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10年前的某个午夜时分,在深圳福田口岸附近的一间民房里,戴文渊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那是他在创业初期写代码状态最好的时刻。第四范式最早的一万行代码,全是戴文渊这样写出来的。
创业前,人称“戴神”的戴文渊身上有很多亮眼的标签:ACM世界冠军、机器学习“大神”、AI科学家……但他依然选择了创业。2023年,第四范式成功在港股IPO,成为“行业大模型第一股”,戴文渊交出了作为创业者的一份阶段性成绩单。
戴文渊是科学家创业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十余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科学家创业热潮悄然兴起,一群拥有深厚科研背景的科学家、教授、学者开始走出实验室,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商业天地。
科学家闯入“硬科技”创业
“AI+”是近年来科学家创业的高频地带。
在第四范式成立的5年后(2019年),另一位AI“大牛”,顶着“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腾讯杰出科学家”的光环,也杀入AI创业赛道,他便是思谋科技创始人贾佳亚。
贾佳亚的科研生涯也无比光鲜。在工作10年后,贾佳亚就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他同时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与影像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全球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TPAMI创刊40余年来的首位视觉领域华人副主编和IJCV编委。
贾佳亚带领思谋科技,瞄准的是最难啃的骨头:AI+工业。他认为,中国制造将迎来智能化、数字化的重大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成为推动工业领域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结合自己的专业,他直觉AI视觉系统在工业应用中大有可为。
有了更大野心之后,比起实验室,创办企业是个更好的选择。2019年底,贾佳亚扎根大湾区带着一群比他还年轻的人创立“思谋科技”。仅18个月后,思谋科技的B轮融资达到2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独角兽”。
科学家们走创业这条路径,并非仅仅是为了摘科技成果转化的“桃子”。他们中有的创办企业,瞄准的是借助更多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80后”青年科学家金贤敏,制备出世界最大规模三维集成光量子计算集成芯片,并演示了真正空间二维量子行走,被评为当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之一;2021年,金贤敏走出实验室创办了“图灵量子”,探索光量子计算的实用化路径。
短短数年,图灵量子团队已探索出了从设计、流片、封测到系统集成和量子算法应用的全链条研发能力,牵头建设了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和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算中心。长年奔波于上海交大、中试基地、图灵量子的金贤敏,生怕错过了量子计算爆发前的每个环节,每天只睡6个小时,“日夜与光子芯片和量子计算相伴”。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已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中,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的“主力”是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或行业专家。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带领团队,闯进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硬科技”领域,正成为引导高科技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一场科技信仰的“接力”
从几何起,“教授+学生”的创业联动,成为科创圈的一道别样风景。在科技创业的接力棒传递中,科学家的创业精神实现了创新和传承。
2023年8月15日,固高科技成功登陆创业板,背后的主导者便是香港科技大学电机系教授、“大疆教父”李泽湘。从外界赋予他的称号可以知道,李泽湘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创业者,他还将大把精力放在支持学生创业这件事上——以1999年创办固高科技为起点,他先后与学生创办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知名企业,从他联合创办的“机器人部落”(XbotPark)里更跑出了云鲸智能、正浩创新等一批独角兽公司。
无独有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也打造了多个“教授+学生”的创业范本。自2016年起,刘云辉带领学生将机器人的研究服务于产业,创办了多家机器人企业,包括未来机器人、康诺思腾、筑橙等,不仅打造了机器人领域的商业版图,更将一系列机器人技术推向医疗、健康、工业等行业应用。
师徒联手,意味着接力棒正传递到一批年轻科学家手中。
不久前斩获亿元级融资的本末科技,创始人张笛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ECE机器人学院,师从李泽湘。本末科技在他的带领下,专注于时下最为热门的具身智能领域,主要从事机器人动力模组的研发及生产,致力于提供无减速器的直驱型精准动力方案。
更年轻的“90后”清华博导陈建宇,也在机器人行业创出了名堂。他创办的星动纪元,专注于研发具身智能以及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产品涉猎四足机器人、机械臂、无人车等专业领域。乘着“人形机器人”的东风,星动纪元已拿下超亿元融资。
在2024年“大火”的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也有“名师+高徒”这道风景。譬如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唐家渝、刘知远、岂凡超等和麾下一众高徒共同创办的企业均受到资本热捧。不仅如此,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唐杰还作为智谱AI首席科学家,对外建立了清华系AI投资版图,投出了生数科技、沐言智语、聆心智能等明星创企,缔造了清华系的“AI江湖”,其“90后”高徒杨植麟还带领“月之暗面”刷新赛道融资记录。
谈及创业圈正出现越来越多新生代科学家的身影,投资了星动纪元的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表示,新生代的科学家创业者是天然的创新者,他们没有思维束缚,不仅有对科技的信仰,而且能根据技术的进化路径,找到很好的商业落地场景。
科学家创业者的背后
即便是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想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也面临诸多挑战。他们破局的密码是什么?王光熙说,产业资本的助力赋能必不可少。
在深圳光明区的联想集团南方智能制造基地,一个个几十平米的“共享车间”,机械手臂、自动导航小车等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作,产线上不仅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台式电脑、服务器等多种产品。工智机基础设施供应商“中科时代”的工智机产品也诞生于此。
中科时代孵化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企。早些时候,受限于规模量产无标准化体系流程、工智机产品对质量要求严苛,中科时代在实验室做出来的工智机无法量产。
这是很多科技企业的普遍难题。后来,受益于由联想创投与联想全球制造与工程共同发起的“光明计划”,中科时代顺利解决了产品的量产、落地难题。据介绍,“光明计划”旨在结合联想全球工厂智能制造的经验、能力,用“柔性生产”的方式为科技企业解决量产难题,不仅保证生产的高质量,而且致力于为企业降低成本。
用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的话说,联想创投是“用生态的力量完成对科学家创业者的赋能助力”。言外之意,科学家创业者除了需要获得资本青睐,还需要“真正懂行、懂技术的合作者”。
凭着“懂行、懂技术”,联想创投的科学家“战友”名单很长,其中不乏李泽湘、刘云辉、朱松纯、褚健、吴恩达、陈天石、戴文渊、金贤敏、印奇、林元庆等知名科学家。贺志强说,如果不是同出于科研背景,联想创投可能跟科学家创业者也没那么多“同频共振”。
“要携手科学家,产业资本也要有科技信仰。”贺志强表示,与科学家创业者的沟通,首先建立在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上。只有当双方能在技术层面上有效交流,才能逐步构建起信任的桥梁。而这,正是创投方与科学家长久携手的基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