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金投顾的几点思考:大家都赚钱谁来赔钱?

关于基金投顾的几点思考:大家都赚钱谁来赔钱?
2019年11月15日 11:0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 /二鸟说  一石二鸟

  原标题:有了投顾,大家都赚钱,谁来赔钱?

  10月25日《投顾试点》发布以来已有三周了。这期间,有一些业内人士(基金公司、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机构)与我进行探讨;也有媒体记者来采访、探求我的观点。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自媒体、投资者对投顾制度的一些质疑。对其中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我专门分析一下。

  一、FOF都做不好,投顾能做的好?

  这说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从首批FOF到发行到现在已有近两年时间。如果评价这两年的表现的话,只能说业绩一般,规模不大,投资者认可度不高。可以说,FOF远远没达到其资产配置、专家理财的预期效果。说句不客气的话,有的FOF甚至还没我做的好。

  相比而言,养老FOF由于准入标准较高、定位清晰明确,要明显好于普通FOF。但投资者对超长期的养老投资仍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对养老目标基金暂时还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

  投顾是类似于基金组合账户,与FOF的性质非常接近,只是没有归集资金而已。(基金组合账户与FOF的区别详见《FOF与基金组合账户》)FOF做不好,投顾能否做的好,这个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基金公司FOF做不好的原因,我认为是一是自己本身不够重视,二是并没有真正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全市场优选基金。(具体我不展开说了)他们并非是没有这个能力。像交银“我要稳稳的幸福”这种效果的组合,FOF应该都能做得出来。连我都能搞出“绝对收益目标组合”这种组合,我不信他们没这个能力。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他们自己的态度。对他们的能力我并不怀疑。但如果不能真正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不能真正全市场优选基金,不能做好资产配置并进行日常动态管理,那仍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月薪一万的投顾人员给千万资产的人出资产配置方案,本身就是笑话?

  我认为这个这个质疑毫无道理。

  投顾这个行业是利用其专业知识为客户服务的行业,最核心的是专业性。投顾人员的薪水与其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用薪水来衡量投顾人员的专业水平。

  与投顾行业最为接近的是医生和律师这两个行业,这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比如你是千万资产,你生病了要动手术,你会问人家月薪是多少吗?月薪一万的医生就不能给千万资产的人动手术吗?医生的话,你最关心的应该是他的职称,律师的话是从业年限,这两项才是与专业水平是正相关的,而不是他的薪水。

  所以未来投顾这个行业,如何评价从业人员的水平,这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不然这个行业无法长期健康发展。医生是极其苛刻的职业晋升门槛,律师是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投顾从业人员是不是也要有一个门槛?

  三、有了投顾,大家都赚钱,谁来赔钱?

  这个问题问的好,值得深入思考。

  投顾的目的是帮投资者赚到钱,但当投资者都赚到钱的时候,谁来赔钱呢?虽然长期是赚经济增长、企业盈利增长的钱,但短期还确实是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如果大家都赚钱,那谁来赔钱?

  对这个问题,我本人持以下观点:

  1、接受投顾理念的不可能是全部投资者,只会是部分投资者。所以不可能存在所有人都赚钱的问题。

  2、投顾制度的本质是公募基金领域“去散户化”的过程,随着接受投顾理念的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散户的行为开始逐步“机构化”。

  3、随着散户“机构化”进程的推进,短期的市场博弈将会产生新的变化。过去是简单的“机构收割散户”,后面将逐步转向机构之间的博弈:长钱割短钱、高手割低手。

  4、上述过程将是长期趋势,最终的结果是市场有效性大大加强。

  四、有多少人能接受投顾,投顾费收得起来吗?

  我认为:投顾行为和投顾收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投顾行为已经广泛存在,像推荐一个基金,这都是投顾行为,只不过是专业不专业而已。如果不收费的话,纯粹是个人行为,完全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是不需要专门发文规范的。

  接受投顾收费的,首先是高净值资产的人士,然后会扩大到接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为知识而付费”的中产阶层。但广大的普通投资者接受投顾理念、愿意为投顾付费,这将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就我所了解的,如果是绝对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对付费接受的程度要更高一些。如果仍然是相对收益,投资者接受程度一般。

  五、投顾是标准化方案,还是个性化的方案?

  关于投顾方案到底是的标准化还是个性化的问题,这也是实务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个性化方案比较精准,但效率较低;标准化方案叠加互联网效率较高,但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并不一定能完全对得上。

  这两条路恐怕还是都要走的。标准化方案实际上就是“智能投顾”,这些年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家都在做了,业绩也有做的好的,但参差不齐。这一块我关注的也比较多,我认为智能投顾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投”,而是在于“顾”。冷冰冰的机器,缺乏温度,很多跟投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算法发出的指令的依据。

  个性化方案,恐怕还是要服务线下高净值用户的。私人银行、私募做的其实是同一性质的事,后面恐怕要加入投顾这个竞争者了。

  对于投顾制度,这肯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如何才能做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吸收成熟市场(如美国)的经验,但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和实际,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个较早接受并践行投顾理念的老兵,我也将和大家一起“上下求索”。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陶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0 新大正 002968 26.76
  • 11-20 甬金股份 603995 --
  • 11-19 嘉美包装 002969 --
  • 11-19 泰和科技 300801 30.42
  • 11-19 久量股份 300808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