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陈红
10月13日晚间,斯莱克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22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3亿元至2亿元,同比增长120%至170%。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9274.50万元至1.12亿元,同比增长145%至195%。
对于业绩的变动,斯莱克表示:“报告期内,母公司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且毛利率同比上升。”
电池壳业务有望加速扩张
有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斯莱克业绩表现优异,尤其第三季度业绩大幅增长,收入确认加速,毛利率显著回暖。主要由于制罐设备景气度高,公司易拉罐设备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近年来,公司不断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壳领域,效果显现。2022年上半年,子公司新乡盛达(钢圆柱)实现营收0.37亿元、子公司安徽斯翔(铝圆柱)实现营收0.16亿元;报告期内,常州和盛股权转让已经完成,常州和盛并表将为公司带来方形电池壳收入增量。值得一提的是,公司8.37亿元定增项目落地,未来电池壳业务有望加速扩张。”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9月22日斯莱克公告及公众号消息了解到,公司研发的34系列铝圆柱壳目前在安徽斯翔合肥生产基地已有两条生产线处于量产阶段,产品已实现头部电池企业的批量供货,且已在乘用车上获得安装使用,生产效率仍在不断提升中;46系列大圆柱整线即将完成,大圆柱产线目前单线生产速度暂为200个/分钟,且在继续爬坡中。
方形电池壳业务方面,内生外延加速推进。斯莱克正加速对方形电池壳DWI技术生产的研发设计工作,通过技术优化和升级已成功自研方形电池壳产线,较传统方壳效率实现了数倍增长,常州莱胜基地作为公司自研方形电池壳生产的主要载体,今年三季度在加速建设中。
此外,目前已收购常州和盛55%股份,下设除原有四个基地正常生产之外,第五个基地也已完成最后的准备和认证工作。斯莱克基于DWI自动化产线的技术优势,对原有设备的工艺进行初步改进,已初步完成一条实验产线的优化,剩余产线改造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斯莱克方面表示:“就上述业务,公司使用DWI工艺的生产方式生产电池壳,相较于现有的其他生产方式生产,实现高速生产只是优势之一,更大的优势在于品质方面。该工艺在预镀镍、后镀镍上都可以应用,在DWI技术量产时也会是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斯莱克转型新能源电池壳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看好公司下半年新能源电池壳逐步放量。”浙商证券分析师王华君认为:“公司由易拉罐设备龙头转型下游电池结构件,打开数倍成长空间。受益动力电池标准化,无论是46系列圆柱电池,还是方壳电池,公司凭借独有金属高速自动化精密成型(DWI)工艺切入电池壳领域,其自动化产线较现有传统冲床单机生产方式具有产品一致性高、安全性强、精度高、材料损耗率低等优点,可以实现产品品质与高效生产完美结合,量产后将实现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未来,预计斯莱克电池结构件业务营收占比由2021年的8%提升至2025年的73%。电池壳营收有望由2021年的0.8亿元提升至2026年76亿元。”王华君表示。
动力电池壳发展前景广阔
据了解,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的基础单元,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而电池壳结构件作为单个电池的载体,对单个电池的稳定工作和安全防护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件之一。凭借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优势及市场规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600万辆,将带动动力电池出货超450GWh;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850万辆,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超650GWh,中国仍将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市场。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中国市场则仍会维持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将稳定在50%以上。
谈及动力电池壳未来的发展,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电池铁壳或者铝壳的需求猛增,由于金属电池壳产品的刚性需求比较确定,被塑料等材料替代的可能性小,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斯莱克的长期发展趋势向好。”
“在‘双碳’目标下,燃油汽车加速电动化,更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金属电池壳的需求量也会同步提升。动力电池壳相关企业需要紧盯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与产品设备的实施路线。”祁海珅建议。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新能源电池的性能与保养,是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普及,新能源电池壳市场也将迎来新的红利。”
(编辑 张钰鹏 乔川川)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