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货币政策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全年4次“花式”定向降准,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用实践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新年有定力。结合近期的政策表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未变,定向调控、精准滴灌仍有望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特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新年有新气象。结合货币政策转型发展的方向,货币政策能否更重视价格传导、更重视市场规律、更重视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双打协调”,值得期待。
定向趋势愈加明显
盘点2018年,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结构性、定向的特征较为明显。年内4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合计约2.3万亿元;综合运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
2019年,这种“精准滴灌”的趋势有望持续。以2018年12月底央行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为标志,定向工具进一步丰富,定向特征愈加明显。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基本延续了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货币政策基调,意味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流动性合理充裕,定向调控、精准滴灌仍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特征,继续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同时货币政策调控也会注重增强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相机调整。另一方面,除非有严重的负面冲击,否则货币政策“大水漫灌”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情况下,预计2019年可能有2至3次降准,且定向降准的概率更大。鉴于贷款利率很可能即将下行、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已是历史最低,预计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仍不大。”连平预计。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央行、金融委办公室的表述,1月份央行定向降准的概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TMLF利率比MLF利率优惠15个基点,也被市场看作货币政策在数量调控中进一步加入了价格调控的元素。
央行前行长助理张晓慧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处在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的转变过程中。下一步可以考虑将公开市场短期回购操作利率作为央行政策利率的组成部分并择机定期对外公布,同时探索选择适当的指标性利率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为上限、以超额准备金或其他存款便利类工具利率为下限、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市场基准利率的“利率走廊”,并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中,更多地注重各项工具的价格维度,进一步理顺央行操作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最终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
与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愈加密切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2018年央行的宏观审慎政策不断完善,逆周期调节愈发熟练,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指标;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重启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
2019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客观要求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为加强“双打协调”。
最近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指出,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推动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之间形成三角良性循环”这一新提法,也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密切配合。
张晓慧认为,货币政策主要以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节总需求,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更多针对加杠杆行为;货币政策以利率等作为工具,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首付比等。尽管两大政策各有侧重,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之间有相当紧密的联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相互融合。
连平表示,鉴于2019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包括股市、债市、汇市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仍会出现波动,各个市场形成波动共振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予以密切监测并妥善处理。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