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王一书在门诊时发现,近年来,肥胖的患者越来越多了。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也曾听专家介绍,门诊遇到4岁的小女孩体重39公斤,10岁的小女孩体重达80公斤。
“有的孩子胖到‘令人怀疑’。”马秀珍回忆,专家们提起门诊的经历,都非常担忧。
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已达到10%。
这份报告预计,若不加以遏制,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5.3%,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将达到31.8%,学龄前儿童将达15.6%。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会成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的经济负担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深入开展肥胖防治的探索,细化落实政策规划,是通往健康中国愿景的必然之举。
干预方案及诊疗规范亟待出台
在王一书看来,应将肥胖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融入我国已有慢病领域政策平台及行动计划中,建立并扩大一体化肥胖管理政策体系。
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可开展健康体重防治宣教和体重定期检测,建立居民体重指标健康档案。对经生活方式干预后疗效不佳的肥胖症,或超重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健康管理机构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健康体重管理咨询等服务。
她还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肥胖诊断与治疗环节的政策制定,加强肥胖专科诊疗能力建设。
“当前我国肥胖临床诊疗实施性政策还不太完善。”在王一书看来,为保障并促进肥胖症临床诊疗在各级医疗机构的规范与发展,应出台肥胖临床规范诊疗流程等相关技术方案,同时将肥胖诊治纳入相关慢性病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诊疗(MDT)之中,进一步提升相关病患的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生,王一书建议,针对肥胖症及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应该加强监测、信息收集与相关研究,为肥胖防治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马秀珍也认为,应该启动“临床+科研”的实践模式。比如,通过大数据和科研项目探讨形成符合中国肥胖和超重患者特征的管理模式,这套模式当以临床肥胖相关慢性病监测为主、社区肥胖咨询为基础。
在她看来,必须缓解肥胖药物治疗的困境。她建议,应研发或引进更多可选择的治疗肥胖的药物,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药物治疗标准和方案。
完善儿童肥胖防治指南
在儿童变成患者进入医院之前,应对肥胖问题还有诸多工作需要完善。比如,马秀珍观察到,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肥胖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尽管超重和肥胖问题有多个管理、营养、治疗等指南或共识,但相互之间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导致临床执行度不足。
她认为,当前有必要分人群完善我国的肥胖管理指南。“我国近20年里出台了成年人肥胖预防管理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儿童肥胖问题还未被明确。”
儿童肥胖问题怎么产生的?从事食品行业2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觉得,一方面是部分家长太溺爱孩子,缺乏相应的青少年营养意识;另一方面也跟当前的儿童食品缺乏分类有关。儿童肥胖、性早熟,除遗传、环境等诱因外,饮食不当、营养过剩是公认的“罪魁祸首”。
她咨询了相关部门后发现,目前中国的儿童食品没有较为严格的分类,因此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递交提案,希望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儿童食品安全专家、科研院所、高校、标杆食品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儿童食品国家标准,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对儿童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要求、包装标识、营销宣传、质量指标等进行明确规定,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吃得更加健康。
“我们也调研了一下,其实84.5%的家长是希望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食品,这样生产者有了标准,购买的父母也有了标准。”不过,郁瑞芬也表示,儿童食品的标准一定要由营养协会、科研单位跟龙头食品企业建立。
此外,她提到,亟须填补“儿童食品”分类分级及相关法律法规空白。她还希望能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制订“儿童营养膳食指南”。同时,研究机构、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都可以积极开展儿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如有条件,中小学校、幼儿园也可面向儿童、教师、家长,设计儿童及青少年食品健康的科普课程,帮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吃出健康。
责任编辑:潘圆,李立红,陈卓,王钟的,惠滢,张玉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