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行前行长李礼辉: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财富管理上能做什么?
来源:科创板日报
记者:姜樊
《科创板日报》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而基于可溯源的区块链等技术,未来有可能还将广泛运用到我们日常的财富管理中去。
今日,在由《财经》杂志等主办的第二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有可能营造全新的财富管理平台。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有可能营造全新的财富管理平台,补齐资源配置的短板。”李礼辉表示,金融机构既可以构建一个财富管理机构主动为客户推送产品组合的大场景,提高财富管理业务对于高净值人群的吸引力和粘性;又可以构建一个财富管理线上超市的大场景,满足普通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在他看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细分投资者,描写每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画像;基于智能化的配对,可以细分底层资产,为不同投资者的挑选不同的产品组合;基于区块链的交互链接架构,可以打造一个链接众多金融机构、众多产品、众多客户的财富管理交易平台。
不仅如此,李礼辉认为,在财富管理金融领域,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建立数字信任机制,实现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合约可信和法人可信的可行性。
而区块链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低成本、可认证、可信任的数字化财富管理市场,构建能够贯通底层资产、财富产品、财富管理机构的技术平台。”李礼辉表示,与此同时,推进数字信任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资产管理市场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以下为李礼辉演讲全文:
财富是资产的储存。财富的形式包括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信托、理财、保险、贵金属、现钞等金融资产,也包括房地产、艺术品、名贵家具等投资性不动产。
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迅速增加,带动了财富管理市场的扩张。根据2018全球财富报告,我国进入全球最富裕10%人群的规模达到8940万,仅次于美国的10247万,居全球第二位。2018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124万亿元,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约190万亿元。
不过,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仍属于不成熟的市场。近期连续发生的“爆雷”,表明在财富管理市场中,风险约束机制部分失灵,底层资产配置局部失衡。财富管理机构有的过度拉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争夺市场,有的过多投资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较高的底层资产,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部分投资者盲目相信销售方评估的预期回报率,忽视实际风险,遭受投资损失。
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高速成长然而又不够成熟的市场,财富拥有者更多关注的是已有资产的增值和未来生活的品质,财富管理业者更多关注的是市场机遇和同业竞争,财富金融监管者更多关注的则是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
我国正在全面放开商业银行、保险、期货、基金和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实现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是财富拥有者、财富管理业者和财富金融监管者共同的责任。我们可以尝试从价值观、数字化、专业化三个维度,提升财富管理市场的品质和效率。
第一,树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
北京大学金李教授提出个人和家族财富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高收益高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财富更加恒久流传的是德行和智慧。我十分赞同。
那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财富管理价值观和财富金融监管价值观?
我理解的财富管理价值观包含:固守本源,珍惜托付:谋全局谋长远;不违背市场规律和职业道德;比价格战更有长远竞争力的是信誉和品牌。
我理解的财富金融监管价值观包含:监管+服务;全球化+市场化;降低监管成本和被监管成本;比行政手段更有约束力的是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
第二,建设数字化的财富管理市场。
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和技术性短板。大量的高净值投资者找不到适合个人财富结构和投资偏好的产品,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的底层资产无法组成差异化预期收益率和差异化风险概率的产品组合,资产证券化找不到足够的通道;不少财富管理机构无法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投资者的真实需求,难以争夺优质客户。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有可能营造全新的财富管理平台,补齐资源配置的短板。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细分投资者,描写每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画像;基于智能化的配对,可以细分底层资产,为不同投资者的挑选不同的产品组合;基于区块链的交互链接架构,可以打造一个链接众多金融机构、众多产品、众多客户的财富管理交易平台。这样,我们既可以构建一个财富管理机构主动为客户推送产品组合的大场景,提高财富管理业务对于高净值人群的吸引力和粘性;又可以构建一个财富管理线上超市的大场景,满足普通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我们看到,一些财富管理机构应用最新技术,构建“客户-市场-产品-机构”有机融合的财富管理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产品配置服务,为资产证券化开辟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培育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机构。
企业的边界在于成本。金融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的竞争。财富管理机构的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规模化经营可以造就的成本节省、竞争力提高的效应,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样可以造就。那些把握了数字金融核心技术和应用能力的财富管理机构,有可能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获得优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未能洞察先机、未能实现有效技术创新的金融机构,盈利空间有可能被逐步压缩,竞争能力有可能被不断削弱,甚至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就财富管理金融来说,敏感性最大的是风险成本,特别是投资者实际承担的风险成本。实际风险成本是对预期收益率的折扣,如果能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财富管理产品的实际风险成本,就可能提高实际收益率,同时降低违约概率。在微观层面,这将提高财富管理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在宏观层面,这将促进财富管理市场的平稳发展。
在财富管理金融中,需要对物权关系、信任关系进行认证。传统的物权认证体系和商业信用模式是中心化的,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近10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正在建立数字信任机制,一是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物权认证,二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数字信任有可能提高财富管理金融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财富管理金融领域,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建立数字信任机制,实现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合约可信和法人可信的可行性。例如,将数据分析和信用评价的对象从法人主体扩展到资产主体,进行能够区别发行主体、区别行业、区别项目、区别经济周期的资产评估,为财富管理底层资产的风险定价和资产组合提供依据。又如,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低成本、可认证、可信任的数字化财富管理市场,构建能够贯通底层资产、财富产品、财富管理机构的技术平台。与此同时,推进数字信任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资产管理市场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祝愿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的市场。
责任编辑:潘翘楚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