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取消或放宽落户限制,北上广深有戏吗?委员专家这样说!
人民政协报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任务》“),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舆论关注,有媒体将其称之为“户籍制度大变局”。那么,本次户籍制度改革意义何在?还有哪些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听听委员、专家怎么说。
这次改革是革命性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务院参事杨忠岐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农民作出了很大牺牲。当下,是时候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了。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广大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大约贡献了城市50%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这部分人不应该再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理应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这次户籍制度的全面松绑可谓恰逢其时,可以说是个革命性的举措。”
“大城市取消或放宽落户限制,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反映出国家和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治理能力的增强。”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民教授说,此次城市落户松绑,首先一个利好是有助于解决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村人员及其子女的落户问题。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有的已经在城里站稳了脚跟,他们的生活圈子早已城市化,唯独被户籍所累,此次政策对于这类人员来说是个极大利好。再者,此举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农民落户城市后,可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和待遇,能够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王建民认为,在取消落户限制的前提下,人才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职业发展机会自主选择工作和生活地,这样有助于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中等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就业、创业城市,未必都要涌向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小城市机会一样多,但竞争相对较小,生活成本偏低,适合刚起步的年轻人就业、创业和开辟事业。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再往超大城市发展就有了底气和基础,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积分落户应向没户口的“老北京”倾斜
“此次政策对于超大特大城市来说主要是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杨忠岐表示,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是个循序渐进、分层次引导的过程。因为,超大型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量毕竟有限,北上广深4个超大型城市的户籍不可能跟I型(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II型(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城市那样完全放开。北京人口已达2100多万,当前北京70%的水都来自南水北调工程,还有交通、教育、医疗、垃圾处理等等问题。而且北京作为首都,还要承载部分服务全国的功能,所以,户籍政策上必须跟I型和II型城市有所不同。
当然,超大型城市并不是完全限制户籍,而是会在现有情况基础上,适度调整和完善积分政策。杨忠岐说,去年,北京积分落户解决了6000多人的落户问题,大家希望积分项目能够再精减些,在社保连续缴存和居住时限上,能对那些已经是多年的“老北京”外地户籍人员予以倾斜。其他3个超大型城市当然是同样道理。
王建民则认为,此次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能够减轻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压力、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压力。中小城市可吸引在超大城市多年务工、有一定经济和技能的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返回自己家乡所在城市置业、创业,开始成本较低、质量较高的新生活;也会吸引一部分原打算在超大城市就业、创业的年轻人去那里工作、创业。
不过,王建民建议,超大城市的积分政策也可向特别优秀的年轻人适当倾斜,无论创新创业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年轻人才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落得下,还要住得稳、活得好
王建民还谈到,即使取消落户限制,也应该审查申请落户人员是否拥有稳定居所、稳定工作,或者对经济基础(比如存款、异地房产等)有一定要求,避免他们成为城市新的“生活困难人员”。
杨忠岐认为,中小城市资源承载量相对好些,城市规模较小,人口也不那么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提前做好规划,根据人口比例及早调整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资源安排,让落户居民能够安下心,也能够扎下根。
“有人担心此举会推高房价,这个担心也是有必要的。”杨忠岐认为,住房制度依然要落实好“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原则,地方政府要发挥好“无形的手”的作用,在保障房等政策上下功夫;在地税、国税合并后,地方政府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要多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减少可转移农民市民化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让他们尽早融入城市生活,真正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提高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万露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