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纳孩子

侯瑞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纳孩子
2020年09月01日 22:26 新浪财经综合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新浪财经讯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 CC讲坛第38期现场演讲于2020年8月29日在北京以网络直播形式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侯瑞鹤副教授出席并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纳孩子》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我大儿子三四岁左右的一天中午,他在客厅里玩,我在厨房做饭,我喊他过来帮个忙,没想到客厅传来儿子大人般义正辞严的声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听着他稚嫩的声音说着这样有底气的话,真是又气又好笑,心想“小小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从哪学的”。此刻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从我这学的吗?

  家里常出现的场景是,收拾玩具时他要我帮忙时,我会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看着他可怜的小脸,我有点过意不去,就赶紧假装去忙别的事情来推托。没想到孩子这么快就学会并应用到我身上了。而此时,我的感觉就像吃了个闭门羹。

  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独立是好的,依赖别人是不好的。于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成了一个绝对的真理。直到这件事,引发了我对养育孩子的反思。

  我一边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一边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不加区分地告诉他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去感受他看到的世界。因为大多时候,我看见的只是自己头脑里的想法,而非睁开眼睛看看眼前实在的孩子。

  之后,当儿子再面对狼藉一片的玩具需要收拾时,我如果有空,就会和他说:“来,妈妈帮你一起收拾玩具吧”,儿子会开心地说好的,一边快速收拾。

  当我开始觉察并放下一些头脑的教条,孩子也变得更灵活了,我需要他帮助时,他大部分时候会乐意地说:“等下”、“马上到”。我会说:“宝宝长大了,可以帮助妈妈干活了”,他很有成就感。

  生活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每一个刻都不一样,不要让教条化的养育规则,隔绝了亲子间自然的爱和温情。

  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被迫的独立,真正的独立是一种健康的互相依赖。强大时,我独立是好的。脆弱时,我依赖也是好的。独立是生命自身成长的需要,依赖是当我疲惫挫败时,我知道有可以回得去的家。因此,只有关系中的儿童,没有绝对独立的儿童,否则,只是一片情感的荒漠。

  一天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儿子兴奋地给我描述说:“我们组建了‘闪电大队’,我是副队长,洋洋是大队长,豆豆和刚刚是两员大将,还需要一些兵,回头我们再加入些兵”。

  我瞬间忽略了儿子的兴奋,第一反应间竟然是,“嗯,副队长,为什么不是大队长呢?”儿子洋洋自得地说:“是我自己选择当副队长的,我就是要当第二厉害的”。我确认他知道副队长的意思,还不甘心,又问建立闪电大队的事是谁提议的,儿子说:“我呀”。听到这,心中好像感觉欣慰些。

  忽然,我对自己的反应感到好笑,“不就是小朋友之间玩吗,至于这么认真吗?”当面对儿子时,我潜意识深处那个“内在小孩”的需要瞬间就出来了。意识层面上虽然我明确认为自己不追求排名,不追求第一。然而,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我想要第一名!我觉得第二就是挫折,而儿子丝毫没有这个概念。当觉察到这一部分时,我就从挫折和焦虑的感觉里出来了,轻松地和孩子聊天。

  事后我反思,这是在无意识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传递的信息是:你要当第一,因为第一才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爱的。如果长此以往,儿子一定会接受到这个信息,在他不能位列前茅时,感受到失败。在位居前列时,担心可能的失败。长此以往,抗挫能力肯定很低,心理脆弱,当不能一直保持优势时,逃避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一天放学,正写作业时,我听到他生气地快要哭了,原来是怎么努力也写不好汉字,崩溃着急。我看了一下他写的字,对于初写者而言,我觉得还可以了。但是,他还是生气地说:“我写不好”。我问他:“什么是好的”,儿子指着老师写的字说:“要像老师的那样”。我看了下,他的老师字写的确实很漂亮。

  于是,我对他说:“我真的很欣赏你想要写好字的努力”。儿子被欣赏,稍微安定了一下。我接着说:“你的老师写的字确实很漂亮,你想写好却发现手不听话很生气是吗?”“嗯”儿子点头。“但是你想想老师练习了多少年,你才开始写,你要允许自己在写得好的过程中,从写不好开始呀,这是一个练习的过程”,儿子想想好像理解了这个逻辑,脸上还挂着泪珠,点头表示同意我的看法。我说:“你看,如果你现在一写就能写得像老师的一样好,老师一听也会哭的,我可是写了三十年啊”儿子破涕为笑。开始认真的写作业了。

  如果以前的我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还闹情绪,就有可能说他“有什么好哭的,哭有什么用”。也有可能哄他,还有可能自责自己没有提前让孩子练习,以避免经历这些可能的挫折等。这些行为都是不能接纳孩子真实的体验的表现。

  实际上,儿子从经历挫败的体验中恢复的过程,就是提升抗挫力的过程。因为抗挫力只有在挫折的经历中才可能历练。在这件事中,我接纳孩子挫折的体验,给孩子空间表达挫折情绪,给孩子时间从挫折中恢复,孩子就能够受挫不受伤,提升抗挫力。

  我们不愿意看到孩子体验挫折,通常无法受挫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部分。因此,父母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腾出空间看见孩子。

  2017年的早春,我在深圳参加萨提亚积极心理学模式培训师项目学习,当老师约翰•贝曼说,“我们正在和你们的国家相关部门沟通,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这些年,国家层面也意识到产生了一些问题…”,当老师说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嘀咕道:“哼,现在知道问题了,害我错过了要二胎的黄金时期”。然而,接下来,贝曼的话令我羞愧。他像是听到我内心的独白一样说:“当然,我们现在不是找责任的时候,而是想一想,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做些什么减少负面影响,帮助更多的中国人幸福”。我怔住了,一个外国人在关心着我们的国民幸福,而我却只是想到了自己。那一刻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奇妙的戏剧性的突破,我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我称之为我精神世界的重生。

  我的内心得到了扩展,我发现自己原来看到的世界只有一个小我而已。跟随着老师与这份看见,我从自己到我所在的学校,社区,城市,再到国家,我的世界不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我”成了更大世界的一个小部分。当天,我就画下了这个图片,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得失变得不再占据内心,我的不完美当然更不是什么大事了,我感受到自由和从容。

  回想之前我因为担心讲不好而拒绝的一些讲课邀请,迟迟无法独立开展培训工作,我对自己的解释一直都是自己要求高,没有准备好,不能误人子弟、太负责任等。然而,在那一刻,我窥见了自己,这些说辞只是逃避可能的差评而已。

  此后,我逐渐解下自己带上的枷锁,开始接受有挑战的课程邀请,尝试独立开专业课程,从关注自己能否得到好评,转到更多关注学员的需要。看到不满意的反馈,再也不像原来难过担心想要放弃,而是当作推动自己改进和成长的动力。

  当我更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作为母亲,也更能允许自己在孩子眼中变坏。比如,当我干预孩子的快乐时,孩子有时会说:“你是个坏妈妈”,我以前会生气、难过甚至委屈。而今我会比较平静,甚至有时会幽默一下:“是吗,谢谢你告诉我哦,我会努力的”,孩子则会调皮地一笑泯恩仇。当我接纳自己在孩子眼中有时会做错,暂时会变坏,亲子关系不但更亲密了,我也更有力量履行做母亲的责任。

  疫情居家学习的一天,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当天的学习任务又没有完成,就上床睡觉了。约定的学习清单总是完不成,有时候我睁只眼闭只眼,体谅特殊时期都不容易。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越来越拖,因为拖到最后不用做,成了习惯了。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对他说:“约定的事情,一次次不做,我对你的这个行为很生气,你要遵守约定,先完成任务再睡”

  他拒绝,我再强调一次,儿子不高兴地带着哭腔说:“我很困,要睡觉”。我平静坚决地重复了一遍。儿子坐起来,很生气地说:“我今天就不”,然后倒头躺下,看样子是要死磕到底。我深吸一口气说:“我欣赏你能够顶着压力坚持按自己的来,其实,我根本不在乎谁说了算,我在乎的只是你的成长,你要学习坚持做下来一件事。”儿子听到这里,虽然仍然崩着,但明显有些缓和了,停了一下,我接着说:“你白天选择不做的同时,也就选择了现在这个结果。此刻,我宁愿你恨我,也要做个负责任的妈妈,我给你五分钟的时间,你为自己做个决定。”

  过了两分钟不到,儿子气呼呼地从床上起来到书桌旁,不到10分钟完成了约定的学习任务。之后,他走到我跟前,和我探讨起刚刚的学习内容。

  第二天早上起床吃饭时,我问儿子:“昨天晚上被揪起来感觉怎样?”儿子笑着说:“挺好的”。

  从那天开始,孩子大部分时间会主动完成这个学习清单上的小任务了。

  显然,当我不再执着于我是否好时,我就更有力量把控规则,因为规则是父母给孩子的爱和保护,还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心理力量,更有安全感。

  谈了这么多,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什么,又该如何做呢?总结三点和大家分享:

  一、接纳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孩子。

  父母的头脑里通常都有一个理想孩子的照片,然而,一旦遇到真实,必然失望,因为理想照片不是一个鲜活真实的孩子。在我前面讲到的孩子当副队长的事中,我就是不接纳真实的孩子,不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部分。

  时下青少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作为一个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每每看到类似新闻感到非常痛心,这些孩子大多是品学兼优,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直接诱发事件往往是被批评、或者害怕可能的批评、担心自己考砸、发现同学比自己更优秀等。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这么小的事情怎么就可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呢,最后一刻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最近查阅相关资料,看到两名青少年自杀的遗言:一个是“你是好妈妈,但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个是“是我没办法做好你的女儿,我很抱歉妈妈”。

  其实,有些孩子外在有多优秀,内在就有多自卑。因为自信是建立在表现好、能够满足理想孩子的基础上,为此他需要隐藏真实的自己,只许做得好,否则,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诱发对失去被爱和认可的极大恐惧,认为真实的自己不会被家庭、老师或同学所接纳,自信轰然倒塌,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还有一部分孩子会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崩溃或者无法承受压力时,他知道这个世界有个地方、有个人能够接纳他们的情绪和挫败、听到他内心的恐惧,仍然认可他的美好和价值,那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会少很多。

  我们来看下这个数据,青少年自杀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矛盾,占33%。家庭本来是最能够给予孩子庇护的港湾,却在儿童青少年自杀中扮演最重要的推动者。只有接纳真实的孩子,孩子才可能热爱自己的生命。

  二、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体验,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

  当我们提到接纳时,有人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宠坏孩子,有的人则只想着接纳而不敢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教。实际上我们无条件地接纳的是孩子的生命体验,他有挫败、脆弱、恐惧和愤怒等。

  但是行为的接纳是有条件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让儿子下床完成作业的事情一样,我接纳他想要睡觉、自主决定的需要,但是,行为上他也要学习遵守约定和规则。正如生气是可以的,但因为生气而伤害自己或他人是不可以的。

  父母的功能就像学开车时的教练一样,孩子在家庭这个训练场上成长,行为在一定的界限内是自由的,越界父母就要执行叫停功能。而孩子因为知道有教练稳定地在那,他会感到安全放松,而不用担心越界时没有一声有力地叫停,而使自己走向毁灭。

  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能否真正接纳孩子,最终取决于我们能否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好的养育不是紧张焦虑地警觉是否做对,而是放松地生活,做错了随时调整。如此才能真正地享受养育带来的成长,而不是当成负担。其实,作为一名母亲,我也会失控崩溃,但如果说作为专业人员,我做的好一点地方是,我更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亲子冲突后,快速地放下,把心理资源放在修复关系上。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生命体验,孩子可以得到爱和亲密的滋养,学会爱自己,接受爱。有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行为,需要时干预孩子的舒适和快乐,孩子学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赢得爱和尊重,学会爱他人,付出爱。这两种接纳就像鸟儿的两翼,共同支持孩子健康飞翔。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父母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真正接纳孩子。最后,如果说我们对孩子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情感上的诚实比任何育儿技巧都重要。

  让我们自由放松地爱,自信地管教,享受痛并快乐着的亲子之旅。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0CC讲坛专题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03 上海沿浦 605128 23.31
  • 09-02 华翔股份 603112 7.82
  • 09-01 森麒麟 002984 18.96
  • 09-01 立昂微 605358 4.92
  • 09-01 龙利得 300883 4.6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