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征
清代的先蚕坛,经历了康雍乾三代,最终在乾隆七年(1742)定型,最终建于北海公园。康熙年间曾在西苑的丰泽园附近兴建过一组蚕舍,这段史料保留在他所作的《御制耕织图序》中。根据史料记载,这组蚕舍修建在丰泽园之北,“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陇畔树桑,旁立蚕舍”。彼时的丰泽园周边,可以说是康熙皇帝专属的农业研究所。他在这里曾经做过水稻实验,同时还在这里植桑养蚕,浴茧缫丝。甚至他试种成功的水稻种子,还会向全国推广,而所收获的蚕丝,也会送到内府织染局进行加工。
雍正十三年(1735)复建先蚕坛的事情曾经被提出过,但当时由于雍正帝身体状况不佳,且自雍正九年(1731)皇后去世后,雍正帝就没有再立后。所以这座规划中的先蚕坛的建设任务落在了继任者乾隆帝身上。
乾隆八年(1743)九月,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先蚕坛建成。其规制按照乾隆年间成书的《国朝宫史》记载:“垣周百六十丈,难免稍西正门三楹,左右门各一。入门为坛一成,方四丈,高四尺,陛四出,各十级。三面皆树桑柘。西北为瘗坎(“瘗”音“亿”,用于埋葬牲畜、玉帛的坑穴)。坛东为观桑台。台前为桑园,台后为亲蚕门,入门为亲蚕殿。”
先蚕坛的选址是经过皇帝缜密考虑的。雍正年间曾有提议仿照明代旧制,将先蚕坛建于北郊。但乾隆帝认为北郊修建蚕坛,水源仍然是个问题。他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辙。如果将先蚕坛修在北海,本身就距离皇城北墙的北闸口很近,从此处引水,可供先蚕坛内的浴蚕河、浴蚕池用水,这处浴蚕池位于亲蚕殿院落,周边为叠石砌筑的泊岸,亲蚕殿、门与东西配殿绕着该池围合成了一个水院,与南侧的画舫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后者是帝后听戏休憩的场所。
这条浴蚕河由什刹海引入北海,沿着先蚕坛东侧纵贯其南北,为清洗桑叶提供了用水。在流出先蚕坛后,先后流经画舫斋河濠濮间两处园中园,和画舫斋西侧引水汇成一股流出北海东墙,经西板桥后,沿着景山西墙一路向南,注入故宫筒子河。如今在北海公园的东岸,还能看到这条河道。
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在先蚕坛主持了亲蚕礼。乾隆十三年(1748),皇后去世,谥号“孝贤”。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九年的那次亲蚕礼被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郎世宁等绘制成《孝贤皇后亲蚕图》四卷,作为对已故皇后的纪念。通过这四卷亲蚕图能够从一些细节上看到清代皇后亲蚕礼的细节。
其中第一卷从陟山门街开始画起,经过今北海东门,过琼华岛,沿着东岸一直向北,过了大船坞,至先蚕坛坛门止。孝贤皇后此时已经步行至坛门口,两侧各妃嫔开列左右,恭候皇后的驾临。第二卷侧重描绘皇后祭坛仪式,皇后步入坛门,往亲蚕坛走过去。坛台上已经设置好幕帐、供桌等祭祀用器物。
卷三则是皇后观看采桑仪式,在蚕坛内可以看到先蚕坛上的祭祀用品和临时建筑已经被撤下,周边的宫灯也已经收起,皇后坐在采桑台上观看女官们采摘台南侧桑树上的树叶。这一卷中可以看到先蚕坛内东南角的神厨神库院落和其北侧的蚕署蚕所等建筑,同时还可以看到位于南坛墙外东侧的陪祀公主福晋室和命妇室(此处建筑在卷二亦可以看到)。
卷四和卷三的角度类似,但这卷关注了更靠北侧的亲蚕门和亲蚕殿。这幅图描绘了整个礼仪的尾声,皇后步入亲蚕殿,并在宝座上落座,几位女官正在给皇后献上蚕茧。这四卷图画,就像一部纪录片,全景呈现皇后亲蚕的全过程。
在第四卷的最后一部分,有乾隆皇帝的两方印章,其中一方是“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另一方是“八徽耄耋之宝”,这是乾隆皇帝分别在70岁和80岁展卷观画时所盖,表达了他对孝贤皇后的思念。在印章之左,是他亲自撰写的诗文:“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大意是说,自古以来农桑并重,帝后更应该以身垂范。先蚕坛建设好后,皇后以身垂范,在祭祀过程中庄重谨慎。如今听着秋日里凄凉的蝉鸣,眼看着亲蚕礼已经有三年没有举行了。当年在这里举行的亲蚕、观桑礼都历历在目,可是亲蚕殿和浴蚕池,已经不见皇后的身影。
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曾写下大量哀悼她的诗句。嘉庆元年,乾隆86岁。他最后一次前往皇后陵(也是后来埋葬乾隆的裕陵)祭祀。垂垂老矣的乾隆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如果人能活到100岁,那他还有十几年就能和皇后团聚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