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集团的新认识、新治理与新探索——在“首届光大—光华金控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晓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值此首届“光大—光华金控论坛”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光大集团,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行业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现在厉以宁教授正在步入会场,我建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厉以宁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借此机会对北京大学在组织本次论坛过程中与光大的真诚合作和高效的工作表示敬意!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金控集团助力高质量发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金控集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控集团对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金控集团的快速发展,加上治理不够规范、经营不够稳健,我国金控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问题、走过弯路。如何实现金控集团的规范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对改革的历程进行认真的反思,对金控集团的发展定位、改革取向等深层次问题作出系统、清晰的回答。
今年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对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治理对策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对金控集团企业组织模式的重新认识。当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依然存在,“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并存,有必要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发挥金控集团的积极作用,减少风险隐患,实现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中国光大集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这一次论坛。希望以如何规范金控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来打造一个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金控研究的平台,为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金控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下面,基于对近年来金控集团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思考,我想围绕理论上的新认识、监管上的新治理、发展上的新探索,谈一下观点。
一、理论上的新认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对金控集团理论进行了反思,取得了一些共识,集中体现在对以下三组关系的认识上:
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金融通过“货币中性”的假定成为了市场机制的附属物。但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人们重新认识到,金融不仅仅是市场机制的从属和被动反应,它自身可以脱离实体经济循环,并通过“金融加速器”、“金融不稳定性”等机制影响经济周期,导致金融和经济危机。大家普遍认识到,如果金融机构行为失当、金融产品过度创新、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与运行,就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
二是金融监管与金融实践的关系。上世纪初美国大萧条发生后,一直有观点认为混业经营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美国金融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表明,分业经营不仅没有减少风险的发生,还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混业经营不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碎片化的分业监管可能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并不是让金融机构退回到分业经营,而是让监管体系跟上综合经营的实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金融机构会经历混业—分业—综合化—修正综合化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金融监管也会走向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道路。
三是金控集团风险与效率的关系。金控集团组织体系良好运行的核心是要在风险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相对于单体金融机构,金控集团依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其综合经营布局也有利于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分散和抵御经营风险。统计发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较之单体的金融机构,综合性金融集团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然而,金控集团如果一味地追求做大规模、追求激进发展战略,造成机构过于庞大、层级过于臃肿、结构过于复杂,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并带来风险隐患。实践告诉我们,金控集团本身具有制度中性的特点,其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并不会天然带来风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的发展战略,平衡效率与风险,实现金控集团组织优势的最大化。
以上理论的思考和认识对我国金控集团发展有很多启示:金控集团的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使命,不能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过度创新、自我循环;金控集团经营要坚守合规底线,同时监管也应根据新情况、新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优化;要摒除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孰优孰劣思维,把重点放在风险与效率的平衡、发展与能力的适应上;要在做好风险隔离、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控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打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国之重器”。
二、监管上的新治理
基于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认识和反思,国际上开启了新一轮监管治理改革。针对金控集团的特殊性,重点加强了风险隔离和系统性风险防控要求,完善了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设。如美国2010年发布《多德-弗兰克法案》,提出了限制银行从事高风险自营业务的“沃克尔规则”。英国2011年的“维克斯报告”提出了将零售银行业务与其他风险业务实施隔离的“围栏法则”,并出台《金融服务法案》,形成“央行+行为监管局”的双峰监管模式。欧盟2012年的“利卡宁报告”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德国出台《金融稳定法》,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总体来看,国际上监管的新治理并未否定金控公司发展,更没有重回分业经营的老路,而是以监管优化推动综合经营发展,通过加强风险隔离、完善监管治理,更好地引导、规范金控公司发展。
过去几年,我国金控公司发展迅速,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但也存在许多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及其他监管主体密切配合,对金控乱象开展了及时有效的整顿,一些金控集团野蛮生长、盲目扩张、违规发展等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对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消除风险隐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期,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提出了针对金控集团的监管思路。采取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并表监管为基础,对金控集团进行全面、持续、穿透监管,建立统筹监管机制,并赋予监管主体有效的监管手段。《报告》还指出了下一步对金控集团的监管重点,如明确市场准入监管、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设置资产负债率要求、严格股权结构管理、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集团整体风险管控和强化关联交易监管等。这些监管思路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作为相关从业人员赞成并拥护央行和其他监管部门在金控监管上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规范金控公司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建议尽快出台“金控公司监管办法”,不仅要对金控集团“纠偏”,针对当前金控集团发展中的各种乱象,在经营范围、组织形式、治理结构、风险隔离等方面进行清晰的界定,使金控集团发展“有法可依”;而且要为金控集团“正名”,通过引导金控集团规范发展,发挥金控集团在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现代化金融体系和公司治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持牌经营,规范金控集团发展。金控集团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经营形式,进入金控领域应该持牌经营。金控的发展不宜“遍地开花”,更忌“一哄而上”,要明确金控集团的金融属性,通过实行持牌经营,把金控这一特殊经营形式法制化。
三是建立金控集团资本补充机制,大力推动金控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金控集团的发展要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增加和完善公司治理弹性和合理性,通过整体上市、发行次级债、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常态化资本补充机制,为金控发展增加资本实力。
四是发挥金控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金控集团是金融的百货公司,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发挥金控集团的综合优势,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上的新探索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深入推进,金控集团在发展中进行积极创新,今天我们邀请了很多在产融合作领域的著名企业家,要一起就完善金融和金控治理方面作新的探讨。刚才辜胜阻副主席肯定了光大集团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金控集团风险防范体系方面的思考,如打造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和风险隔离的“四道防火墙”。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金控集团既要吸纳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效的防范风险的理念,比如说“三道防线”就是金融机构在长期实践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总结形成的风险防范有效措施。“三道防线”的第一道是市场营销防线,第二道是风险、内控、审批防线,第三道是独立审计稽核防线。“四道防火墙”是金控集团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认真研究的。第一道是战略防火墙,金控集团的发展不能求大求快,而要求稳求高质量发展,在坚持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二道是体制防火墙,金控集团要建立总部适度多元、子公司专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上下一般粗,上面是大金控,下面是小金控,从体制机制建设上有效规避无序竞争风险、交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第三道是制度防火墙,就是要按照监管要求,通过健全完善风险限额、客户集中度、资本充足率等管理制度,不能因为金控自身有资本实力,有融资能力而无序发展。第四道是信息防火墙,就是要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管理,严格履行关联交易额度审批要求,加强品牌信息的资源整合,严格客户信息管理,从关联交易规范上有效规避声誉风险、信息不透明风险、监管套利风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作为主办方,今天向大家报告了我们对金控发展和风险控制的思考,希望能够得到监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家交流沟通。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期待在今后金控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郭建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