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26万亿,银行理财二十年的“繁荣”与“失意”

从0到26万亿,银行理财二十年的“繁荣”与“失意”
2024年06月05日 20:0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程维妙 北京报道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或是很多人的理财启蒙,也是很多理财师的座右铭。

  21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因素推动下,人们的财富有了初步积累,对存款、国债、股票之外投资渠道的需求萌生。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首只理财产品,开启国内理财新纪元。至今20年间,银行理财在人们财富稳健增值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20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两个分水岭分别是2008年和2018年。

  2008年以前,银行理财“基本法”已确立,理财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但规模增长缓慢,未破万亿关口,与同期近18万亿的存款规模相比,相对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8年后,为应对次贷危机的一揽子刺激计划推出,房地产调控的放开、高收益且优质非标产品的放量增长,理财产品也顺势快速扩张。此后10年间,银行理财规模飙升至30万亿,稳坐资管行业“一哥”之位。“根本不用主动营销,不愁卖。”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回忆称。规模红利下,银行甚至不太有创新动力。据一家国有大行团队回顾,2013年市场上只有两家银行的两类产品有小幅创新。

  银行理财在高速发展期后,规模的扩张也伴随着资产与期限错配、高杠杆、资金池、层层嵌套等“影子银行”的问题,银行理财借信托等通道大量出表,金融风险隐患不断累积。当时监管部门多次出手,如限制非标投资比例等。当时有多疯狂?一位资深金融业人士称,“看近年坍塌的几个大的资本族系就知道,扩张期很多采用了这种模式。行业狂奔的时候,没跟上步伐就容易落下。”

  直到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给狂奔的理财行业猛踩了一脚刹车。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表现为打破刚兑、降低门槛、拉长久期。作为资管新规配套政策,监管还规定银行应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截至目前,已有超30家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

  近年来,随着资产价格的波动,理财行业也经历了“破净潮”“规模被公募反超”等插曲。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万亿元,较最高点有所下滑,不过净值型产品占比升至96.93%。跨越过负债荒、资产荒和股债牛熊市的银行理财,进入后资管新规时代,如何在波动中打造绝对收益投资的能力、如何建设长效制度及更好的投资者生态,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4-2007:试水期规模增长缓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理财”一词便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市成立、部分商业银行私人理财中心设立及理财咨询服务的推出等走进大众视野。当时的“理财”更多指的是财富管理这一动作,而作为资管业务的理财产品,真正出现是在2004年,以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B计划”为标志事件。

  “当时学习的是外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投资的资产主要是债券和少量股票,另外挂钩一点衍生品,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便主要投资国债。”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介绍称。

  2005年,原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非保证收益型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这算是银行业理财的一个‘基本法’,引导行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记者表示。

  此后两年,A股迎来前所未有的牛市,叠加监管层允许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委托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等政策出台,理财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从单一的固收类扩充到权益类、另类商品类等。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7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只QDII理财产品;2007年,打新类理财产品涌现,近200只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达15%,最高的一款回报率高达132%;还有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类理财产品。

  据行业机构统计,2007年我国银行理财发行规模突破8000亿元,当年发售的产品数量超过3000只。不过当时很多小型银行参与度还不高,有头部城商行工龄超20年的员工回忆时,对彼时的理财产品记忆模糊,“只记得代销的一些基金。”

  8000亿这一规模与同期近18万亿的存款规模相比并不算起眼。业内人士称,当时居民对衍生品等复杂金融产品了解也较少,所以初期理财发展规模扩张相对缓慢。同时,理财产品投资门槛较高也阻碍了投资者的购买积极性,大多数产品的投资起点为5万元起。

  2008-2017:野蛮生长期风险积聚

  不过银行理财很快就迎来爆发期。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为稳定经济,我国于2009年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催生出很多基建和房地产项目,也带动融资类信托这一“非标”资产的雏形进入银行资金池,为银行理财的大发展添了一把火。

  李奇霖介绍称,刺激计划过后由于经济过热、资产泡沫膨胀等原因,政府加强了管制,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和地产融资,仍属于施工期的项目在原有授信资金消耗完后,还需要资金继续开工,为了突破地方政府举债限制而生的地方融资平台或房地产企业凭借政府隐性信用背书和土地资产等,开始经过各种包装后成为银行理财的配置资产,这就是“非标”。因为这些债权背后的政府信用和增值预期的土地,“非标”可以承受很高的利率,为银行提供看起来安全可靠的高收益资产。

  于是,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理财资金,一方面将这些资金配置“非标”资产,做资金池模式运作,期限错配、滚动发行,刚兑给客户高利率。

  由于投资了过多的“非标”资产,理财的流动性大量被资金池吸收,2012年末和2013年初,理财收益率不断上行,为了借新还旧,银行不得不提高收益率来吸收资金,同时寻找收益率更高的“非标”。在2013年年中的“钱荒”中,很多银行理财收益率飙到6%以上。

  谈到当时的疯狂,一位资深金融业人士称,“近年坍塌的几个大的资本族系,扩张期很多采用了这种模式,但当时行业大多数做业务也只能顺势而为。因为在行业狂奔时,没跟上步伐就容易落下。”

  资金池、资产与期限错配都是影子银行的特征,其危害不仅在于流动性考验,还在于它游离于监管之外,风险隐匿、交叉传染,而且理财产品通过层层嵌套进入实体,不仅风险增加,也推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监管意识到问题后,于2013年发布“8号文”,规定银行理财投资非标不得高于理财总量的35%或上年总资产的4%;2014年又下发了“35号文”,规定自营和理财之间执行“栅栏原则”,开始业务分离,阻止了风险在同一金融机构不同业务之间的传递。

  不过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在实体萎靡情况下,居民对理财的需求不降反增,“非标”的萎缩让银行开始想办法寻找其他方式配置资产,经过演变后形成了“委外”,即借助非银的交易便利,对配置的债券滚杠杆、做期限错配、下沉信用资质,做高收益率。

  到2018年,理财规模已近30万亿,稳坐资管行业第一,与2018年底72.44万亿住户存款余额相比虽有不小差距,“吸金”实力已充分显现。

  2018年至今:纠偏与回归

  30万亿体量已然是一头“巨兽”,更因其合规性与潜在风险,助长经济脱实向虚,弱化了经济和金融韧性。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文件先后出台,为规范银行理财提供了全方位、框架性的指导意见,银行理财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

  从客户端看,最明显的一大变化就是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一家股份行零售财富团队称,多年前理财产品收益高、风险低,客户几乎可以“闭着眼买”。资管新规发布后,大类资产配置、无风险利率下行成为趋势,初期的转变过程非常难,理财经理也有一定畏难情绪。

  这或也是行业转型初期的一个缩影。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产品规模呈缩水态势,2022年底的“破净潮”更是引发一轮赎回。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至25.34万亿,首次被公募基金超过,后者该时点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

  不过目前银行理财规模已有所回升。来自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全市场净值化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8.76万亿元,回到稳健增长态势。“这表明投资者开始逐步地接受了理财不再刚兑、净值化转型的现实。”黄大智表示。在银行端,许多零售财富团队近年通过搭建投资策略库、加强与客户沟通等方式,引导客户正确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并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提升,也与其主要客群风险偏好匹配。黄大智称,20年间,人们的理财观念和风险偏好有较大变化,但受长期刚兑的影响,投资理财产品的主要客群,风险偏好在R2、R3等级,更看重其稳健性及相对(存款)高收益的属性。

  对于5年来的净值化转型成果,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对记者表示,一是净值化转型顺利推进,净值型产品规模持续扩容。二是理财机构深入探究银行理财客户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形成了和公募基金、保险等资管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坚持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为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可观的收益。三是投研能力迅速提升,银行理财机构充分发挥在债券、非标等资产上的投研优势,同时通过公募基金、资管产品等渠道参与多市场投资,从中积累经验,逐步推进直接投资,拓宽投资边界。

  后资管新规时代:打造绝对收益投资能力是重要课题

  净值化转型也带动银行分拆成立理财子公司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市场已有32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产品整体存续规模超过27万亿元。

  不过当前行业在转型中仍面临新的问题,包括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资产配置策略整体仍较为单一、机构的投研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尤其近年非标资产投资承压、高收益信用债资产缺失的背景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明显下行,产品收益分层不明显也困扰着投资者。

  进入后资管新规时代,如何在波动中打造绝对收益投资的能力、如何建设长效制度及更好的投资者生态,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家头部地方行理财子公司的总经理表示,会持续提升投研投顾能力,顺应市场趋势和投资者需求变化,对产品策略进行优化调整。具体做法包括以绝对收益为导向,通过专业的投资能力严控净值回撤、降低净值波动,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预期和回报;产品供给向低波稳健型产品倾斜,采用“优两头”策略,加大短期灵活申赎类产品的发行力度,满足投资者对于高流动性产品的偏好,同时以中长期稳健策略的封闭式产品为抓手,稳定负债资金来源,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以及创新产品形式,优化产品规则,细化投资者服务等。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创新业务部量化及指数团队负责人也谈到顺势寻求“低波资产”,整合优质资源策略应对挑战。对于如何去同质化,他表示将差异化产品推销给合适的客户,需要渠道和财富管理部门共同发力。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理财 理财产品 银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