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乐:心脏骤停,坐以待毙还是打败死神

陆乐:心脏骤停,坐以待毙还是打败死神
2020年09月01日 22:25 新浪财经综合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新浪财经讯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 CC讲坛第38期现场演讲于2020年8月29日在北京以网络直播形式举行。来自第一反应创始人 首席执行官、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教官陆乐出席并以《心脏骤停,坐以待毙还是打败死神》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第一反应”的创始人,陆乐。今天的主题很刚!心脏骤停,坐以待毙 还是打败死神?

  如果您的第一反应是,医生在哪里?快去找医生!恭喜您,您今天的收获,将超出您的想象。

  最新的国际医学研究表明,每年人口的千分之二发生心脏骤停。就是每500人,会倒一个。请问各位,微信好友超过500人的,请举手?

  每年,我们的这个五百个家人同事客户朋友中,包括自己,有一个人,会发生心脏骤停,救活率低于1%,几乎就是猝死,您能接受吗? 您能承受吗?我的回答是,完全不能接受,根本不能承受。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打败死神,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国内外做应急管理、灾害医疗、和急救培训的工作。我的发型像个和尚,职业像个医生,其实都不是。我只是一个IT直男,一个连续创业者,一个船长。因为经常航海,又从小喜欢武术、潜水、滑雪、骑马、越野,经历过很多次的意外,留下不少伤疤。我的头被帆船的横杆砸破,血喷到船帆上,缝了7针;我的韧带在滑雪时扭断,换了人工的;在海边遭遇过溺水心脏骤停的,在山上遭遇过摔断脖子颈椎的。但是,在我身边,没有人死,没有人残。因为我和同伴们都受过训练,能及时出手,化险为夷。在这种小圈子里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曾经让我很得意,很满足。

  直到八年前,一个生命的逝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我和生命,我和社会的关系。

  那是2012年2月5日的上午,我在上海家里看着书,突然接到了来自深圳的,声音急促而慌乱的电话。“怎么办,他突然昏迷了”,“怎么办,没有呼吸了”

  那天很多我的同学,在参加一个跑步比赛,其中一个突然倒下,人事不省。我的第一反应是,可能发生了心脏骤停,如果没有心肺复苏和AED,凶多吉少。一会儿电话里说“医生到了,没有AED”。这位同学,才36岁。我感到自责,如果我在现场,一个生命可能得到挽救,一个家庭可能避免灭顶之灾。但这个想法,有用吗?偶遇,只能是奇迹;奇迹,几乎等同于绝望。

  怎么办?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冥冥之中,我一个不学医的,钻进了救命的牛角尖。

  我找到的第一个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超出我的认知。

  心脏骤停的救活率低于1%。一位张医生告诉我,做了十年120医生,救活的心脏骤停,只有一个。一位导演告诉我,在急诊室蹲点一周,想拍一个救活的画面,没拍到。一位急诊主任告诉我,每年送来300多个心脏骤停,一个都没救活。太绝望了!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心脏骤停的救活率低于1%。但医生接着告诉我,医生救不活,是因为到手的病人,大脑缺氧时间都太长了,脑死亡了,所以救不活。而医学证明,只要救得及时,救活率可以高达90%以上。这也太魔幻了!从低于1%到大于90%,差一百倍啊。

  既然医学、科学证明了,救活率可以提高一百倍。那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没有一个医院,提供这样的服务?如果是能赚100倍的钱的事儿,估计所有人眼睛都绿了,早办成了。现在是能救100倍的命的事儿,竟然没有人干,让这么多生命白白流逝?

  我想干,我想救人,但我不是医生啊,怎么办?

  很快我找到了第二个答案,将救活率从1%提高到90%的答案。答案就在,这两个现代医学的全球共识里。

  第一个共识,救命的关键是黄金四分钟。当发生心脏骤停,人类的大脑就失去了血液供应、氧气供应,四分钟后,脑组织因为缺氧开始不可逆的坏死,产生后遗症,十分钟后就可能是植物人、脑死亡。所以,必须在四分钟内救,这样不仅能救活,还能康复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个共识,这五个环,医学界称之为生存链、生命链,就像是与死神赛跑的接力赛,五个环就是五个接力棒,每一棒都重要。

  第一环,呼救,获得后续四个环节的救助,因为一个人搞不定;

  第二环,心肺复苏,主要作用不是让心脏恢复跳动,而是用外力给大脑泵血,让大脑不要因缺氧而坏死;

  第三环,AED,是老百姓,非医务人员使用的除颤器,通过电击让心脏恢复跳动的高级傻瓜机;

  第四环,救护车120;

  第五环,医院;

  救护车和医院,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医生的事儿!那一、二、三环节呢,也是医生的事儿吗?中国的医务人员,总数不到人口的1%,急救医务人员,只有万分之几。当发生心脏骤停,而医生刚好在身边的概率几乎为零。来得及在四分钟内救您的人,只能是在身边的人,可能是家人,同事,同学,朋友。所以,黄金四分钟急救,救您的不是医生,救您的是在身边的普通人。

  这场救命的接力赛,如果只靠第四和五环节的医生来救命,没有一、二、三环节的身边人,输定了,死定了!很痛心,这不是如果,是现实。甚至现实教育了大家,心脏骤停就是猝死。

  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痛点,“黄金四分钟急救的缺失”是和您,和我,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关系的社会痛点。中国的救活率低于1%,核心问题不在医院,不在救护车,不在医生,而在我们自己,我们对黄金四分钟急救的观念,能力,机制,几乎是空白。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每一分钟都有人猝死!为什么我们还在坐以待毙?为什么我们不用最新的科技,最潮的文化,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呢?只要实现了黄金四分钟急救,我们就能打败死神!就能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啊!

  八年前,当我发现了这个社会痛点,我的第一反应是削发明志。因为亲身经历过多次的意外现场,我坚信,每个人都学得会、都做得到,不需要医学背景。在一些发达国家,急救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能力。因为创办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公司,我坚信,科技是美好的,可以帮助更多人拥有急救的能力,可以帮助发生意外的生命得到更及时的救助,可以多救活很多人。因为大学还念了公共政策专业,我坚信,要解决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社会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缺陷的问题,要建设的不是医院,而是新的社会服务机制。没有比挽救生命更有价值的事业。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舍我其谁的事业。

  我创办了“第一反应”,和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小伙伴们一起,用实力将情怀落地。

  在马拉松等大型群体活动中,“第一反应”在中国的累计心脏骤停救活率是91%,成为了世界最安全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的合作伙伴;研发了七十多项技术专利,实现了微信呼救的黄金四分钟急救体系;哈佛大学为我们写了案例,央视为我们做了专题报道。

  视频中的救命接力赛的第一棒是央视主持人张越老师。她还没有参加急救培训,但她是第一发现人,不用怕,只要有微信,就能启动这栋楼的黄金四分钟急救响应。第一棒,满分!

  如果您在这栋楼里上班,学过急救并愿意救人,您会自动收到求救电话,让您及时赶来,您会收到导航信息,让您取到最近的AED。救命接力赛的第二棒1分28秒,第三棒3分07秒。我们做到了黄金四分钟。

  实践证明,用科技的力量,公众的参与,建立起互助互救的机制,可以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实现黄金四分钟急救。我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区,正在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安全,更有温度。

  “第一反应”的愿景是让互助互救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常态,让我们的社会更完整更美好。说到美好,我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婷婷和明明的故事。

  婷婷是一位80后的建筑设计师,这张照片是在2016年10月的北京,国际组织第一次在中国颁发拯救心脏英雄奖章。这位老先生是协会主席,这个孩子叫明明,是婷婷的儿子,可能是全世界最小的获奖者。

  在2013年6月2日,婷婷和丈夫James手牵手地在看一个颁奖典礼。突然婷婷的手从James手中滑落,整个人直挺挺地向后倒下,重重地砸在地上,后脑勺流了很多血。James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幸运的是,就在离他们不到100米的地方,有我们“第一反应”的急救队员,在咚的一声婷婷的脑袋砸到地上的瞬间,就飞奔过来,用2秒钟判断没有反应,用6秒钟判断没有呼吸,我们没有被地上的一大滩血所误导,立刻开始心肺复苏,并快速拿来AED。一分钟后,婷婷恢复了心跳和呼吸,我们再对头部进行了清创和止血包扎。救护车在十几分钟后到达,接手的120医生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婷婷康复后,和James一起到“第一反应”参加了急救培训,成为了志愿者和传播者。故事的高潮是,婷婷在十个月后,生下了明明,成为了母亲。那天,我在西安转机,接到微信,看到照片,我在机场像个傻子似的,哭得稀里哗啦,我们的小伙伴们都是幸福感爆棚。婷婷是幸运的,但是在中国每一分钟至少有一个人突然倒下后,再也没起来。

  您还记得“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吗?他曾站在这个讲坛上,给我们分享了他和父亲的故事,他对互联网医疗的愿景。这位年富力强的44岁的企业家,毫无预兆地在自己家楼下心脏骤停,离开了心爱的家人和创业伙伴。身边没有人会心肺复苏,附近没有AED。

  如果明天,您身边有人倒下,怎么办?今天为您准备了三个小小的法宝。

  救人免责

  第一个是国家的法律保护,《民法典》 184条明确了救人免责。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您不需是医务人员,不需要有急救证书,不需要担心好人被讹。在中国的大地上,您可以堂堂正正地出手相救,您的救人行为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

  救命地图

  第二个是微信的小程序救命地图。只要打开微信,您可以在全国200多座城市,随时随地找到离您最近的AED。小程序里还有在线视频课,各种急救知识,AED怎么用,您都可以免费学,免费用。

  急救培训

  第三个最重要的,参加急救培训,自强则万强。救己救人都需要掌握正确的技能。

  按照国际标准,年满8岁,就能学会并通过技能考核。如果各位都年满8岁的话,我们现场花一分钟,来学徒手心肺复苏。

  一分钟小课堂,徒手心肺复苏

  第一步,用力伸懒腰,两个手臂伸直,十指张开;

  第二步,两个手叠起来,上面的手指扣到下面的手心,手掌立起来;

  第三步,保持手臂绷直,从头上放下手臂,手放到两腿中间;

  第四步,胳膊夹紧胸部,手臂绷直等腰三角形,确认这个很深的V;

  第五步,请跟着《神曲小苹果》节奏,手臂不动,屁股动起,一颠一颠带节奏。

  大家不要停,一边按,一边听三个知识点。

  1,按哪儿?胸骨的下半段,男性和儿童,就是两乳头连线中央,这不是肋骨,按断肋骨是因为按了肋骨,咱不按肋骨按胸骨。

  2,按多快?每秒钟2下,《小苹果》的节奏,刚刚好。

  3,按多深?5-6厘米,用全身的力就好,别担心肋骨断,你压根儿没碰到肋骨。

  科学不是呆板,好玩才是王道。今天的一分钟,您臀部一颠一颠的时候,手臂都是直的吧。恭喜您,在这点上,您打败了90%的急救员。

  这周有个好消息,红十字会和教育部,决定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从孩子开始学急救,敢救人,真赞。

  正规的急救培训,请大家到各地的红十字会,医院,和“第一反应”来报名,我们在30个城市有“第一反应”培训中心,欢迎来学习,欢迎企业和基金会来合作开展公益普及。

  黄金四分钟急救,您比医生更重要。这是今天最希望得到您认同的观念,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万一到了那一刻,只有您,只有您,能够让您身边的人,得到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有三个家,小家,大家,国家,当所有生命来呵护生命,我们的家,将更美好。

  您的出手相救,利人利己,利国利民,您的尽心尽力,将让自己的生命没有遗憾。

  感谢您的聆听,我是“第一反应”的陆乐,请认准橙色的光头,让我们砥砺前行,共同让互助互救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常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0CC讲坛专题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03 上海沿浦 605128 23.31
  • 09-02 华翔股份 603112 7.82
  • 09-01 森麒麟 002984 18.96
  • 09-01 立昂微 605358 4.92
  • 09-01 龙利得 300883 4.6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