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表舅是养基大户
掼蛋,起源于江苏的淮安,广袤的苏北平原,表舅去过连云港、徐州、宿迁和盐城,唯独没去过淮安,对此地不甚了解。
但关于掼蛋的传播,我觉得有两点,还是有迹可循的。
其一,从传播的地域路线上,大概率是从苏北一路向南传播到南京,以南京为中心,沉淀,向西传播到安徽(安徽人民对掼蛋的热爱,也十分夸张),向东南传播到苏南,进而进入上海。
其二,从传播逻辑上,和整个江苏,特别是南京地区的大政府文化(主动强力作为型),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实际链路可以自行想象)。
而大政府文化背景下,江苏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省内的银行机构往往经营情况都十分良好。
逻辑在于,国内银行的资产扩表,源于诸如城镇化(棚改货币化)、08年4万亿刺激、基建潮、土地财政等驱动,而这些驱动力,背后都是政府行为,所以,越是政府喜欢加杠杆搞建设的区域,银行的(高收益)资产就越多,扩表越快。
搞建设的结果就是,和城市界面相对陈旧的浙江(我指除了杭州、宁波之外的其他地级市),珠三角像北美洲、粤北粤西粤东像拉丁美洲的广东相比,江苏各个地级市的建成区都非常光鲜亮丽。
江苏地区,不仅苏中、苏北的地级市平台的资产价格很美好,连南京的部分区县的资产收益率,都高的让省外的分行眼红。
以至于,绝大多数银行的江苏省分行(有些银行的苏州,甚至南通、无锡可能还是一级分行,不纳入省分行),都是全行的利润奶牛,往往各项经营指标名列前茅,甚至不输北、上,堪称分行中的卷王。
另外一个结果表现就在于,目前全国最大的五家城商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江苏省一家就占了俩,且都经营有道。
2015年前后,作为城商行中最早上市的两家银行,宁波、南京可谓是城商行中的双子星,当时南京银行资产规模突飞猛进,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城投项目。
而如今,可能很多人没关注到,全国最赚钱的城商行,近几年业绩最猛的商业银行,既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江苏银行。
虽然江苏银行3.2万亿的总资产规模,比规模一哥北京银行少了3000亿,但是2022年全年净利润达到了263亿,超过北京银行16亿,23年Q1净利润84亿+,单季度超过北京银行10亿左右,领先优势还在扩大。
.............
不过,一切也在迅速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假如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那么,财富管理就是几家头部城商行迫切想转型的方向。
这既是潜在的利润增长点,也是讲市值管理故事的好素材,更是可以和大行相对长期公平竞争的领域(不用拼资产价格、不用拼资本金)。
目前城商行的财富管理,或者说基金代销能力,从一季度末公募股混基金保有的情况看,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梯队:
第一梯队,宁波,保有442亿,是几家城商行里,最早开始规模化卖基金的,从年报的成本收入比看,也是人力投入最密集的,赶上了20-21年完整的结构性牛市,起量比较快。
第二梯队,上海(282亿)、江苏(248亿)、北京(227亿),这三家的规模,都要比股份行里的华夏银行大,起步也是相对早的,吃到了结构性牛市的大概一半。
第三梯队,南京(100亿),杭州(55亿),属于牛市末尾才进来的,很快市场就开始揍人了。
第四梯队,东莞(47亿),青岛(33亿),这里大城市里,没有重庆银行、广州银行,这两家银行论规模都远小于同城的农商行,主要是零售客群基础差的有点远,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下重庆农商行的年报。
第五梯队,其他,因为基金销售牌照,新增了“最近一个会计年度非货基金销售日均保有量不得低于5亿元”的要求,去年开始,多家银行主动注销了基金销售的牌照,机会只会越来越小,对小银行而言,转型的旋转门可能已经快关了。
而要说到城商行卖基金的特点,我借用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罗列一下。
第一,顺势,最好得顺势。
表舅上次在《认真聊聊上半年公募新发的情况》里分析过,今年上半年,托管行中,发了5亿以上主动管理偏股基金的,城商行里只有宁波银行。
这是因为,城商行相对较小的管理半径、和比较垂直的管理体系,使其在顺势的环境下可以爆发出很强的执行力,也就是牛市的时候,可能卖起来不虚大行。
但是在逆势环境下,基础客户少、理财经理偏年轻还是会有所影响,以至于在当下的环境下,其对产品选择会非常挑剔,生怕卖不出成立不了、或者伤害客户,但反过来说,现在它愿意拿出来卖的产品,往往也是比较过硬有谱的。
我看了一下,目前城商行托管的,新的主动管理含权基金,少之又少,这就是逆势环境的结果,而目前在销售期的,就是招商基金的招商瑞成1年持有,是个偏债混合的固收+产品,托管行就是我上面提过的江苏银行,我之前很早就研究过招商的瑞系列固收+产品线,正好拿这个产品,或者说这个系列举个例子。
第二,大厂,最好是大厂。
基金的机构业务和零售业务,天然是两个极端。
机构业务讲究的是分散投资、分散风险,所以机构投资者天然有动力去多找几家基金公司合作。
零售业务讲究的是集中资源、集中火力,所以基金代销机构自然而然的希望寻找核心的合作基金公司,反复合作。
对于城商行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起步晚、资源有限、经验比较少,找基金大厂合作是更有性价比的。
一来,大厂的名字,在行情好的时候,就可能值10个亿,这属于平台价值。因为终端客户,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更愿意买自己听说过的牌子(基金产品),比如对客户来说,一只招商的产品,一只小基金的产品(可能业绩也不错),但是如果只选一个,那大概率优先选招商这样的大厂,因为毕竟是招商银行旗下的基金公司,而且我买一个固收或者固收+产品,买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听起来就比较靠谱。
二来,是渠道的服务能力。这是城商行非常关注的一点,我和你合作,但是我希望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帮我覆盖所有的网点,我的理财经理比较年轻,你得替我赋能,这需要完整的销售体系和销售团队,很多情况下,基金大厂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三来,退一万步讲。万一业绩不好,银行端还能说,“我能怎么办,我已经选了全市场头部之一的基金公司了”。
第三,策略,最好有故事(产品策略或基金经理)。
城商行卖基金,因为面不需要铺的太开,所以往往是优中选优的来卖,优先卖被市场、其他渠道已经验证过的产品策略,或者是基金经理。
我拿上面说的招商瑞成1年持有来说,我很早就关注招商的“瑞系列”固收+基金,招商,应该算是全市场最早(不确定有没有之一),按照高波、中低波,划分自己的所有固收+产品策略,并且设定好最大回撤等核心产品运作目标的,合并小几百亿的规模了,而很多基金公司,是这几年被电商平台的露出要求倒逼下,去制定运作目标的。
我之前提过,直到去年四季度朱红裕业绩炸裂后,市场才关注到,招商基金主动权益一大票的牛逼中生代。
而在此之前,其实招商率先在市场打出比较优势的,就是他的固收+体系。
这个“瑞系列”就是他的中低波策略固收+,从2020年5月开始,连续在各个托管行,发了11只持有期形式基金,今年以来,11只产品中,只有1只小亏了-0.3%,其他的最低年化2.2%,最高9%,平均4%。
这就属于有IP效应的产品,自带流量,也是城商行喜闻乐见的。
当然,产品多了之后,意味着你的发行时点、持营时点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不一定所有客户都能在中短期获得好的盈利体验,我估计瑞系列也是一样的问题,对于需要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产品系列而言,挑战还是很大的,这个行业,还没有出现能够坚持推进10年以上的产品系列,希望有人能跑出来。
第四,业绩,最好有业绩。
当然,明星策略、或者明星基金经理,可能是站在中长期的维度来判断的,但是城商行还有个问题,便是基础客户很少,所以,难免存在,需要持续在存量已亏损客户地方,继续挖掘的情况。
这就需要,你不仅得是明星策略、明星基金经理,你还得有短期业绩佐证,否则你很难促成客户最后的下单转化,这就是基金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了。
还是以招商的产品为例,双基金经理,一位李毅、一位尹晓红,其中李毅是负责权益部分的,之前是保险出身,但其实个人业绩非常出彩,我直接用天天基金的图了,下图。
灵活配置的这只招商丰茂姑且不论,虽然也排市场前15%。
三只在管的“瑞系列”固收+,瑞泽、瑞联、瑞泰,都是一年持有,而且坦率说,成立时点都很糟糕,但三只产品都还有很不错的年化正收益,且各个阶段的排名,都在前5%,或者至少前20%,无话可说的强。
而管固收部分的尹晓红,看业绩,不管是纯债,还是“瑞系列”的一只瑞和,排名业绩,也是十分爆炸。
坦率来说,现在理财经理需要的,就是这种,打开天天基金后,业绩可以自己说话,且能让自己说话腰板比较硬的基金经理。
(本文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