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告五:国际比较看国内行业发展

系列报告五:国际比较看国内行业发展
2021年01月05日 14:08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原标题:生猪期货系列报告(五)之国际比较看国内行业发展

  来源: 长江金融部落

  4月证监会近日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产值规模达万亿。为帮助养殖行业人员和投资者熟悉生猪期货基础知识,以便在生猪期货上市后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

  长江期货饲料养殖产业服务中心策划生猪期货系列研究报告,梳理生猪产业供需结构、产业链基本情况、养殖模式基本情况、国际行业发展、猪周期和影响生猪价格的因素等方面基础知识。系列报告共6期,每2周更新1次。

  核心观点

  养殖现代化水平比较:我国生猪养殖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近年环保政策、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大幅提高了行业门槛,产业整合加速明显。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在提高,人均饲养头数有增长空间,未来养殖过程中的人力投入有减少趋势。

  产业链整合情况比较:美国龙头企业多为全产业链发展,我国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以布局上游和中游为主,目前较少涉及产业链下游即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国内龙头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下游发展。随着屠宰产业的规范化及龙头养殖企业在产业上占据一定程度话语权,屠宰产业整合度有望大幅提高。

  养殖成本比较:国内生猪养殖成本高于美国,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较高、料肉比高、psy较低、饲料产区和养殖产区不统一、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生猪产业不断整合、养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生猪养殖成本有下降空间。

  01、养殖现代化水平比较

  中国人均资源少,养殖区域性强,机械化程度低等多种因素造成我国生猪养殖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与海外发达国家差异巨大。近年环保政策、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大幅提高了行业门槛,产业整合加速明显,但我国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与养殖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一)机械化水平对比

  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是实现成本节约的重要突破。国内现有的机械化养猪设备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广东起步,90年代走向全国。1980年广东率先在中外合资的深圳光明农场引进美国三德畜牧设备公司的8条现代化万头养猪生产线成套设备,一条万头生产线只需要饲养员8人。龙头企业尤其是自繁自养一体化企业因其全自动的环境控制、饲喂及环保系统优势明显,人均饲养量水平较高,值得大力推广。

  温氏股份近年来采用了新式自动化养猪模式,提升了公司的机械化养殖程度,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与劳动强度。新式自动化养猪模式采用了全自动化喂料系统、漏缝地面、自动刮粪系统、大跨度钢结构猪舍系统和风机水帘温度控制系统。

  (二)中美规模化水平对比

  美国养猪业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整合,至2000年基本完成,由70年代末约70万个商品猪场到2000年不足10万个,2010年时仅约7万家,生猪养殖场数量锐减近90%。规模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美国养殖规模化的启动期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养殖场数由65万减少至30万左右,降幅达50%以上。生猪存栏总量大幅减少至历史最低点约5100万头,降幅达24%。场均存栏量由87头左右显著提升近150头,增长近2倍。

  美国养殖规模化的加速期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主要特征是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养殖场数由1989年的30万户减少至2000 年的8.6万户,降幅近70%。生猪存栏总量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1986年场均存栏量在 150头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近700头。

  在2000年基本完成整合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规模化进入减速期,表现为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生猪养殖场的数量由 8.6 万户缓慢减少到7万户左右。规模化后的美国生猪存栏总量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整体波动幅度不超过10%。场均存栏量在920头左右。

  中国养猪业自2007年开始整合,我国目前处于规模化养殖的启动期与加速期之间,具体表现为散养户的退出已成趋势,场均存栏量正大幅上升,但是与养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出栏生猪中59%来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31%来自于年出栏量500-10000头的中小型养殖企业,约10%来自于年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在养殖环节,全国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约37万户,占全国总养殖场数量的60%以上。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区域集中度低、零散的养殖方式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02、养殖模式比较

  中国的养殖模式由传统的散养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加速期,目前规模化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和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一体化”。

  温氏股份在国内首创了“公司+农户” 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400元/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产期的保证金。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牧原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

  。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猪行业依然采用着传统方式,繁殖、饲养、销售都由一个养殖场独立完成,均为小规模的养殖场。20 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业转折点显现,新技术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规模养殖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成为行业大势;随着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合同生产逐渐取代原有的随行就市而成为主流。分环节专业化饲养可提高效率。美国传统的养殖场以育繁一体化模式为主,从种猪繁殖到育肥猪出栏全程参与。伴随行业整合,专业化分工兴起,促进养殖场规模的扩张、生产效率提高。从1992年到2004年,自繁自养型猪场数量占比由52%降低至31%,出栏量占比由 65%降至18%,而期内专注育肥环节的养殖场平均规模扩大5倍以上;且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率大大提高。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猪肉产业开始频繁纵向整合,下游肉制品企业通过与生猪养殖企业签订合同或直接收购养殖企业,从而获得了高质量的稳定猪源供应,也造成了美国生猪现货交易量不断萎缩。合约又分为营销合约和生产合约,区别在于营销合约制下猪的所有权归养殖企业所有,而生产合约下猪的所有权归屠宰企业所有。合同生产充分利用了专业化养殖的优势;风险由公司承担,养殖者的积极性更高,单体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合同生产模式还有利于将大养殖规模分散到不同地点,减轻单一区域对资源的需求及产生的环保压力;一定程度上合同养殖模式也有利于平抑价格波动。合同生产下的企业容易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扩张,因其收到的是固定的生产回报,提高养殖规模是其扩大利润的唯一途径,因此做大规模相对容易。未签订合约而独立生产的企业养殖规模相对不容易扩大,原因有很多,包括猪价风险不容易控制、下游销售需耗费精力且不如合约制稳定等等。较大的屠宰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自身与养殖企业签约,合约制占屠宰企业的猪源比例快速上升。

  03、中美产业链整合比较

  美国生猪产业的整合驱动力源于下游屠宰。随着美国屠宰企业集中度提升,屠宰规模显著大于养殖规模,其采购生猪的垄断能力和议价能力提高,压低生猪出栏价格,部分养殖场被迫退出。目前美国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大都由大型屠宰加工企业转型而来,屠宰加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上游养殖,纵向整合生猪产业链。在2002-2005年间美国20%-30%的生猪出栏自加工企业,89%通过合约或协议直接归属下游加工业。

  美国的屠宰比养殖具有天然集中的优势,养殖环节规模化的同时,屠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小的屠宰厂因猪源不稳定,其产能利用率较低,规模效应远不如大厂。随着屠宰龙头进一步锁定上游生猪的所有权以提升产能利用率,生猪现货交易减少,进一步加快小屠宰场的退出,所以美国的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提升显著快于养殖环节。下游屠宰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或者合同生产等方式,锁定上游大规模养殖场的生猪所有权,对上游养殖的规模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且规模化猪场的肥猪产品更受下游屠宰厂欢迎,从而驱动了上游养殖环节的快速规模化。大规模采购有利于下游屠宰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及稳定开工率。由于规模化猪场出栏节奏比较稳定,一次出栏量大,对于规模化程度更高的下游屠宰企业来说,向一家规模企业集中采购要远远好于向大量养殖户零散采购。散养或中小规模养殖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的滥用难以控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大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对品牌的影响巨大。

  中国产业链整合看上游养殖。随着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企业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增强,并通过纵向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我国规模养殖企业普遍自建饲料厂,以求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下游屠宰普遍面临收猪难的问题,且生猪养殖企业不断介入产业链下游,屠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限。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存在大量的散户养殖,大型养殖场的存栏量占比较低。中国前10 名生猪屠宰企业的年生猪屠宰能力约为 1.7亿头左右,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 24%。但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是大规模屠宰企业,屠宰开工率也较低,约在 30%-50%左右,前 10 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仅为7000 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仅为10%。雨润、双汇、新希望作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商,2015年的屠宰量占比仅为 2.33%、2.12%、1.2%,相比 Smithfield、Tyson、Swift 占全美的 31%、19%、11%而言,行业集中度水平极低。在规模化养殖的启动和加速期,屠宰的集中度提升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生猪存栏下降的背景下,养殖企业对屠宰企业的话语权增强愈发凸显。中国的生猪养殖企业最终会由 B2B 转向 B2C,打造企业品牌,平抑价格周期,产业整合大有可为。

  04、养殖成本比较

  相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高、料肉比高以及PSY低和种养殖产区不统一等。另外,机械化水平低导致的人工费高和环保费的不断提高也是增大养殖成本的重要原因。

  (一)饲料成本高

  饲料成本占整体养殖成本的70%左右,饲料中约60%是玉米。中美玉米价格差异大造成了饲料成本差距比较大的现状。国内玉米价格差异大,近10年国内玉米价格均价超过2000元/吨,而美国玉米价格仅为1200元/吨左右。国内外玉米价格价差较大,主要因国内外玉米生产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以小规模生产为主、人工成本投入较大,而美国农业种植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主,人工成本较低。为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同时保护国内农户种植利益,国内玉米高度自给,进口量非常低,因此国际低价玉米对国内玉米价格影响非常有限,国内外玉米价差长期存在。

  (二)料肉比高

  料肉比高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饲料转化率低,我国目前的料肉比水平约2.8,较国际平均水平的2.6略高,而与水平最高国家差距不小。料肉比的差距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猪的品种,另外是饲料配方、饲养环境、饲养技术等其他因素。

  在猪种方面,丹麦系的猪种料肉比最低,我们常见的杜长大三元猪的祖先长白猪的育肥期料肉比可达到2.2:1,丹麦系的日增重也是最快的。丹麦的育肥猪日增重达920克/天,美国为800克/天左右,中国目前为730克/天左右。

  养殖技术方面:美国目前使用的是“断奶——育肥一栏到底”的二点式饲养模式,美国中西部的新建猪场均采用这种模式。我国仍以三点式饲养模式为主,将母猪、断奶保育猪、生长育肥猪严格分开在三个独立的猪舍中饲养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二点式饲养模式的优点有:料肉比低,饲料成本低;饲养周期短,人工、摊销及折旧费用低。

  三点式饲养模式的优点主要是:减少因混群和转舍对仔猪形成刺激,引发应激反应;减少不同环境的疾病感染和运输、清扫及消毒成本。

  (三)PSY低

  PSY低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仔猪成本较高。在PSY国际对比中,以丹麦为代表的无抗技术明显超出以美国为代表的有抗技术,而中国则远远落后。目前我国一头能繁母猪每年能够提供的存活仔猪数约为17头,国内高水平规模化养猪企业可以达到20-22 头,而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5-28头,部分丹麦的农场甚至已经达到35头。

  在美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中,能繁母猪存栏不断下降,但是生猪供给在短暂下滑后便开始重回增长通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PSY的增长。生猪供给在经历快速下滑后出现触底回升,产量的提高将更加依赖于PSY 的提高,产业朝着更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产能快速扩张发挥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四)粮食产区和养殖主产区不统一

  美国盛产玉米,拥有丰富的饲料资源,生猪养殖集中在中北部和东南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州,均是重点玉米生产区域。“当地生产当地消耗” 的方式避免了运输成本增加,也防止玉米、豆粕在运输途中质量发生变化。随着小规模养殖场的淘汰,生猪养殖区域更加集中,核心区的存栏量不断增加,边缘区的存栏量明显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如今,生猪产量最高的爱荷华州存栏量占全美总量的比例超过 30%,而前五大生猪养殖州的存栏量约占全美总量的70%。另外,美国的猪肉消费以深加工制品为主,热鲜肉占比较少,所以距离销区距离远也没有关系,其产区分布具备集中的基础。

  中国当前以热鲜肉消费为主,生猪和猪肉的运输半径受新鲜度和经济性要求不能过长,因此各销区的生猪消费由相对应的产区供给。我国东北地区虽然也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区,但是东北的大豆主要用于人食用,豆粕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压榨,故无原材料价格优势。

  我国生猪养殖场主要分布于长江沿线、华北、沿海及华中等地区。12个主产省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2.03%,其中四川占比第一,超过10%,其余整体集中度并不高。中国是最好的猪肉需求市场,但是玉米价格长期高于国际水平,由于国内气候差异,玉米产区主要集中于北方,南方沿海地区的玉米原料成本比北方高,但玉米的进口量在逐渐上升,未来南北地区因玉米饲料成本而产生的差异有望逐渐缩小,原材料的价格差异对养殖场选址的影响会逐渐减小。产区不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必然加大粮食贸易成本,进而抬高养殖成本。

  05、观点总结

  我国生猪养殖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与养殖发达国家有差距。近年环保政策、非洲猪瘟疫情已经大幅提高了行业门槛,产业整合加速明显。美国龙头企业多为全产业链发展,我国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以布局上游和中游为主,目前较少涉及产业链下游即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国内龙头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下游发展。随着屠宰产业的规范化及龙头养殖企业在产业上占据一定程度话语权,屠宰产业整合度有望大幅提高。

  国内产业整合将带动生猪养殖成本的下降。因饲料成本高、料肉比高、psy较低、饲料产区和养殖产区不统一、机械化水平低等,我国生猪养殖成本高于美国。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在提高,人均饲养头数有增长空间,未来养殖过程中的人力投入有减少趋势,生猪养殖成本有下降空间。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赵思远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8 华骐环保 300929 --
  • 01-07 神通科技 605228 --
  • 01-07 合兴股份 605005 --
  • 01-06 之江生物 688317 43.22
  • 01-05 天能股份 688819 41.7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