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连平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以生存型为代表的实物型消费已难以满足一般居民的消费需求,以享受型、舒适型和健康型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持续走高。在新发展格局下,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对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实物消费增长空间逐步收窄的大背景下,应将拓展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抓手,拓展服务消费需要有新思路。
一、加快服务消费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
从经济发展规律、消费结构变化、人口规模和结构、数字化发展和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看,推动服务消费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正在日趋成熟。
经济持续发展为服务消费加快增长奠定基础。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带动人均GDP和收入不断提升。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和居民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实物消费需求放缓,而服务消费则将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成长空间很大。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也将日益向发达国家接近,服务消费占比也将出现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服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占比已超过了60%。2019年以来,我国人均GDP已连续五年超过1万美元。2021至2023年,我国人均GDP更是连续三年超过1.2万美元。随着人均GDP和收入的稳步增长,服务消费占比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服务消费在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为45.2%,比2013年提升5.5个百分点。
消费人群的结构变化将推动服务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当前我国消费主力人群已呈现年轻化的特点。八零后至零零后正在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一消费人群在物质消费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个人兴趣和健康养生等精神消费需求。他们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化服务消费加快兴起,在餐饮、文旅、体育、艺术、健康等方面愿意花费更多。据统计,在兴趣消费者中,蕴含着社交、悦己等情感属性的兴趣消费平均月支出占比为27.6%。另一方面,新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催生出更多的服务需求。他们通常具备较高的收入水平,受过较好的教育,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以及消费的便捷性。近年来,即时在线零售因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便利需求,获得了高速发展。《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量408.8亿件,同比增长22.8%,过去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4%。预计到2028年,全国即时配送订单规模将达到813.1亿单,未来5年保持年均14.7%的两位数增长。餐饮外卖的快速增长是另一大对便利需求的体现的佐证。2023年,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较2022年增长2338万人,占网民整体的49.9%。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将在降低实物消费需求的同时催生康养、家政、护理等银发经济服务需求的提升。截止至2023年,全国有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银发经济作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据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数字化助力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信息化大潮席卷消费市场每个角落,使得服务消费成为数字化应用的受益者。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持续改善消费者体验。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供需两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快捷搜索和撮合,释放潜在消费潜能。数字化实现了供需时空匹配,引导不同人群错峰和错时消费,大幅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数字化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具体来看,在需求端,通过数字化改造,引导消费者形成线上消费、线上体验、线上支付,完成服务过程。在供应端,通过对服务链路进行数字化改造,从店面到物流的数字化与精准化、上门服务的精准化、服务资源的智能化调配、到店服务的及时排队系统等,都以数据为支撑,形成一个精准而高效的系统,从而更好地改善消费者体验,促进服务消费。
政策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有关部门接连出台了多项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政策法规,助力服务消费加快增长。2022年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了要从休闲旅游、养老、托育、中医药、多样化教育、体育健身、家政等方面结合数字化和信息化来积极发展服务消费。2023年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进一步对服务消费进行了细化,包括扩大餐饮服务消费、丰富文旅消费和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同时壮大数字消费实质也是在助力扩大服务消费。近日,有关部门表示将尽快制订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资金投入服务行业,推动服务消费持续增长。
服务贸易发展促进服务消费国际化。通过国际协作,服务贸易能够有效带动和加快服务消费的国际化进程,将国外先进服务消费资源带进来的同时,也将我国服务资源大幅输出。近十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规模不断增长。2014年至2023年,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由6520.24亿美元增长到9348.25亿美元,规模大幅增长了43.4%。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9.3%,占比提高了10.3%。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国与多国达成了互免签证协议。优化签证政策能为中外人员的往来提供便利,是服务贸易向高水平发展和服务消费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二、制约服务消费增长的因素不容忽视
近年来,尽管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农业和工业,但相较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国家来说,仍有15-20个百分点左右的发展空间。服务业发展带动服务消费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平均占整个消费比重六成相比,仍有约15个百分点的差距,甚至这一比重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服务消费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消费的资金资源分配和配套设施等方面还有短板,尤其是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的资金资源和配套设施仍然不足,供给体系亟待完善。投入不足导致投资中涉及服务业的比重不高。例如三甲医院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好医院较少;985和211大学的分布十分不均,导致教育质量地区差异较大。再以养老金为例,我国养老金体制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约占4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可视为第一支柱的补充,约占22%;第二支柱是由企事业单位发起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约占32%;第三支柱是由个人主导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约占1 %。合计第一支柱占我国养老金总规模的三分之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方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仅为44%。养老金是目前我国支撑养老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养老金缺口较大,不利于养老消费服务和“银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服务消费质量参差不齐,居民对于优质服务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在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服务类投诉占比为45.1%。生活社会服务、互联网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与销售服务居于服务类投诉量前五位。在具体服务投诉中,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经营性互联网服务、餐饮服务、培训服务、住宿服务和美容美发服务。一般来说,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于虚假宣传、服务不规范、服务乱收费等问题,其中服务提供方不守诚信、服务供需双方沟通不足是影响服务体验和阻碍服务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服务消费质量难以提升,主要和所制定的规则、标准和处罚规定不完善有关。
服务产业作为产业管理较为滞后。一方面,作为产业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制度安排、规则设定、流程标准制定等明显不足。我国工业和制造业无论从战略规划还是内部的行业细化,都有较为详细的政策制定。相较而言,服务业的系统性政策安排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统计覆盖不够充分,不少领域服务消费发生了,却没有纳入统计。我国每个月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除了餐饮销售之外,大部分都是商品类的销售情况。事实上,像旅游、电影、演出、文体和生活服务等众多与居民关系密切的消费服务,没有或者很多没有出现在官方的统计之中。服务消费统计不到位的状况导致服务消费发展水平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还会在实质上影响到GDP的相关统计。其实,当前服务消费占比已经不小,应该可以出台有关服务消费的统计数据。
三、拓展服务消费发展需要新思路
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相比,在需求类型、供给方式、实现过程、评价标准和个体感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需要以不同于实物消费发展的新思路来拓展服务消费。
一是多措并举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服务消费能力。收入仍然是拓展服务消费的基本保障,居民只有拥有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可支配收入,才会支出更多用于服务性消费。未来建立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共济性,解决居民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来扩大服务消费规模。考虑到体制内事业人员退休收入较高,企业员工则相对偏低,中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有必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应加快实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平衡各地畸轻畸重的养老保险负担和待遇水平、划转国有资本补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儿童津贴,完善大病救助并规范管理体系并鼓励社会和慈善参与,落实家庭责任,重点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低收入儿童。政府应加大和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推出高性价比的补充保险制度。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增长的基数和增量。城市是重要的服务消费载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服务消费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而中国要走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仅是城镇面积的扩张以及人口和户口的增加,还要有产业和就业的支撑,是数量和质量统一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创造出大量的新消费需求,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和促消费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从消费力来看,城镇化率高的地方,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较高。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但近年来也只是保持在城镇居民一半左右的水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二左右。未来服务消费潜力释放的空间巨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幅提升农民服务消费能力。通过允许农村土地——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可以突破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瓶颈。保守测算宅基地流转每年能够释放出的土地交易价值大约为4万多亿元。这既可拉动需求,推动消费和投资;又可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防止出现逆城镇化。当前,6亿农村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占比仅有3%。一旦宅基地及其建造的房屋可通过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的方式流转起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大幅度增加。农民在满足日常必需生活资料的刚性实物支出之外,还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培训、文体、旅游和医疗等方面,给服务消费带来一块可观的增量。
四是改革相关税制,提升中高净值群体的消费意愿。伴随着财富增长,我国中高净值人群持续快速扩大。考虑到中高净值群体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实行对适用较高层级边际税率的纳税人进行个人所得税消费定向抵扣政策。税务部门可以根据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制订一套消费定向抵扣标准,对适用较高层级边际税率(例如30%及以上)的纳税人进行定额税收返还,返还额度根据边际税率确定。纳税人按照现行税制正常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一个自然年度结束后,可以凭借该年度内与消费相关的发票办理相应的税收返还。此举有助于刺激规模越来越大的中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服务消费增长。
五是强化服务消费保障,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改善服务消费体验。在硬件上,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服务消费的供给体系和配套设施,努力提高优质资源配额。在软件上,既要提高服务行业和服务企业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服务业和服务消费的管理与治理水平。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提升企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对外开放。让国际一流的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在本土得到国际水平的优质服务,还能通过市场竞争可以倒逼本土服务企业发奋图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最终提高“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面对的主要障碍,是管理与治理上的不到位和服务生态链的不健全。打造优良的服务生态,提高服务供给和消费领域的管理与治理水平至关重要。要充分把握中国情境下服务消费的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经验,制定促进服务消费的有效措施,借助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提升服务治理水平。监管要以保障居民服务消费权益为首要,坚决和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网络欺诈、泄露信息等行为,畅通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渠道,加强惩处力度、规范服务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是放宽服务业准入门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服务消费新热点。要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均可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要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有效适应服务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鼓励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多样化和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七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减税降费力度和范围。我国现代公共服务业税率一般在6%左右,低于其他行业。然而服务业的特点是人力密集型,成本和费用主要体现在人工方面,较难以账面形式确切反映,导致利润虚高,且对外收费较高。应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效率,减少无效人力支出,同时以等价方式开具合法合规的票据来证明人工支出,提高成本和费用的可抵扣比例。可深化税务改革,将扩大抵扣、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三项减税措施扩大到全行业,进一步放宽纳税人减税条件,减轻经营主体负担。通过降税和补贴等形式,下调服务行业收费标准,降低居民开展服务消费的支出成本。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上来。
八是加快服务消费系统性制度构建规划的进程,出台服务消费官方统计数据。服务消费系统性制度建设包括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制度安排、规则设定和流程标准制定等。在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政策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进行细化,制定单独的制度规范和发展规划。服务消费统计数据的制定和公布,有利于对服务消费和整体消费情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勇坚.把扩大服务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2023年10月18日
2、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个性化服务消费加快兴起. 经济日报. 2023年7月29日
3、林采宜. 我国养老金问题如何缓解.第一财经. 2023年4月12日
4、2023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白皮书
5、毛中根.服务消费发展:现状、比较及建议.人民论坛. 2023年10月9日
6、商务部:将制订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政策措施 出台支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
7、连平 罗奂劼. 拓宽促进消费发展的思路. 第一财经.2021年8月9日
本文发表于2024年6月3日《金融时报》理论版
(本文作者介绍: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论坛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