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小心过度借贷
现代社会中,借贷、消费、生活,某种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过度借贷,绝不仅仅是个金融问题。
文/薛洪言
为何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借钱?
很显然,年轻人没有钱,所以才借钱。像那些手握存款苦寻安全高息理财产品的人,有大把的低息贷款可供选择,他们看都不想看。而贷款产品的丰富,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总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供给本身就能创造需求。
此外,购物消费早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朋友圈中有微商大军、有社交拼购,直播平台里有网红带货,内容社区里更是“种草”泛滥……买买买的背后,消费贷款“大放异彩”。
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强化,慢慢地,年轻人习惯了消费时去贷款,大家也习惯了年轻人用贷款去消费。
不止消费,但凡工资能做到的,贷款都能做到,作为“未来”的工资,贷款已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大多数人,用贷款改善生活,也总会有一些人,被贷款改变生活,直至为贷款而活。
过度借贷如影随形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国内居民杠杆率只有55.3%,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新闻案例或调研报告里,年轻人的杠杆率却让人侧目,引发许多担忧。年轻人群、低收入群体,长期处于“贷款饥渴”状态,一旦贷款变得“唾手可得”,往往也会变得“来者不拒”。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曾做过一次大规模调研,2016~2017年间,英国城市居民消费贷款使用率为77%,农村地区略低,也高达68%。其中,15%的英国人存在过度借贷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对借款的倚重,已经是普遍现象,经济越发达,借贷越普遍。从居民杠杆率国际对比看,2018年,发达国家居民杠杆率平均为72.1%,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9.9%。国民收入水平越高,负债率也越高。看上去,高杠杆似乎有一种必然性,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必然结果。为何会如此呢?
先看一个相似的例子。众所周知,越是发达国家,肥胖问题越严重。从宏观视角找原因,饮食结构与快餐文化、食品产业及舆论引导、生活节奏及工作压力等都是理由,但具体到每个人,不过是在理想身材与口腹之欲之间、理性自制与感性冲动之间,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
从各国经验看,只要食品供给充足、价格可承受,肥胖总会发展为社会问题。比如美国70%的成年人超重,其中近40%的人可称之为肥胖。
某种意义上,过度借贷也是如此。人人都知“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但仅依靠自制自律,无法阻止一个“借款人”变成“过度借款人”。
如何控制
好在,我们虽然不能对每个人每顿饭摄入多少热量设上限,却能对借款人的借款额度设上限。所以,解决过度借贷并非无计可施。
先来看看监管常用的“三板斧”:
一是严打高利贷、套路贷,废除不合理的债务,减轻还款负担。不仅中国监管部门如此,世界各国也莫不如此。英国FCA曾于2014年出台规定,将现金贷总成本(包括利息和所有其他费用)控制在本金的100%以内,以确保“任何借款人的还款额都不会超过其借款额的两倍”。
二是严打暴力催收,让欠钱的人也能体面生活,保障其合法权益。严打暴力催收,能够给借贷行为圈定边界,避免借贷从一种金融现象演变成社会现象。毕竟,相比贷款逾期后的不良损失,暴力催收衍生的社会问题更加难以把控。
三是严格贷款发放关,以管控多头借贷为抓手,避免债务滚雪球。明确单一借款人的最高额度和余额,这一点最关键,理论上可避免过度负债问题。
纵观这“三板斧”,确保借款人在借贷过程中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至于过度借贷问题,虽然需要监管方面付出更多努力,但从结果上看,更多地取决于借款人自身。
借款人恰恰不可控。正如不少心理学家相信,“要让消费者控制预算,需要消费者具有惊人的自制力”。作为消费者,不能避免冲动消费,作为借款者,往往也不能避免过度借贷,内在的原因,实际上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中,借贷、消费、生活,某种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过度借贷,绝不仅仅是个金融问题。
平衡与共存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过度借贷”是一种社会病态。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这样总结社会风气的演变规律,“大多数人的见解,是不能以逻辑论,而其欲望之所在,亦是不可以口舌争的。然人的见解,常较时势为落后。人心虽以为允洽,而事势已不容许,总是不能维持的。”
“人的见解,常较时势为落后”,把这一精辟的总结用于负债,我想也是恰当的。勤俭节约一直是传统美德,当年轻一代把借钱当作生活方式,叔叔/阿姨辈的我们,总会以不解的眼光去警示风险,大谈特谈“借钱生活是一种病态”。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去控制高负债,但起码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还是要学会与高负债共存——控制它,也接纳它,看看社会的发展,究竟把我们带向何处。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