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 阅读需要5-10分钟
8月16日,传媒蓝皮书发布会指出,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转折点出现,进入优化调整阶段,整体承压前行;媒体深度融合出现重要突破;
AIGC催生营销新生态,中国AIGC产业面临挑战等内容。报告还发布里中国传媒产业广电市场10大趋势。
1传媒产业转折点出现
报告主编崔保国教授指出,2022年是中国传媒产业的调整期和转折点,也是其自我审视、创新升级、结构优化的重要节点。
一方面,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挑战与机遇,国家政策纾困与治理并行,以打造风清气正的产业发展环境;数字技术不断更新应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传媒板块持续低迷,受众触媒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广告首次出现负增长,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传媒企业降本增效、减量提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转向,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下坚韧前行。
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29082.5亿元,同比下降2.11%,整体承压前行(见图1)。
“传媒蓝皮书”课题组分析有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22年,中国GDP增长3.0%,增速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对企业信心影响较大。企业普遍压缩成本,其中首先削减了广告投放、宣传费用。二是疫情反复对社会的影响加重。自疫情发生以来,累积了几年的经营压力使很多企业难以支撑,也使互联网企业受到明显冲击。互联网广告和营销收入下降,传统媒体广告和营销更是雪上加霜,收入整体下滑。当然,还有一些政策因素的影响,比如网络游戏受到政策的影响,营收业绩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
从整体来看,在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传媒产业本身也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到了企业调整战略、升级改造的缓冲期。从宏观市场发展和结构优化调整的角度看,这些调整、优化整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都将有利于中国传媒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在媒体业态层面,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影响,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细分领域市场收入呈整体下滑、局部上升的局面(见图2)。
互联网广告、互联网营销服务、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网络游戏等传统高产值领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广播电视广告、图书销售、报刊行业市场收入总和不及网络视听相关领域市场收入总和。传统产业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媒产业进入以数据为基础、以科技为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常态。
关注传媒产业的发展,需同步关注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之变。区别于相对低迷的传媒产业产值,信息基础设施、媒介终端建设稳中有进。传统的报纸、图书、期刊印数稳定,未有明显起伏;营业电影银幕数量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向上趋势;手机用户数量、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继续增长,为产业发展奠定有力基础。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规范化治理。相比2018年,近两年App数量虽有下降,但其释放的是信息通信服务质量优化、应用生态逐步改善的良性信号。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场域,大众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体共生共存,传媒生态呈现多元共生的状态。
新技术推动传媒发展浪潮不断向前、传媒时空边界拓宽、传媒生态不断演进,促使传媒产业发展迎来更多可能。元宇宙、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传导至传媒产业链各环节,媒介应用场景更加多元。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爆红,新技术对全球传媒领域的影响再次引发广泛的讨论。资本力量入局人工智能产业,人类以何种方式处理和应对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将成为全球传媒产业发展的未来命题。
2“四大”传媒生态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报告指出,现代传媒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网络空间结构高度相似,信息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媒介、媒体构成传媒生态的基础结构,人、技术、经济与政策成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和动力。
“传媒蓝皮书”课题组尝试将传媒分为四大生态种群:一是作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平台媒体,二是内嵌于社会体制的主流媒体,三是高度市场化运行的网络数字媒体,四是全球传播的媒体,四者汇聚即构成了传媒生态图谱。传媒生态环境之变推动传媒生态内部之变。
互联网平台:深度媒介化。深度媒介化意味着传媒将从一种社会功能性产业下沉为社会底层结构及基础设施。互联网技术架构的不断演进致使传播加速进入平台化时代,集数据化、网络化于一体的技术系统“平台”使基础设施的概念进一步泛化。平台已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中介,它既是具有网络关系的媒体,也是一种“新兴而泛在、隐蔽而必要的、具有资本集聚和传播垄断属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数字世界的物理与虚拟基础设施之外,兼具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平台媒体也应被视为一种基础设施加以关注。
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下的数字化转型。当下,媒体融合处于纵深发展的复杂阶段,主流媒体一方面持续加强资源整合,央媒、省级媒体、地市级与县级媒体在媒介技术、媒体组织机构等层面加速融合步伐。主流媒体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短视频渠道成为主流媒体提升网络传播力的重要赛道。在经营模式层面。主流媒体强化互联网思维,融合平台营销特点,开拓经营模式,强化“自我造血”能力。既将广告经营与版权运营相结合,又依托多渠道资源创新内容商业化模式。
数字媒体:以用户为导向的视听化、细分化体系。数字平台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基础结构,而在平台之上所进行的信息生产、聚合、传播、连接、营销等等传播实践也均可纳入数字传媒产业版图。数字技术催生了更开放的内容生产机制、更丰富的媒介形态以及更数字化的媒体服务。当前,无论是社交媒体、视听媒体、信息聚合类媒体还是游戏、音频等文娱媒体在社交化、视频化、智能化以及内容精品化上有所尝试。
全球媒体与中国媒体的全球化。全球传媒产业呈现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挑战依旧,传媒数字化转型趋势显著;各行业试图与电子商户、新型数字广告建立营收路径;社交媒体与流媒体等数字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用户数量仍然保持增长状态,但因互联网用户逐渐见顶,增速有所放缓;数字广告更受广告主青睐但增幅较小,流媒体和播客的音频广告销售额异军突起。尽管海外传媒市场挑战依旧艰巨,但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全球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介环境下消费者需求改变的情况下,中国传媒产业仍然迈向了企业合作、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复合出海”之路,海外影响力持续攀升。
3全球娱乐及传媒产业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不断变革
2022年以来,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乌克兰危机以及全球经济的持续震荡等因素叠加使国际局势更趋复杂。《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此背景下,传媒产业整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各细分行业在全面数字化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在曲折中探索前行。
总体来看,当今全球传媒行业的裂痕和断层使整个行业处于新的立足点。疫情期间消费者所培养的对数字内容和服务的兴趣及使用习惯,在疫情结束后多大程度能够得到保留,仍然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视频、音频、报刊出版等行业与社交媒体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行业也在试图和电子商务、新型数字广告形式建立营收路径,为媒介收入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但是,每个行业还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元宇宙、NFT产业的发展逐渐趋向理性化,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传媒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有以下反思与趋势。
用户代际断层使用:Z时代的逐步兴起。狂热的Z时代消费者进入人们的视野,与目前的消费者群体相比,他们更年轻,更数字化,更喜欢流媒体和游戏,更多地参与到为他人创造和塑造体验中,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媒体产业的期待和愿望开始引导全球媒体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行业经营新危机:产品饱和中的用户新增困境。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全球人口的消费能力正以算数级数增长,而流媒体的服务以几何倍速度增长,新增流量逐渐减缓。流媒体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瓶颈期,s如何加强用户黏性,在现有用户中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成为了新的话题。
产业格局的重塑:资本整合的不断深化。资产的剥离和整合也是2022年全球传媒产业的主旋律。预示着在传媒业中巨头企业的收购的常态化。特别是在疫情结束后,各个行业都面临着行业格局重塑和整合的新趋势,全球范围内的巨头企业合作越来越频繁。
媒介市场的变革:发展中地区的快速发展。随着疫情、全球金融秩序、政治格局等因素的重塑,全球传媒产业的发展开始发生波动,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体量难以和发达国家抗衡,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全球传媒业的各个细分行业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增速和机遇都遥遥领先,例如在视频游戏、短视频等领域,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技术手段的迷思:AI时代的确定与不确定。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爆红,新技术对全球传媒领域的影响再次引发广泛的讨论。但是,技术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充斥在社交媒体中的机器账号生产了大量假新闻,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不断合成各种假图片、假视频,使得信息环境恶化;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的价值也开始引发关于人主体性危机的探讨。全球传媒行业不断拥抱新的技术,资本力量疯狂入局AI产业,但是人类以何种方面来处理和应对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将成为全球传媒产业发展的未来命题。
4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亮点频现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事业在体制机制、内容、平台、经营、技术、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全面发展,体现出更具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特点。未来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变革,借科技创新之力、尽融合传播之能,媒体将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媒体也将进一步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机会与发展空间,赋能各领域各行业的创新发展,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动媒体“真融深融”。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2022年,中国各级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人才制度、融合策略上的创新优化,进一步实现了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转型。
内容产品的融合创新强化用户连接。全媒体时代,创新和重建用户连接是媒体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全面构建用户系统,在生产模式、创意策划、表现形式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持续加强与用户的连接。CTR短视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主流媒体(45家央媒、省级广电机构)在抖音平台共产生2915条有百万次点赞量的作品,在快手平台产生3671条播放量超千万次的作品。随着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力不断提升,短视频内容形态的应用将更加普及。
平台融合创新加速迈入“大融合”阶段。随着媒体融合朝纵深方向推进,跨媒合作、融合更趋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广电与报业加快整合、广电与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全国与地方深化联动等。不同性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媒体之间相互借力、优势互补,使媒体融合呈现出“创新合作、多元联动”的新局面。2022年,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优质内容资源、高效传播渠道紧密连接的传播格局。CTR网络传播力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在第三方平台共形成超过1200个活跃头肩部账号,共生产6.1万篇爆款作品。
“数•智”成为媒体融合创新的加速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应用,标志着以技术推动媒体多元产业发展“新纪元”的来临。各大主流媒体积极探索各种先进技术的媒体应用,开拓出一条“媒体+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之路。随着AIGC和ChatGPT技术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和用户体验将迎来新一轮革新。
国际融合传播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愈发重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各级各类媒体机构依据自身定位和资源优势制定差异化出海战略,形成了主流媒体以内容和信息为主要出海路径、互联网平台以技术和商业生态全方位出海的对外传播生态,2022年进一步贴合国际化传播需求灵活布局,有效提升了全球传播能力和话语权。
经营融合创新向体系化方向发展。融媒体经营的转型是媒体融合良性发展的关键。以“媒体+”理念拓宽媒体融合的服务范围与服务手段,体系化推进产业经营发展是2022年媒体经营融合创新的一大亮点。各大媒体不断突破固有业务模式,在服务价值、电商价值、智库价值、IP价值等方面全面开发,全方位探索经营模式创新。
5长短视频平台逐渐“破冰”,从冲突走向合作。
报告指出,近年来长短视频平台几度在流量和版权问题上展开纷争。2022年,长短视频平台逐渐“破冰”,从冲突走向合作,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短视频的高爆发流量能够为长视频内容实现有效导流;其次是长视频与短视频并非竞品关系,短视频可以成为长视频自我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的灵感源泉。
(一)通过短视频为长视频“种草”已成为流行营销手段。短视频的高传播率和强感染力使其能够快速激发观众兴趣,目前,短视频投放已成为长视频的重要宣推手段。从2022年高分剧集平台信息分布量来看,抖音、小红书成为热门剧集主要宣推地。
CTR数据显示,Top10剧集中,抖音原创信息量平均占比约47%,小红书平均信息量占比约31%。例如,年代剧《人世间》观剧人群覆盖全年龄层,以“温情”为主要宣传点引发情感共鸣,在抖音信息占比超80%。女性题材《她和她的她》则与“小红书”用户画像高度契合,女性困境、女性伤痛引发讨论,在Top10剧集中小红书信息占比最高,将近70%。《开端》作为软科幻悬疑剧集在“哔哩哔哩”网上精准触达圈层受众,《警察荣誉》《风起陇西》则获得快手用户较高的关注(见图3)。
(二)短视频推动长视频内容优化革新。从本质上讲,短视频并非长视频竞品,而是能够为长视频内容优化、革新提供灵感的帮手。
首先,短视频与长视频处于两个相异的使用场景中,其情绪点密度、用户期待和观看投入产出都是不同的,长视频情绪点密度较低,用户期待较高,投入和获得观看快感更多。对短视频来说,其真正竞品是其他消磨时间的短平快产品形态,如手游、朋友圈等。其次,短视频对于用户体验的挖掘,于长视频而言有借鉴意义,如正能量渲染、情绪化传播、连环反转等,长视频能够利用这些创作技巧弥补部分作品中冗长乏味、情绪虚浮的缺陷,提升观众体验,同时获得在短视频平台上更好的二次传播效能。例如热门作品《开端》《狂飙》均在节奏和情绪上采用较为精妙的设计,发挥长视频内容叙事优势,在原生形态和短视频二次传播能力上,均获得用户高度认可的积极反馈。
6 AIGC催生数智营销新生态
报告指出,数字营销行业是较早大规模应用AI的领域,程序化广告的算法引擎已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迭代,数字营销服务机构和平台对于数字资产的积累也有十余年。在数字营销实践中,AI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AIGC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方面的突出技术,将成为未来数字营销进化和数字营销传播生态迭代的重要工具。
其一,广告主数字营销中AIGC的应用将普遍发生在未来1~3年,营销模式将因此发生创新创变。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约64%的被访广告主仍未开始使用AIGC技术。广告主对于AIGC技术持乐观开放的态度:62%的广告主认为,在未来1~3年,AIGC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影响较大,是有力辅助;34%的广告主认为,AIGC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影响很大,会改变营销模式。
对于AIGC技术可能率先应用到的场景,广告主有两方面的考虑(见图4)。一是基于AIGC技术的优势所在,可将其应用于创意内容的生产与管理方面,从而提升创意、内容生产效率,是广告主最期待的。二是可将AIGC应用于数字营销实践中,包括用户体验/CRM管理/私域营销和消费者研究等场景。
其二,AIGC助推数字媒体、平台和营销服务机构之间的第二次融合浪潮,数智营销生态新格局加速生成。在广告主对AIGC在数字营销领域的应用乐观积极的同时,媒体平台和营销服务公司更是全力以赴布局占道。2020年以来,媒体加快了AI技术的应用,超仿真主持人、元宇宙特约评论员相继出现,各大内容生产平台依托5G、AI、云计算推出智能商业制作系统,辅助影视内容生产的质量把控和效率管理。芒果超媒年报显示,2023年芒果超媒将以AIGC和虚实结合互动为产品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一方面,重点打造AIGC新型内容生产基础设施,覆盖剧本创作、音视频内容生产、新搜索推荐等业务;另一方面,结合重点IP打造虚拟互动空间,实现用户在线探案、综艺共创等新型内容互动体验。
对于数字营销服务公司,虽然其早已将AI应用于数字营销领域,但在创意性质的业务领域,如创意设计、文案撰写等主要还是由人来主导。随着创意公司和数字营销公司对私有模型训练的推进,加之AIGC应用的涌现,AI将为行业的进步和升级提供很好的底层技术,这既是数字营销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也是数字营销服务机构在AI发展新赛道上的重新出发,公司的专有模型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生态位布局中取得先机。
拥抱巨头,探索全新商业模式成为头部营销支持机构和平台的核心举措。蓝色光标发布AI2新战略,All in AI!蓝色光标将借力微软的New Bing浏览器为品牌提供出海营销服务;接入百度文心一言,与百度共同开发智能营销解决方案,不断创新内容生产结构与营销场景,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的创新价值。京东科技和珍岛集团联合打造全域全链路数智营销解决方案,共同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双方通过升级数字化产品的技术创新、强化应用场景、共同构建企业数智化产品矩阵,提升客户全生命周期资产增值,扩大公域流量获客,提效私域流量运营等。总之,AIGC将带来数字媒体、平台和营销服务机构之间的第二次融合浪潮,推动数智营销生态新格局的形成。
其三,数据安全隐忧不减,规范和共治进入新阶段。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广告主担心应用AIGC技术会暴露企业隐私和商业机密,四成以上的广告主担心AIGC技术的成本较高,但无法带来可观效果或误导企业决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AIGC领域当前仍处于摸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善到足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程度。AIGC技术应用的发展,受制于法律合规和道德伦理方面的规范程度。
2023年5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新规对互联网行业营销方式、营销场景的创新应用进行了针对性的规范,在经济复苏转好的关键一年,新规保驾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不影响互联网内容产业的活力成为学界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新规后续的落地建设方面,目前的普遍共识是:监管、行业和消费者保护机构等多方力量沟通磨合、多方合力、共治共生。
总之,AIGC带来的创新增量价值引人瞩目,伴随人工智能生成系列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AIGC生态圈不断扩容,AIGC应用将帮助更多品牌客户在数据资产、会员价值、客户体验等营销各个环节实现突破性增长。
7中国传媒AIGC产业仍面临挑战
报告指出,世界传媒AIGC产业发展迅猛,不少内容生产领域初步出现了爆款应用,但具体到中国传媒AIGC产业仍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AIGC的底层技术模型自主设计面临挑战。从已经初步形成的传媒AIGC生产矩阵来看,美国的OpenAI基本垄断了主流技术模型,其GPT-3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主流AIGC应用中,由这一个大模型带活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微软、亚马逊、Meta等美国公司基本覆盖了各领域的主流技术模型,在各领域都出现了现象级应用。
其次,中国AIGC产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ChatGPT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其创造的“时间壁垒”。ChatGPT背后的支持模型,参数量从最开始的1.17亿增加到1750亿,预训练数据量从约5GB增加到45TB,仅仅是训练一个GPT-3,费用就高达460万美元,总训练成本达1200万美元。目前,GPT-3模型的继任者GPT-4已经呼之欲出,其数据训练量一定会超过100TB,训练成本将创下新高。这种投入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其产出成果是“时间+数量”的质变成果,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时间壁垒”:流行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取得先发优势,展示自身优点、吸引用户使用,最终在人们的使用中不断获得信息反馈,持续进化,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最后,美国的技术封锁仍在继续。第一,服务层面,ChatGPT实质上不开放。中国用户在使用层面受限,无法直接访问其服务。第二,代码层面“只可用,不可学”,ChatGPT源代码不可见,杜绝了快速模仿的可能性。ChatGPT不开源,只开放API,开源涉及软件源代码的公开和许可,而开放API涉及软件或服务的接口的开放和访问授权。第三,运算硬件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人工智能要发展,算力是关键。要支持高算力,高端CPU、GPU芯片必不可少。目前,高端GPU芯片被美国禁止出口,技术卡脖子严重,国内也许只能通过芯片数量积累弥补芯片本身的质量不足。
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传媒AIGC产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提前布局,适应智能化生产潮流,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转变发展思路,“飞轮效应”是制胜秘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原理不难,难的是让产业“飞轮”不停转,进行长期投入与不断试错。仅以数据训练为例,包含硬件、能源、资金三方面投入。硬件方面,主要是CPU、GPU的能力与数量,投入大,算力大,产出快,更新快,反之发展速度减慢。能源是数据训练的基础保障,是“吃电大户”,完成数据训练除了采用分布式计算外,大量的能源投入必不可少。资金投入包括硬件投入、能源购买、人员聘用等。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产业是“烧钱大户”,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完成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开发。谷歌、微软都是业内领先的全球性企业,调集其综合资源才实现其AIGC的快速更新迭代,这是一个需长期投资且风险较高的过程。
第二,建立产业联盟,发展中国传媒AIGC产业。ChatGPT的成功,一方面说明“飞轮效应”适用于人工智能产业,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大力,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另一方面提示我们“放卫星”式的模型概念创新、单打独斗的“各自为战”很难取得效果,需要国家引领下的传媒大企业主导及传媒产业联盟的共同支持,长期投入。
从目前来看,中国传媒产业的强项在内容生产与经营模式创新方面,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基本停留在格式文本生成阶段,智能化水平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快手等网络新媒体在视频抠图、虚拟道具运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新华通讯社的“快笔小新”早在2015年就已经推出并投入使用。第一财经的“DT稿王”、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腾讯的“Dreamwriter”也很早就投入了实际使用。科大讯飞在语音智能转换领域也具备较为领先的水平。应尝试在不同企业、大型科技公司间建立产业联盟,共享算力等基础设施,进行深度合作,在短视频、文本、自动解说等领域形成爆款应用与品牌。
第三,培养创意人才。众多爆款应用展现出的基本模式是“人类意图+机器组合内容”,这种新型信息传播形态将是未来传媒产业智能化生产的主要模式。算力、算法只能解决机器组合问题,这些可以通过资本投入进行解决。但中国传媒AIGC产业要想蓬勃发展,最终要落地,人类意图的问题依然需要本国创意人才来支撑。
创意人才的培养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促进内容生产深度化,需要培养一批对不同领域有深度见解,同时懂智能化生产应用的专业人才,传播有价值、有态度的内容。另一方面,促进深度内容智能化传播,需要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且能够迅速将深度思想落地的人才,辅助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进行智能化内容传播。
报告还发布里中国传媒产业广电市场10大趋势(另文)。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拥抱变化本身这一年,中国传媒产业降本增效、减量提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深度媒介化、全面数字化转向;全球化、智能化趋势显著,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下坚韧前行。相信随着宏观经济的整体性复苏、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传媒产业将在2023 年迎来整体回暖。(北京时间京融智库 焦建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