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买财富
作 者:说姐
来 源:说姐瞰世界(ID:shuojiekanshijie)
转载已获得授权
导读
说姐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和导师沟通论文,时常能听到导师指出我的一个问题:“这部分证明没有逻辑!”“没有逻辑”也就一度成为了说姐十分想要克服和避免的最大难题。
在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课程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视。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做基础学科划分的时候,就把逻辑学排在了第二位,其地位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则把它列为5门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奇怪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教育的科目里却鲜少出现,甚至于很多人从未听说过还有“逻辑学”这一学科。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当下有的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为什么不好?” 虽然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关闭了,但关注者和浏览量仍不算低。
图片来源自知乎
那么,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中国人容易出现哪些思维上的误区?逻辑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重要?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会产生怎样不可言喻的巨大影响?
图片来源自 Amcat
逻辑学家喝酒成难题
带着这些问题,说姐给大家推荐一部十分有意思的纪录片,它就是 BBC 在2013年出品的《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
在这部纪录片中,Dave Cliff 教授用哲学家和数学家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为我们形象地诠释了逻辑的概念,并展示了神奇的逻辑究竟是怎样构建了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
图片来源自豆瓣
为了让大家明白“逻辑是什么”,纪录片一开始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天,三个逻辑学家来到了一个酒吧,进门之后,酒馆的招待问:“绅士们,你们仨需要啤酒吗?”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思考了两秒,第一位逻辑学家说:“我不知道。”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第二位逻辑学家也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到了第三位逻辑学家,他欣然点头说道:“嗯,我们需要啤酒!”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答案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侍者提问的是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上。
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不想要啤酒,他就会回答“不,我不想喝酒”。但前面两个人没有给出直接的否定性回答,这说明他们想喝酒,但不确定其他人要不要喝酒。根据这个推理,第三位逻辑学家知道前两位想要喝酒的前提,所以他可以给出肯定的答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逻辑,其实就是关于正确推理的规则,这套严谨的规则,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组织和运用知识,依据清晰的思维去支配好的推理,从而形成可靠的争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逻辑的乐趣》
中国人思维的六大逻辑缺陷
由于纪录片所涉猎的话题比较枯燥、晦涩,说姐就不一一罗列,但这部记录电影让说姐想到了中国学者宋怀常的一本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它在这本书里指出了中国人可能存在的 6 大逻辑缺陷。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一点是概念模糊。
中国人擅长提出概念,却往往不屑于辨析概念,因此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都是抽象且模糊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喜欢谈论“仁”和“道”,但实际上,什么是“仁”,什么是“道”,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极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果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很多脑筋急转弯都是通过偷换概念来迷惑人的。比如在范伟的一个小品《卖车》中,高秀敏问:“你家的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回答说:“因为讲卫生!”
但答案其实是:“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
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概念问题。范伟对于“生”的理解是“寄生”,而高秀敏说的是“出生”,同一个字表达的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因此也传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
图片来源自网络
同理,当我们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答案。比如两个人在讨论一位美女,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子好漂亮啊,另一个人则认为很一般。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他们心中对于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争论也不会有结果。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二点是不懂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这里的突出表现是地域歧视。当我们说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征的时候,并不能得出这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这种特征的结论。
比方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北方人爱吃面食,这里的“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一个集合概念,并不能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或者说每个北方人都爱吃面食。当然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人缺乏思辨能力”这个命题中,“中国人”也是个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上文的纪录片中就有提到中国人在ACM大赛中打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拔得头筹,逻辑思维杠杠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三点就是类比推理。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谚语,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其实都是用的类比推理,但这些推理符合逻辑吗?能够作为实际生活中判断事件正误的标准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周星驰的电影《审死官》中,富商的儿子打死了人,宋世杰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为富商之子辩护。他当堂踢打凶手,凶手没有死,如果几年后凶手死了也与此无关。而凶手也没有当场打死被害人,受害人是第二天才死,所以富商之子无罪。但这种诡辩方法歪曲了事实,其中的逻辑关系也是混乱荒唐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类比推理其中存在的偶然性。
比方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心灵鸡汤:“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别人行,我也行。”这其实就是一种类比,这种类比忽视了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能不能和别人一样,要不要和别人一样,都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而不是通过盲目的类比。
第四点是二元思维。
郎咸平在某大学演讲时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大学高材生立刻反问他:“不做大做强,难道还要做小做弱吗?”
这实际上就是推论错误,不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非黑即白思维。
这种思维往往只看到了事物截然相反的两面或者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或者两个极端之间可能出现的中间情况。
就像我们在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他的形象也是多面的,不能就某一面对一个人盖棺定论,比如某某粉和某某黑在网上争来吵去,很多也是由简单的好坏人思维驱使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五点:以偏概全。
这点和集合概念有些相似。以偏概全就是一种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即由一个群体中一部分事物拥有某个特点而推导出这个群体的所有事物都有这个特点,这种推论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性的。
几年前,一对住在上海某小区的美国青年夫妇收留了一位残疾的流浪乞丐,他们把乞丐邀请到家里做客,还给了乞丐一套家里的钥匙,让他在自己家里吃住,结果遭到了同小区居民们的抗议。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乞丐很可能不是好人,说不定是小偷或是犯罪分子,因此要求美国夫妇将这个乞丐赶走。那么,为什么穷人就一定是坏人?
图片来源自romanialibera.ro
最后一点就是错误推理。
在生活中,人们通过一部分知识和常识的积累,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逻辑,但按照这些逻辑来推理,往往并不能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个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他的逻辑是:你替同性恋说话,那么你就是提倡同性恋,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反驳论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别人的观点作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得出了一个与别人原意不相符合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当成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攻击。
比如作为一个中国人夸一句日本某某方面做的好,有时候就会遭受到“你就是汉奸”的抨击,倘若说上一句中国哪里不好,那么“你就是卖国贼”,但实际上,夸不夸中国或者日本,和是不是汉奸、卖国贼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这些论断也自然是存在明显逻辑问题的。
总结
缺乏思辨能力会对一个人、甚至与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思辨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个体思维的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和情绪化,在这种思维导向下,人的语言和行为也会变得偏激和非理性,由此激发出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从最基本的逻辑出发,我们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很多复杂、情绪化的事物,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说姐也强烈建议各位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看这部纪录片《逻辑的乐趣》(在哔哩哔哩 APP 上搜索可以看到中字全集),在简单有趣的小故事中激发孩子们对于逻辑的思考和兴趣~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