满病群体病种发生发展变化之后,能不能有效的去控制转成重病的一种风险,健康管理是否有效,能不能提供我们参保人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等等,这是我们整个承保过程中需要做的。
还有承保后,假如客户发生风险,我们能不能有效的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包括门诊,门诊能不能控费,如果得了大病之后,大病能不能有一个有效治疗的提供方等等全链条,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其实对保险公司来讲是一个风险很高,链条很长,压力也比较大,需要对接很多很多资源才能把这个做好。其实刚才致鸿也提到了,我们当时做了一款对肾病带病群体的产品,可以说这个产品特别特别的费劲,为了这个产品我们做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次我都在想,我们是不是做这个产品太累了,怎么会这么长的时间,做其他的产品其实对保险公司来讲,只是一个精算定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产品这么复杂。确实,如果对一个带病群体想做产品的话,从风险模型、数据的收集、定价,以及核保,包括所有健康管理资源与医疗资源对接都是很复杂,很长链条,我们做了很长时间,但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黄飞燕:其实我们提前做了13年之后,两年前我自己联合创立了一个新的集团公司,叫乐荐集团,乐荐集团就已经脱离了体检,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术业有专攻,其实对保险公司来讲,不管怎么样,它更关注的是另外一个端口,就是它的金融端口,控费端口,还有对保险一系列相关的专业,这方面监管要求的端口。而健康管理公司其实又确确实实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客户整个在健康险和健康管理方面,自身健康生命质量提高需求的。所以我们乐荐有点像健康险公司背后的服务链条,因为中国的健康管理公司,那简直就是太多了,从医疗类的、器械类的、药类的,健康的吃、健康的喝,健康的拉,健康的撒,健康医疗几个字覆盖上万家,十几万家的公司,哪些是最适合不同的保险公司在健康险面向他客户的时候所需要的。保险公司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在这么海量的数据挑选。我们乐荐是做这个,如果说百度是人类吃喝拉撒的引擎,我们乐荐是保险公司想要的,尤其在健康管理领域配套的一个引擎。因为我们从国内、国外引进一系列专业人才,从专业的角度,健康管理这个领域里在上万家,甚至更多海内外的公司当中去为健康险公司,或者说寿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在他有健康医疗需求的时候,去为他选择他想要的,最适合他的健康管理的配套服务。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王前进:我觉得主持人刚才提出来这个跨界的问题确实特别好,保险公司是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服务方面,健康险对于我们当前老百姓来讲,确实是一个现在比较热,大家认同度比较高,是非常好的时间点进一步去把老百姓对保险的意识,客户的意识,进一步做好,做提高,怎样做好做提高?我们同方全球人寿从2015年以来也是主推健康险,我们有一款产品叫康健一生系列,每年不断升级,每年在我们保费结构占比非常高。在底下的营销人员,他们对于客户的沟通了解感受到,不止是我们给他去产生了赔付,对他产生帮助,这是第一道。他们更需要有了这方面金融回馈的理赔以后,我到底去哪所医院,去找什么样的主治医生,怎么样帮助我,特别现在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他们的家庭面对老人更多,出现了问题以后,有时候真的很上火,不知道怎么去做。跨步进来,除了保险进入到健康服务管理,进一步进入到医疗领域能够对他们产生帮助,是目前的痛点。保险公司我觉得它有这样的前提条件,能够跟医院之间建立联系,客户是单体的,保险公司有能力和资源打通这方面。如果这方面打通,除了跟爱康这样的,包括跟医院,包括健康管理公司,能够去合作,能够提供,我们公司的产品也有这方面的附加值,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这些附加,附加的前提一个方面跟他合作,一个方面有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深入投资在这个领域,包括医院,包括其他的健康管理的公司,以及投资的领域,进一步能够跨界多走一步,能够解决客户的需求和问题,这些真的是我们下一步得到客户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重要的方面,现在也是好的时机去做这个事情。
周瑾:说到跨界我更多想从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来谈,健康险天然是跨界的领域,所以一定要有跨界的能力,坦率讲传统的保险公司更多集中在金融属性这个层面发力更多一点。如果落到健康险有两块核心能力至少是保险公司普遍缺的。而这个缺很多是一些底层的缺陷问题。第一在控费的问题,尤其长期健康险,未来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包括整合技术的演变,未来疾病的发现、诊断,包括治疗的成本怎么来控制,这个是保险公司天然会比较没有话语权的,因为相应的这种技术门槛、技术标准以及相应依赖的一些数据,都不在保险公司手里。这个如果要发力长期健康险的话,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第二个关注赖总提到有一个逆选择,我们从风险的角度来讲,对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精算层面,或者叫做自然风险,包括天灾人祸,包括了生老病死,这个某种程度有自然规律可循。
但另外一个层面的风险,我们觉得更多是人性的风险,跟逆选择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逆选择我们有时候讲到,我买了保险以后,可能对于自身的约束,或者自律可能会放松。但另一方面,更可怕的人性的风险,实际上是一个欺诈风险,就是刻意的去恶意进行保险欺诈,所以这一类的风险实际上对于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会有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我们说人性这个风险,应该来讲在现有,或者传统精算技术来讲,其实不太能够覆盖到。我们可能知道前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有一块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其实在其他的金融领域里面,在分析人性后面驱使人行为的变化,包括我们在股票交易市场里,根据人的心理学的一些分析,其实这些可能要借鉴到我们在保险健康险领域的一些分析,一些定价,一些精算技术,我觉得这两块核心能力可能是未来保险公司要去考虑的。
李致鸿:谢谢周总,袁总正好赶到这个问题的收尾。这个问题是您怎么看保险业在健康领域跟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的一些问题。
袁颖晖:谢谢!首先不好意思,因为过来的时候路上有点堵,有点耽搁,来晚了,前面几个嘉宾讲的也没听到,所以也许讲重了。我觉得那是非常好的问题,就像刚刚嘉宾也说到,保险天然是跨界的,其实不是健康险跨界的,所有保险都跨界的,因为保险本身它是提供一个保障,保障的是什么呢?必然是风险,风险是各行各业带来的。
从健康险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谈跨界,可能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今天会谈到一个生态圈,在整个健康领域的生态圈里面,或者用保险的术语来讲,是说健康产业的价值链究竟在什么地方。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保险行业,或者说保险公司我们最佳的切入点是什么。那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是保险切入到健康领域里面,其实最大的切入点是在于保险是一个支付方,实际我们会看整个健康产业,或者整个医疗卫生产业有很多的支付方,但大体归结下来,支付方最终是三个,一个是政府,第二个是个人,第三个是保险公司。在中国的状况,我们会看到绝大部分是政府,以及私人。商业保险占到的比重是非常非常小,而在OECD、发达国家中间我们会看到,这个三个支付方式怎么平衡。怎么样保险从支付方的角度去切入。
刚刚嘉宾也谈到,在一些切入点的时候,因为保险是支付方,保险有很多的会员在这边,聚集了很大的支付能力,我怎么样和医疗机构之间去形成一定程度的议价能力,我觉得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但一定是要办的一件事。
第二方面保险作为支付方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当我们掌握这些大量数据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可以从反欺诈的角度,大数据和大数据科学,更加精准地去判断一些欺诈的风险,在过去可能是做不到的。我相信在整个生态圈中,保险作为跨界我们有很多切入点,只是我们从哪个点去切入,哪个点去做,如果试图把所有点做到我觉得很难。也许我们在某些点上去切入,而这恰恰也正是保险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从不同点切入的时候,其实是百花齐放,做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说整个保险行业、保险产品在市场上是非常相似,非常雷同的。
李致鸿:谢谢袁总。我们看到保险不管是跨界合作,还是您提到的风控、反欺诈,科技的力量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保险金融科技当中有很多是真的创新,但是我看到假的创新也很多,有一些公司很虚,或者是一些宣传的内容,您怎么看待保险科技,对于怎么判断保险科技的创新跟发展,其实我觉得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点,让消费者有获得感,不能说我们自己说科技做的很好,但是在客户体验上可能还比较差一点。
赖军:确实金融科技这个话题很热门。我们招商信诺这几年对于金融科技投入也比较多,我的一个标准,就像刚才提到的,怎么才叫做有效的金融科技,就看它的实际效果,我们不需要很多很高大上技术的应用,说因为很炫的技术,现在讲区块链,就搞区块链,搞完以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效果,这个效果应该是有消费者,或者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能够体会得到的。比如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自己APP上有一个天机视图的功能,可以把招商信诺买的保险,按照保障的类型来进行归类,和汇总。也就是说我知道假如我发生了这样的保险事故的时候,总共可以拿到多少保障,是由不同保单组成,我相信很多公司能把保单列出来,这张保单有多少,但是能够做到按照保障的内容来进行汇总,这样的内容并不多。其他的也是同样看怎么样更简单、更便捷,更安心,在这里买了保险之后,整个的过程能够更加顺畅,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的功能,包括我一直在检验金融科技实际效果的时候,都会看这一点。是不是客户更加简单,是不是更加便捷,他买保险以后是不是更加安心,这才是检验是否真正创新的标准。
李致鸿:您说的确实是痛点和需求点,作为保险的记者,有时候会买一些保险,有时候为了测试退保流程,纯粹是买一些然后就退掉,这个我觉得确实是有一些痛点。
李静:其实保险科技这些年发展的非常的快,如果只是说科技怎么样赋能保险业的话,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两个方面用的比较多一点,第一个,怎么样去降低获客的一些成本,降低这种自身的经营成本,让客户能有更好的体验,包括获客方面,客户体验方面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在整个风险控制方面,怎么样能够从这些反欺诈,怎么样从风控和理赔这些环节去降低保险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成本。我觉得在这方面,其实各家保险公司都做了很多很多的探索。但我个人想感触特别深的一点是在健康险的领域,它太博大精深了,因为大健康发展太快。实际上我本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进入到保险行业,时间还算是比较长,投入到保险行业已经二十七八年了。但实际上等我真正投入到健康险领域以后,我发现这个行业对科技的进步对它的影响非常非常大,远远超过保险科技的进步。刚才主持人说科技赋能,提到赋字,赋是什么?首先自己要有能力,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我们以健康险为主打的业务,我本身是不断的学习过程,我自己过程中不断读书,不断接触最新的科技,但即便是你的视野再广阔,真正在你产品和服务中,你一款产品能够用好一项新的技术进步,我觉得就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
而且刚才袁总的介绍,说保险天生是跨界的行业,其实医学也是,医学是靠科技的进步来推动的。大概在我印象中,可能近几十年以来的所有的诺贝尔的医学奖,没有一次是医生获得的,基本上都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包括其他的化学家,他们来获得的。为什么?就是技术的进步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新的领域保险公司对我们是一片大的市场,怎么样新的技术应用于我们无论风控环节,还是服务环节等等,用好一点就是非常大的进步了,更多是怎么样落地的问题。
李致鸿:静总说的非常对,静总一直探索,我们国家海洋险都是静总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静总也使北大法律的高材生,现在是清华医学的博士,在不断的学习,我们也看到这样不断探索的过程。
黄飞燕:我们最新的政策提到实际上当一个客人双向同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一些体检和医疗和健康数据可以提供到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给出更好的核保,或者说更好的适合他的保险产品的方案。但我们做这一个小小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以前在爱康曾经做的操作基本上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双方都是没有电子平台,来让客户双向签字这件事情可以非常便捷的做完的。所以我们要打一个表,这个表不知道打到什么地方,让客户看到,而且在这个表上签完字之后,紧接着这个表还得再回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还得再打一个表,还得把保险公司的表填完。所以就这么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是很难操作,所以我们现在乐荐是双牌照,全国互联网代理保险牌照,还有健康医疗牌照,我们还是科技为主。我们想真正把跨界问题解决掉,一个客户体检的同时,去电子签名,就已经把体检的数据和跟体检合作的保险数据,电子签名已经完全完成掉,这是乐荐科技做的,让客人非常便利,帮助他通过跨界得到最高效的服务工作,这确实是我们乐荐科技做的,包括搜索,搜索也是为了让保险公司更方便,让个人能够更方便,结合起来更方便。
李致鸿:谢谢黄总。这一点真的是一个痛点,我们之前向监管部门、行业去反馈,其实需要一个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大数据平台,虽然很难,但是大家都在不断的探索。就像我们来说,可能健康告知有时候真的会忘记,有时候真的没有看的那么全面。这个时候数据打通的,有很便捷的方式的话,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便捷的事情,所以我们也很希望有这样一天。
王前进:对于保险行业来讲,保险科技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现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保险公司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必须首先是在保险科技的运用方面,能够真正的落地使用。这方面是一个基础。相当于我们各方面的系统,从销售、服务,各方面公司的体系搭建这些方面。这些方面相对来讲,我觉得是对保险科技使用,只要投入,可以实现的。
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保险科技在保险行业使用是有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的。就是在我们保险科技真正对客户产品的开发,真正网络在线的销售这方面。因为保险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是金融监管非常严格的,我们原来公司早期招了几个做网销方面的人,包括从互联网公司过来,他们很不适应。他们开发出来产品,或者想做的事情感觉从法规地方始终通过不了。特别寿险公司,寿险公司对于客户、数据、安全方面要求更高,这些创新方面有一定难度。大家看到真正在互联网上进行在线销售的这种产品,还是线下传统个险渠道,现在是新技术的个险渠道占大头,真正在线上进行销售的,还没有占到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对于寿险公司。我想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针对保险公司去面临挑战和转型西德过程当中要去思考的。一方面我们要符合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安全各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真正能够开发出来,去适合我们保险给客户好的体验。因为我们的客户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在网上进行采购也好,进行消费也好。我们保险公司怎样能够真正开发出适合他们的产品,又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不能出现各方面的风险问题、信息泄露的问题、客户安全的这些问题,我觉得是面临的挑战。
这里主持人也讲到有一些假的创新,我认为过程当中,有一些赶时髦出现一些,这些讲的创新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生产,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被淘汰掉。真正的满足客户需求,符合监管的要求,符合资金的安全情况,这类的创新会越来越多。下一步我相信保险会进入深水区,进入这个领域,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平台公司跟寿险公司进行进一步加大合作,或者延伸到这个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
李致鸿:谢谢前进总。确实现在80后、90后在体验保险服务的时候会自觉和不自觉的跟阿里、腾讯这样的平台去比较,当你很逊色的时候,就会失去很多消费者。包括像前进总说保险公司跟互联网公司合作,我知道有些公司可能在做一些搭中台体制的改革,可能刚开始完全招互联网人才的,但是推进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好像推进不下去了,这时候要引进保险人才,所以其实是缺一不可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严监管,强监管的行业来说。
周瑾:我赞同王总说的问题,我们主要是营销方面,真正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话题喊了很多年,真正还是以创新解决客户的痛点,这个是掌握自身价值创新的源泉,所谓不忘初心。科技行业里,大家有共识,科技有很多可以在保险公司,不管运营效率、降本增效方面,还是风控、定价、精算的维度有很多的应用,还是回到我前面讲的观点,健康险领域三个大的属性里的服务属性,我觉得这一块从目前相对容易被忽略的一块。而这在科技应用,保险公司某种程度会更有一些优势。因为前者来讲包括定价、精算、风控,技术要依赖于数据的。这个数据大量还是掌握在医疗机构和药企手里,保险公司自身即便有技术,没有数据的话,很难真正发挥那么大的价值。相反,在服务市场上有资源,有价值增值服务,怎么样利用精准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把它分配到适当的人手里,而且这个过程当中,你是用一个用户更容易去触达,更容易去接受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这些创新,不管是从出行,还是资讯、视频,本质上都是服务的概念,只不过用这种技术手段,让大家更容易去触达你所需要的服务。所以这种过程当中,保险公司可以应用新的技术,可以更多去发力,这个也是我们认为未来保险公司在整个大健康领域里面核心价值寻找或者定位的时候得以重点去发力的方面。
袁颖晖:现在一谈到保险,不光保险,金融和任何行业都讲金融和科技,好像不讲金融和科技没法上台了。刚才嘉宾分享的非常好,保险创新也好,科技也好,有没有改变保险的本源,我认为没有改变,保险的本源就是保障,有风险,我怎么样保障。如果我们再往深一层面去看,保险是不是只有保障那么简单呢?从来不是那么简单,保险再深一层的含义是安心,没有哪个客户是愿意买一张保单最后出事拿钱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正直的,任何诚信的客户不是为了拿钱的,是因为我有这份保障在这边,当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是可以托住底的,可以安心做这个事情。首先对保险本源里的保障和由此引申出来安心的功能,有这样一个认知的话,回过来说我们任何创新也好,任何科技应用也好,就是让我们把保障做的更好,安心提供的更加充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我想保险科技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不能做一件事情是好高骛远去炫技,今天人家有区块链,今天人家有机器学习,有神经网络,有声纹检测,能够分辨出河南哪个乡人的声音,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我们要回归到本源的东西,本源的是什么呢?客户的体验,从客户的体验来说,客户了解保险的资讯,客户购买保险的便利,客户索赔的便利,客户有时候退保的便利,客户甚至还要向我亲戚朋友转介绍保险时候的便利。这些便利我们都要去考虑。
同样,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我怎么样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好的体验,怎么样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的成本要低,我的成本如果不够低的话,我是不可能给客户,不可能有更多的能力提供给客户更好的服务。怎么样成本低?我的效率要高,有哪些保险科技的产品,可以用在项目。拿健康险来举例子,可能最成熟,最不值钱,最普遍的反而也许杠杆最大的是OCR技术,如果OCR技术可以用得好的话,海量的发票,海量的病例,我都可以把它识别出来,当然背后我要做很多的系统改造,但是用OCR技术把这些配合好话,效率也许会提高非常高。我们把整个健康险方面去年做OCR技术的应用,当OCR技术上去之后有60%的案子是可以完全通过OCR达到85%以上的识别率,而60%的案子达到85%以上的识别率,使得我们在意大利健康险的理赔,从平均的8天缩短到1天,这样客户满意,不需要多等待七天,而从公司角度来说,从8天缩短到1天省了多少人力,而省出来的人力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从保险科技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脚踏实地,我们要很清楚的知道说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我们能够给客户的保障和安心带来什么样的增加值,踏踏实实的从一些并不太起眼的保险科技的地方去做,而不是好高骛远的去想一大堆很炫的东西。
李致鸿:谢谢袁总,袁总说到问题的本质,也是我们保险不忘初心具体的体现。最后我们让每一位嘉宾用一两句话,谈一下自己对于新保险、新健康和新科技的期待。
赖军:科技赋能保险,让我们的客户更健康,更幸福,更有保障。
李静:科技向善,商业向善,用公益心做好健康企业。
黄飞燕:我觉得跨界是最难做的,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跨界这件事情做好,让老百姓得实惠。
王前进:希望保险公司能够以金融科技为支点,以我们健康管理服务为基础,提供给客户更好的健康保险产品。
周瑾: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因为这个机会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以机会驱动的发展模式,未来过渡到核心能力驱动发展模式。
袁颖晖:我想要分享的是健康是非常大的产业,作为保险行业来说怎么能够运用科技赋能和科技的力量,成为这个健康产业中间西德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者,撬动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
李致鸿:谢谢各位嘉宾,我们其实今天这个主题很巧,正好是赶上健康险新规的发布,我们是压中了题。我们刚刚也介绍了各位嘉宾的公司都是行业很有代表性的,不管是外资的、新兴的,很有特点的一些公司。我们今天就新保险、新健康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相信各位嘉宾之间,以及嘉宾和听众之间都会有一些收获和思考。我们再次谢谢各位嘉宾。
主持人杨富江:感谢各位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刚才各位嘉宾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对外开放新格局,要适应新健康、新时代以及新保险诸多的要求,确实自身得有真本事,得有真的能耐才行,我们总说能耐和能耐,包括两方面的能力,能力和耐力,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上限,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所能达到最好的能好到什么程度。而耐是下限,是耐力,能够忍受最艰难的处境和环境是什么,而能力和耐力,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存空间。也希望今天下午的相聚让每一位参会者的生存空间更加的扩展。
北京气温骤降,今天下午的相聚非常非常的温暖。而明天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奉上精彩暖心盛宴,精神大餐。明天21世纪经济年会主论坛与三场平行的论坛,分别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小银行转型与发展主题论坛、财富管理的质变时代主题论坛、科技·普惠主题论坛,请大家继续关注。
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和聆听,祝各位晚餐愉快!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