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1月19日消息,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四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共建金融新秩序”为主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出席活动并演讲。
谈及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策略,曾刚认为中小银行首先应转变理念,从原来的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其次,不同的银行面对不同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第三,因为风险越来越复杂,所以对于银行而言需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把所有风险管理都有效地管控在内,而不再是仅仅看到信贷风险层面。最后,要深耕客户,中小银行未来不是求全的发展,而是有特色的差异化的发展。
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曾刚: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参加学习。刚才前面的各位银行家非常具体地讲了各自的实践,我觉得学习非常多,我是一个研究者,长期研究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同时也长期参与银行业战略的制定。我最后实际上是给大家做一个,在前面行长的基础之上做一点点总结,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旁观者提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的题目又回到了主题,我们的主题是讲进否供给侧下面银行业的发展。讲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当下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对整个银行业或者金融业未来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做了一个描述,这个改革大家可能都已经研究过了,今年的提法有各种解读。总体来讲,我们认为它可能决定了整个行业未来变化的大的外部环境,而银行业,当然小银行也是一样,是系统性很强的行业,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包括每个银行的发展,它必须要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是如何的,非常重要,差异化也会有,但是总体来讲,外部环境会对整个银行的模式、发展的理念会形成非常大的约束,所以我是从大概的金融供给侧的角度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整个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发展的思考,其实和刚才很多行长、银行家的观点是相契合的,观点是非常接近的。
首先,对金融供给侧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我想这个我就不多赘述了,实际上是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大概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层面的工作会有这几方面的内容:
1.未来的趋势是稳杠杆,这个不用再说,结构性的调整,现在大家很明显地感受得到,有些部门还在继续限制,有些部门可以适度放松,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政策约束会更加严格。
2.调结构,监管部门对银行,在座有很多银行家的体会可能比我深得多,现在监管部门对我们贷款的投向有非常强的要求,而且违规的流动还会遭到很多的处罚等等,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对结构上的要求越来越强,实际上就是要求金融更好地支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和我们以往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原来的监管更多的是不让你去做违规的事情,现在是要使劲地逼着你去做以前没有做得好的事情,所以监管的导向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结构性的政策越来越明显。不光监管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带有非常强的结构性含义,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3.防“空转”。最近涉及到对金融中介,还有其他贷款流程当中的多收费的情况,监管也是越来越强,昨天国务院督查办通报了两家银行,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直接以国务院的方式督导披露,意味着这种搭售的行为,在信贷过程当中搭售行为,抬高融资成本的行为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成为监管重点查处的对象,国务院有了这么一个表态,作为行业监管后期会介入。金融层面原来多拿走的部分,不管以什么形式多拿走的部分,抬高了实体部分,都在监管的清理范围之内,而且这个趋势会维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这一块也是非常重要的。
4.防风险。在2017年以后这是我们的重点,但是2018年以后的防风险跟2017年之后略有不同,2017年之后一段时间的防风险是控制量,就是不让你过快发展,影子银行的无序扩张给控住了现在基本上整个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这一块的约束在放松,但是存量风险的暴露现在开始成为我们重点的内容,像刚才好几位行长讲到了今年的特殊银行的事件,但是抛开看,除了银行以外,在企业端今年的存量风险,包括僵尸企业的退出,包括重大的违约事件,这两天又有一个重大企业开始出现违约,市场已经关注很长时间,这些都是存量风险的暴露,这些风险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迟早要暴露出来,过去一段时间控的是增量,现在逐步要把这些存量风险暴露出来,逐步地去处置化解,包括监管上要求的银行不良的要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在希望存量风险处置过程当中度过。这是控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5.补基础。主要是监管制度的完善,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刚刚开完四中全会,强调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际上金融监管的不断强化本身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未来金融行业的不规范的活动,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空间会越来越小,这个意味着规范的运作会成为合规的风险也好,或者合规的要求也好,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常态,刚才有一个行长讲周期会很长,我看得比他更长,因为原来的环境不存在了,制度都出来了,这个也是影响非常长远的。
在这样大的环境下,对银行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大概有几点初步的看法,对金融供给侧改革下的整个金融行业也好,包括银行行业也好,大概有一些方向,我们觉得几个方面:
1.行业会分化。所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个行业都会带来分化,头部的企业、活到最后的企业日子都不错,但是中间会有一些无效的产能退出,金融供给侧在我们理解也是一样的,未来一段时间高风险机构的处置也好,或者重组也好,等等,实际上就代表着无效产能的退出过程,这个意味着行业的分化会很显著,这一点在前两天的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当中非常清晰地讲到,近年以来银行业的信用分层在出现,信用分层本身就是金融供给侧发生作用的一个机制,让好的、坏的区分开,这个对一些银行会导致很大的分化,所以我们认为头部的机构会受惠更多,我反复强调头部机构不是大机构,不是这样的,很多小银行实际上也是做得非常好的,也是头部机构,所以这个和管理得好有关,管理得好、有效率的银行,刚才有位行长讲到有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我看来应该叫健康的、可持续的资产负债表能力的银行可以称为头部的机构,而和规模大小无关,不一定成为大银行才是真正的头部银行,不见得,有的小银行的盈利水平不见得比大银行低,有些银行反倒在追求大的过程当中把自己搞出风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实际上取决于你的经营管理的效率,这块是很大的变化。同时竞争会加剧,大银行的下沉对中小银行的冲击还是蛮大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很显著地看到大银行的下沉,还有网点的优势、资金成本有优势等方面,这方面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高危金融机构的退出,政策层面上也讲得非常清楚,这个过程当中就开始分化了,这个是值得去关注的。上市银行会看得非常清楚,上市银行的估值差异其实非常大的,上市银行很多都是中国银行业当中最好的银行,但是即便是最好的这一类银行当中,他们的估值也能差出3-4倍,这本身就说明分化,而且市场很认可这种分化。
2.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方面,资产负债能力管理会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刚才讲资产负债能力的管理非常重要,核心是资产管理的能力要超过负债管理的能力,当然不是说负债不重要,对很多中小银行来讲负债还是很重要的,但是长期来看资产端是最重要的,不光中国这样,世界银行也这样,欧洲银行的利率都是负的,负利率的环境下靠利差收入的行业,你想想这个是很难的,原来的模式就很难维系了,这个时候如果尽可能在资产端获得资产的能力的话,这是最核心的,资金端不构成长期的约束,银行怎么构造资产获客的能力和客户要去接触,保持黏性,而且获取更多的你能够有能力控制风险的客户。所以为什么现在银行这么看重互联网,我觉得数字化本身是一种方向,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拓展银行的资产获取渠道和能力,这点非常重要。
3.风险复杂化。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一点,现在银行风险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加复杂了,因为原来我们大概看银行看信用风险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良率高低大概知道了,但是现在的银行过去一段时间大家看到,它不光是信用风险,它有一些小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尤其今年信用分层以后,有一些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还是很突出的。还有剩余风险,也是受这个影响,过去一段时间有几家小银行被挤兑,但是官方说这是谣言,但是谣言也产生了恶劣的后果。对银行而言,怎么管理这些奉新?还有创新过程当中也有新的风险,消费金融是不是没有风险?也不是这样,我们观察国外的银行业违约数据,其实无抵押的信用卡的贷款违约率在经济周期当中是比企业的违约率更高的,尤其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因为受经济周期影响更长,经济周期下行就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后续的还款能力,加上没有资产做抵押,实际的损失率是高于工商企业的。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把握?现在可能还是刚刚开始,现在经济周期还处在相对好的阶段,但是怎么把握这个趋势?怎么把握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不是说讲到这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要有前瞻性的管控。给风险的管控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小银行总体来讲风险管理弱一些,尤其是创新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小银行都是非常缺失的,大银行好一点,尤其是上市银行,对声誉风险管理都是非常到位的,但是非上市的小银行原来觉得声誉对他不重要,现在发现重要了,怎么管?这些银行都缺乏相应的能力。总体来讲复杂化的环境给银行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4.业务创新。时间有限我就不再讲了,总体来讲,我们认为在金融供给侧下面,整个行业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分化会是非常显著的特征。
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有机遇,小银行确实有机遇,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因为我们有4000多家法人机构,绝大多数都是中小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不光是中小银行,面信的挑战还是大于机遇的,因为经济处于下行期,整个行业在风险的出清过程当中,机遇肯定会有,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总体上挑战与过去十年相比还是挑战更多。对小银行来讲大概这几个方面,刚才几位银行家都讲得非常清楚了,包括资产端的能力、资金端的能力、收入结构、风险管控、数字化投入的能力,小银行和大银行相比都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小银行有小银行的优势,决策链短,内部的管理效率更高,转型起来也会更好,所以你会发现,个人认为中国发展最好的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银行,反倒是新型的民营银行有可能在很多方面是领先的。恰恰这是它的后发优势,但是是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够满足这个条件?好像也不是,所以我们也要去区分,总体来讲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
总结:未来的发展策略会是什么样的?刚才很多银行家都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具体的做法。我个人有几个体会:
1.转变理念。从原来的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小银行特别存在这个问题,原来很多小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对规模有天然的偏好,增长速度快。但是在经济上行周期这样的发展思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在现在的经济调整期,还是一味地看重规模的话,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风险而不是收益,原来上行期只要做大规模,收益是确定的,现在有可能你做大规模,结果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而不是收益,这个时候你的扩张可能是不划算的,成本可能会更高。在这个情况下,一个成熟的理念我觉得非常重要,银行其实无所谓大小,如果做的效率很高实际上也是很美的,银行会有一些规模上的优势,它有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并不是越大越好。现在有些风险比较高的机构,很多的风险是跟过去一段时间超常规、过度过快的发展有关,超越自身的能力,理念上的稳健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刚才有行长讲到,我觉得非常重要,还有成本收入结构,从趋势看,中国银行业的息差会继续收窄,刚才讲到欧洲银行都是负利率,意味着息差已经非常窄了,现在银行业原来在3左右,现在可能已经低于2了,未来有可能到1,有可能到0.5,如果有一天息差到0.5的时候,还有多少银行能活得下去,这个就比拼大家的运营效率了,这个和效率有关,这个时候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怎么把无效部分的成本不断地消除掉,这一点实际上是趋势,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基本上,像日本、台湾、香港,包括欧洲的银行业的息差水平是非常窄的,我们现在其实也在这个趋势当中,应该是无法避免的。这个非常重要。
2.回归常识。行业还是有一些常识要重新规划一下,原来在快速上升过程当中有很多银行提出了很多转型的方向,我也给银行做战略,当时有很多提法,比如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有关于轻资本的转型,原来都讲过,还有弯道超车、后发优势。今天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有的银行是这样,比如综合化经营的银行中间收入占比越高越好,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有不同的平台。但是对小银行来讲,是不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度越好?不见得,获客过程当中,你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可能不见得是上升的,有可能是下降的,因为你得付给别人服务费,你的中间业务收入应该下降才对,无所谓高低,而在于你的战略是怎样的,不同的银行应该区分对待,但是如果一味像其他银行一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话,搞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不是你的禀赋和能力,我觉得要回归常识,你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说别人怎么样我就要怎么样。轻资本也是一样,原来很多银行走到资本套利上面,现在的监管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资本充足,资本扩张的能力要回到资本约束上,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不存在所谓的轻资本发展模式,未来要扩大规模,只能扩大你的资本,所以你还想做大规模的话,资本补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不要谈别的,因为其他所谓的轻资本都走到资本套利,而且空间是没有的。
3.控制风险。因为风险越来越复杂,对于银行而言确实需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把所有的风险管理都有效地管控在内,而不再是仅仅看到信贷风险层面上,这个对小银行业是一样,现在很多小银行业务也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了,这块我觉得还是要非常地重要。
4.深耕客户。不同类型的银行有不同的趋势,一个是继续下沉小微客户、零售,还有在农村金融领域我们比较看好未来的乡村振兴会带来的,由于城乡发展带来的机会,现在国有大行要准备成立乡村事业部,除了普惠事业部之外,而且不光是响应政策,在看到这样一个战略下面有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这些对小银行来讲还有很大的空间作为,我想深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不是求全的发展,而是有特色的差异化的发展非常重要。数字化发展其实能弥补小银行的不足,这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额外优势。
因为时间有限,我就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大环境的看法以及对小银行转型的思考。基本的观点都是在总结、抄袭前面几位银行家发言的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