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存款为何如此稀缺?
冉学东
由于中国的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还是吃息差,这导致银行业对存款就有天然的依赖性,只有有了存款,商业银行才能通过存款作为基础货币进行货币创造,在不断的贷款中多倍的创造存款,从而获得利差收入。
然而存款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越来越难了,尤其是中小银行。近期爆出了好几条一个公司的存款突然被银行质押的新闻,公司到期不能收回本息,然后银行和企业相互指责。目前案件细节尚在调查,但是大背景应该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越来越难。
最根本的原因是前几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子银行开始大面积出现,在银行业主要表现为存款向表外的理财产品转换,理财产品成了高息揽储的工具,尽管是在表外,但是其实还是承担着表内的风险,又不占用资本,蕴含巨大风险。
这个局面的转变是从2018年“理财新规”发布开始的,这个政策出台标志着对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治理,首先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规范,对于保本的产品直接算作存款,对于不保本的产品归为表外理财产品,然后实行净值化管理,这样就把风险高的产品隔离到表外,表外的产品承受风险,表内的产品收益下降,这格举措对存款的治理是本质性的。
一些中小银行的存款开始吃紧,在存款上做了很多创新,比如一些民营银行发明的靠档计息产品,一笔定期存款如果期限不到就提取,还是按照此前的收益计算利息,而不是此前的按照活期计算利息,这种产品破坏了现行的存款制度框架,很快被叫停。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流量平台的发展,一些中小银行客服网点不足,就跟互联网企业合作高息揽储,这其实就是把业务扩展到了全国,显然被很快叫停。
比较有意思的是结构性存款,许多结构性存款是假的结构,有些银行没有衍生品交易资质也发结构性存款,只不过以高利息吸引存款,因此这部分产品逐渐进行规范,逐渐压降结构性存款业务规模,让其归为结构性理财,当然政策目的还是降低融资成本。
今年2月,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企业应将持有的结构性存款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而此前企业一般将结构性存款计入“货币资金”科目。这一变更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资金数目的减少,这就会降低企业配置结构性存款的意愿。
今年6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04万亿元,创下近四年最低记录,较2020年4月最高点时下滑6.10万亿元,规模已经“腰斩”。
近期对存款影响最大的事件是,6月21日,监管部门对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改革,主要是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此前,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一般为上浮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上限一般为上浮40%,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一般上限为上浮50%;这次调整后,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加点上限分别为10BP、50BP、60BP,其他银行加点上限分别为20BP、75BP、80BP。
这次调整后,短期的收益有所上行,长期的收益有所下行,但存款的整体收益降低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利差,但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此前的存款利率跟大行之间的优势没有了。因为此前中小银行一般通过较高的定期存款吸收存款,有些甚至从大行那里吸收存款,但是这次调整后,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跟大行的差别不大,那么中小银行不但不能吸收到存款,而且可能许多存款从中小银行那里被转移到大行。
比如工商银行一款幸福存3号3年期定期存款,属于县域新客专享,3000元起存,产品利率3.25(%);上海银行在宁波的3年期心意稳存定期存款,1000元起存,利率也只有3.3%。上海银行的这款产品相对优势不大。
而从这两年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存款的增速看,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止2020年10月份,大型银行的存款同比增速是8.56%,中小银行是12.53%;而到了2021年10月份大型银行的存款同比增速是7.34%,而中小银行是10.83%,中小银行增速下降的幅度要高于大型银行。
因此,中小银行目前的存款环境是相对严峻的,更加凸显了存款的稀缺性。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