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徽日报》大篇幅关注蚌埠这项工作!

今天,《安徽日报》大篇幅关注蚌埠这项工作!
2024年05月16日 11:27 媒体滚动

转自:蚌埠新闻网

今天

《安徽日报》07版

以《一川清流靓两岸》为标题

关注了蚌埠高标准

实施“靓淮河”工程

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

向“拥河发展”转变

——

蚌埠高标准实施“靓淮河”工程,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一川清流靓两岸

本报记者 孙言梅

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推进,淮河两岸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陈 昂 摄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推进,淮河两岸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陈 昂 摄
淮河岸边布设的打卡点。孙言梅 摄淮河岸边布设的打卡点。孙言梅 摄
油菜花开时节,群众在淮河岸边拍照留念。陈 昂 摄油菜花开时节,群众在淮河岸边拍照留念。陈 昂 摄

千里淮河穿城而过,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该市高标准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靓淮河”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修复河道生态,推动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治理

提升防洪排涝功能

“咔嚓!”快门按下,一张打卡照出现在蚌埠市民陈素的手机里,背景就是当地水利新地标——龙子湖枢纽。

“水利设施现在建设得真美,古色古香的造型和周边的绿树相互映衬,在这儿拍照太出片啦,这下淮河南岸又多了一个好去处。”陈素说。

作为蚌埠市“靓淮河”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龙子湖枢纽于2022年3月开建,枢纽设计抽排、自排流量均为每秒80立方米,建成后蚌埠城市东片区排涝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30年一遇,同时新增灌溉补水功能,有望解决汛期暴雨造成的“城市看海”、部分片区排涝灌溉难等问题,进一步筑牢城市安澜防洪系统。

“枢纽建设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外形采用复古风格,并对内外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与周边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协调起来,体现‘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绿色生态理念。”工程建设方——蚌埠市“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员孙国梁告诉记者,目前枢纽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机组联合调试并准备运行,迎接即将到来的淮河主汛期。

悠悠淮水,从河南桐柏山一路向东,绵延千里。由于“两头翘、中间凹”的特征,加上常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携带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积成滩,河道缩窄,过去一段时间因为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治理,导致淮河蚌埠主城区段岸线内外存在洪水下泄不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如何让淮河美起来、靓起来,近水亲水,成为蚌埠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

2021年,蚌埠市将“靓淮河”作为工作主线之一,启动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工程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围绕“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的总体布局,采取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景观改造、交通设施建设等举措,着力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目前,该工程一期8公里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通过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淮河主河道由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立方米。通过对切滩产生的弃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宽原有堤顶,形成“超级堤防”,有效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汛期防洪压力。

靓化

近水亲水成为现实

“除了提升防洪保安能级,工程还聚焦生态效益,因地制宜建成枯水期湿地公园、丰水期过洪的滩地形态,对淮河主城区段的原始生态、荒野状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重塑,累计新增水面2600亩,新增城市绿地1.2万亩,年净化污水约1.2亿吨。”孙国梁告诉记者。

傍晚时分,家住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的刘娜沿着“靓淮河”步道一边散步,一边欣赏落日余晖下的淮河美景。不远处的篮球场,三五少年正在切磋球技。

“以前岸边都是垃圾,没人愿意过来,现在大家都抢着来。”刘娜说,“‘靓淮河’把家门口变成了公园,每天只要有空,我都会来溜达溜达。”

蚌埠依托“靓淮河”工程规划设计堤岸大缓坡、滨水步道、亲水平台,分区分级种植耐水树木植物,布置骑行道路、游园路、广场、栈桥,建设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地1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万人体育锻炼。

沿着淮河岸线,该市还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新地标,将大禹、铁路、码头等历史文化融入沿线景点,崭新的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等景观闪亮登场。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文旅项目招商,结合实际组织半程马拉松、骑行等多样化休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打响城市文旅招牌。

如今,站在蚌埠朝阳路大桥远眺,淮河蜿蜒东流,河面宽阔,两岸如画。水清岸绿的淮河岸边成为当地市民休闲游玩的“城市会客厅”。

“以前淮河南岸、北岸还有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现在随着‘靓淮河’工程的实施,感觉两岸都快融为一体了。北岸淮上区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亲水近水的愿望成为现实,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蚌埠市民丁高柱说。

拥河

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日前,蚌埠“靓淮河”滨河南路三期(纬四路—升平街)正式通车。三期工程道路全长4.8公里,设计时速50公里,双向六车道。滨河南路工程首次采用分离式路基,并利用交通、路灯多杆合一、生态浅草沟等新工艺打造“立体绿化”,美化了淮河堤坝背水面护坡。

为了让沿路市民尽早享受到出行便利,蚌埠市将滨河南路三期工程划分为7个循环段,建成一段、通行一段。此次建成通车的路段长约1公里,可形成从蚌埠市纬四路贯通至升平街的滨河大道。

“滨河南路是蚌埠‘靓淮河’工程的骨干工程。工程的实施,将打通城市防洪的快速通道,改善城市东西走向的交通状况,让跨河通道与两岸交通实现无缝衔接。”蚌埠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通车仪式上指出。

从地图上看,淮河将蚌埠中心城区与淮上区及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分割两岸。蚌埠过去以河为边界,沿河以南蔓延式发展。当前,该市正坚持“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拓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加快向以河为链接,双向立体聚合式发展。

在“靓淮河”系统工程的推进下,蚌埠淮河南北两岸分别建起双向6车道和双向4车道的城市快速通道,城市南北每一条纵向道路都与滨河大道相连接,除了能全面完善城市路网、极大缓解交通出行压力,还将进一步吸引三县人口进城居住就业,加速全域城镇化进程。

去年10月,蚌埠市民期盼十多年的延安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将进一步加速淮河两岸携手发展、双向奔赴、融为一体。

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蚌埠市充分挖掘淮河的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

今年,蚌埠继续实施“靓淮河”工程,大力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司马庄路淮河大桥等建设,加快打造淮河北岸新的城市组团及核心片区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