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粮南运:北方5省 如何保卫了中国人的饭碗?
来源:正解局
最近,国家倡导“节约粮食”,引发了国人对于粮食安全的关注。
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安全有保证。
分区域看,北京、上海、山西等省市自给率低,黑龙江、河南、山东粮食产量高。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北方五省,是如何保卫中国人饭碗的?
01
北方五省,中国粮仓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的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
分区域看,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和湖南,位列粮食产量前十。
全国主要省市粮食产量变化
黑龙江、河南和山东三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前三,是我国最大的三个产粮大省。
这三个产粮大省,都是北方省份。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看2010年到2019年的变化,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两个产粮重镇——吉林、内蒙古。
这10年间,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分别增产1870万吨、1113万吨、854万吨、1087万吨和1308万吨。
这些实实在在的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9-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
还需指出的是,这五个产量大省的自给率都超过了100%。
也就是说,它们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还大量供给全国其他地方。
仅黑龙江一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8和1/3,相当于为全国每人每年提供100斤原粮。
这五个北方省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粮仓”。
02
南粮北运,北粮南运
提及鱼米之乡,我们最先想到的常常是南方。
唐宋时期,有谚语“苏常熟、天下足”。当时的江浙地区,被称为粮仓。
然而,到了宋元之际,江浙地区从种粮食转向了种植经济作物。当地的粮食连本地居民都养不活,更别提全国了。
明代中期以后,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粮仓从江浙地区转到了两湖地区。
无论是“苏常熟”还是“湖广熟”,中国粮仓都在南方,“南粮北运”供给格局长期存在。
元代的“南粮北运”地图
那么,曾经的“南粮北运”,为何变成了“北粮南运”?
现在看,东北成为中国粮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简单地说,东北地方大、土地肥,是天然的种粮宝地。
以黑龙江为例,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东北为何没有成为粮仓?
这是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具备。
东北虽然地广土肥,但是,土地却是大面积的平原湿地。再加上天气寒冷,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在古代,一没有机械设备,二没有化肥农药,三没有优良种苗,这决定了在东北种粮食效率低,产量更低。
别说养活全国,养活自己都很困难。
东北做不了粮仓,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成本问题。
技术问题不难解决,成本问题却太难了。
东北一度陷入了“死循环”:越没人种地,越不适合种地;越不适合种地,越没人来种地。
直到国家队来了。
1948年冬,第一批退伍军人共计10万人来到东北,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云山水库。
这个总面积1.2万亩,可储水75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10.29万亩的水库,是4000余名转业官兵,耗时6个月,用手挖出来的。
正是国家不计代价,不惜成本,让昔日蛮荒之地,变成今日的“北大仓”。
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1978年粮食总产突破50亿斤,1995年突破100亿斤,2005年突破200亿斤,2009年突破300亿斤,2011年突破400亿斤。
70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
03
东北的使命
《孟子》里讲到诸侯有三宝:“一曰地,二曰粮,三曰人。”
放在今天看,中国粮食安全,靠的是地(土地)、粮(科技)、人(农民)这三宝。
先看土地。
没有土地,当然就种不出粮食。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适于农耕的土地不多。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折合144亿亩,其中耕地只有18亿亩多一点。
中国粮食能够实现连年丰收、供给平稳,18亿亩红线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的分析,可以看《猪肉保卫战与中国粮食安全》(点击标题即可阅读)一文。
再看科技。
像东北这样的产粮重镇,靠的就是农业现代化。东北最早使用现代化的机械,劳动生产率特别高,大部分土地用机械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育种到防灾,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5%,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总和。
最后看农民。
中国粮食安全当然离不开勤劳而又能吃苦的农民。
虽然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趋势,不过,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农业生产依靠的还是人力。
像南方的梯田,无法机械化,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国家体制。
在《美国“数字铁幕”落下,中国“内循环”开启:如何影响你我命运?》一文中,我曾写道:
中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各具特色,已经形成了类似国与国之间的协作分工。
现在看,东北承担的一个重要分工,便是粮食生产。
正如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代表团讨论最多的,除了东北振兴,便是粮食安全。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国家赋予东北的特殊使命。
新闻报道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东北的发展必须兼顾粮食生产,甚至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一些牺牲。
还是说到18亿亩红线,从全国范围看,这个数字不能破。但具体到个别地区,还是有操作的空间,主要是采取调剂的方式。
比如广州,2004年到2013年,常用耕地就减少了1/4。
像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承担发展经济的分工,自然享有优先调剂的“特权”。
但对东北这样的产粮重镇来说,改变每一寸耕地用途,都是一件大事。
农业生产整体上经济效益并不高。同样一块地,用来种水稻,还是用来开发房地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天壤之别。
东北的土地,为什么就必须要拿来种粮食呢?
所以说,在粮食安全上,要对东北说一声谢谢。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