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新: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何大新: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2020年09月06日 18:54 新浪财经

  9月6日消息,由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与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正式启幕,本次论坛主题为“东北亚:深化改革、合作共赢”,西南财经大学流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何大新发表演讲。

  何大新表示,当今世界的所有较量,出发点是文化,落脚点还是文化。东北的经济滑坡归根到底是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

  此外,他还提出,仅仅靠提高生产力并不能振兴东北,东北的科学发展必须有文化支撑,这是东北的软实力。东北过去的辉煌展示的都是硬实力,今后只有硬没有软不行。

  以下为发言全文:

  在关注东北振兴中,许多领导、专家和学者经常在经济概念内谈起话题,产业布局、投资、招商、提升市场吸引力、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等。

  应当重视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东北问题的本质不是经济滑坡,而是整体缺少自信、缺乏活力,对外缺少吸引力。自信、活力和吸引力是什么,是文化。东北经济现象的本质是文化现象。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文化的延伸。

  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其中就有:“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形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

  当今世界的所有较量,出发点是文化,落脚点还是文化。东北的经济滑坡归根到底是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

  我在一九八八年时提出个概念,叫“马蹄形现象”。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中间是富饶的松辽平原。富裕的环境孕生了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饿死也不愿意伺候人,缺乏商业经历,缺少创业精神,缺少创新意识,现在又残留计划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观念,这些已经成为阻碍东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北处境不妙,我认为与下面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历史选择变化;二是文化与观念落后;三是地缘政治因素;四是计划经济后遗症。

  新中国成立70年,前30年国家发展选择的是“工业化”,所以才有了东北的辉煌;改革开放后40年,国家发展选择的突出特征是“市场化”,天秤倾向了东南,东北的优势发挥受到影响,劣势则显露出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从经济角度看,目前东北缺什么?GDP,工商农及文化科技产业的产出总量;财政收入、税收;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业;繁荣的大市场;类似九寨沟、张家界这样的顶类旅游品牌。

  再从文化角度看,东北缺什么?精、气、神(怨天尤人,像祥林嫂,骂国家、骂政府、骂政策);市场经济观念(守旧、保守);宽松的营商环境(对外地人外国人缺少亲和力和吸引力);公正的法律环境(外地人在东北打不赢官司);高效的政府运转体系(官气太盛,效率太低,形式主义严重,太多的人愿意当官);温馨、和气的生存环境(穷横、粗鲁)。

  经济元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文化元素,而文化元素则直接、更大范围地影响经济元素。

  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怎么行,法律不公正、谁敢到你这办企业做生意,没有高效的政府外来人干着急,生存环境若不温馨,外地企业家的家属都不愿意来。乃至影响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业到东北落地,落地了也长不大。东北能与新一代大数据时代的巨星如华为、腾迅、阿里巴巴比肩者寥寥无几。

  东北习惯用计划的办法、行政的办法管理经济。于是,衙门大、环节繁琐,吃皇粮者多,能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少,体制僵化。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在一个副省级市,为了筹备奥运会足球比赛项目,一座使用没多少年的大型体育馆说炸掉就炸掉,并在一条人流并不大的交通线建轻轨。

  深圳、上海、杭州、北京这些年创造了发展奇迹,原因有几个,其中就有人才集聚。说到东北人的人才流失有点令人寒心。现在,东北年轻的大学生在外地读的毕业后不愿回东北,在家乡读的毕业后要去京、沪、深、杭。这样反复几次,东北的精血——人才的质量结构就陷入了困境,人才流失的直接结果是社会文化质量下降。

  东北的城市管理、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如今明显滞后。管理本身是一种价值观的展示,是一种信仰的展示,综合而言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文化孕育了制度和制定制度的人。

  “造成东北目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因素”,这应当成为东北知识分子、东北的官员和全体东北人的共识。要真正认识这一点其实很难。东北人一旦有了这种共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了。

  仅仅靠提高生产力并不能振兴东北,东北的科学发展必须有文化支撑,这是东北的软实力。东北过去的辉煌展示的都是硬实力,今后只有硬没有软不行。

  东北的振兴不可能是旧体制的回归,也不是原来工业体系的再造。东北应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和世界双循环大势下的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文化的力量。

  东北文化当下亟待改良文化土壤、更新土壤,使其能具备足够的养分,长出理性、长出科学、长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意识,这是时代命题,也是历史任务。否则,东北的路将越走越窄。

  一、实施大教育,提升现代文化理念。“振兴东北”是个系统工程,艰巨、艰难,最难的是东北民众的心里怎么想。现代人跟祖先的最大区别有两点,第一是理性,第二是保护环境。一个国家的质量,一个民族的质量,一个人的质量,其实是思考的质量。理性是衡量思考质量的第一标准。对于东北人来讲,保持一种理性、文明、向上的文化状态,比经济回升更重要。

  东北应当进行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话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优化东北文化土壤中的基因。这种教育应当具有普遍性、针对性,不是那种大轰隆式的宣讲、学习。在此,学校和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

  二、正官风。振兴东北,人人有责,但官的责任更大、更重,官风直接影响民风。东北官风不正是近二十年的突出问题。但这些当官的是谁的孩子,是东北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东北文化的孩子,是东北文化土壤孕育了官场现象的产生条件,这是东北所有人的责任。端正官场风气是历史交给这一代东北人的责任。有了好的官风,政府才会受到民众的欢迎,政策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三、优化社会风气。民风好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自然景色美不如人的心灵美。东北为何旅游不热,光有美景美食不行,雪乡宰客,沈阳太原街特色的丢失,吸引力从哪来? 优化社会风气是一个系统工程,官与民均担负着重要职责,工作重点尤其体现在社区和村镇。同上题一样,学校的教育与媒体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四、健全法制,建设信用社会。外地人在东北打不赢官司,讲不出理,黑社会盛行,这不行。振兴东北不能仅靠东北人,需要外省人、外国人的参与。可是社会不安全、法律不公平、谁敢来?

  健全法制,强化法治已成为东北人面临的严峻课题。首先要整顿提高公检法,保证风清气正;第二要建立整套法制体系;第三在全民中进行普法教育。信用体系建立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五、激发“坚守、担当、奋斗”的东北精神。一个外国人说,人类历史经历过无数灾难和战争,也出现过无数坏人和只图己利者,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进步程度,就是因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有责任感的人。

  振兴东北,在着眼发展前景时要有“舍我其谁”的战略眼光,在遭遇挫折时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战略耐性。

  2018年底,央视评选出中国一个字,“奋”。如在东北评,可能是个“愤”字。东北人要把“愤”变成“奋”。(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08 翔丰华 300890 14.69
  • 09-07 奕瑞科技 688301 119.6
  • 09-07 稳健医疗 300888 74.3
  • 09-07 爱克股份 300889 27.97
  • 09-07 谱尼测试 300887 44.4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