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一座因“对外”而生的城市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防城港市,是一座因“对外”而诞生的城市。它仅有25年的历史,因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它正以开放的姿态,为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中外新移民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发自防城港)
“昔日防港是荒滩……没水没电最艰难”,“现在通途过西湾……边陲城市好‘玉颜’”,“深感住在防城港,胜似‘天堂’到人间”……
这些看来颇有些时代感的诗句,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务局的退休船长包文生之手。《环球》杂志记者前往港务局职工住宅区采访他的时候,这位78岁的防城港“土著”正趴在地上写对联。他说,自己是这座年轻城市从零开始飞速发展的见证人。
防城港的“前世今生”
这一切,要从1968年开始讲起。
据《防城港日报》报道,在此前一年,中越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战时使用中越两国海上隐蔽航线和越南船舶疏散到中国港口的议定书》。为了更好地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中国政府决定在广西沿海建一个港口。经过多处实地勘测,最后认为防城河口的渔岛比较理想,因为这里的海湾隐蔽性好、避风,而且距离越南的盖煎岛只有35海里。1968年3月22日,中央下文批建“广西322工程”,包括企沙卫东船厂和牛头油库两个附属项目。
“那个时候,咱们所在的这片住宅区还是片浅滩呢,什么也没有。”包文生说。那一年,他28岁,在防城公社白沙大队做会计。“我们公社管辖三个大队,坡地少,以海为生,人们生活非常困苦,过年只过年初一,到年初二就要出海打鱼了。”
1968年6月,工程正式兴建,而包文生,就是来到工程工地的千余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50年后,《环球》杂志记者与包文生共同站在高楼林立的防城港市港口区,遥望着20万吨级的大码头,身边充满了车水马龙的喧闹声,很难想象当年那“没路没水又没电”的情景。
“那是真正的以地为床,以天为帐,与我们相伴的,只有数不清的蚊虫,”包文生感慨地说,“这是一场不亚于北大荒开垦、南泥湾大生产的建设。”
1970年初,防城港初建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2000吨级浮动码头1个、500吨级小码头4个,以及进港公路等一批配套项目。1972年8月1日,防城港宣告启用,正式担负起转运援越物资的重任。
自此,这条隐蔽航线有了“海上胡志明小道”的美名。
随着越美战争硝烟淡去,防城港的战备功能也日益弱化。据《防城港日报》报道,当时有人因此认为,防城港应该作为地方的一个小型港口保留。周恩来总理却从大外交的角度上高瞻远瞩,1972年11月11日,他在一份《援越运输情况简报》上批示:不论越南停战与否,防城港应即隐蔽扩建,限期完成。1973年10月,防城港一期扩建工程开工。两年后,广西第一个万吨级泊位——防城港1号泊位建成。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防城港为对外籍船舶开放口岸,渐渐揭开了“海上胡志明小道”的神秘面纱。同年10月1日,防城港正式对外开港。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把防城港与北海市作为一个整体,列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区。1993年,地级防城港市宣告成立。
但直到这个时候,防城港的港口年吞吐量也仍然只有三四百万吨。造成这种现象的,固然包括一段时间中越关系恶化的外部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全国港口资源紧缺,港务局过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压根儿不在乎吞吐量大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推进,从1995年开始,局面有了全面的改变。新成立的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港务局进行大规模整改,1998年开始了“三项制度”改革:“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机制。
改革立竿见影。到2001年,防城港吞吐量达1003万吨,昂首进入千万吨大港行列。随后,“以港兴市”“建设防城港服务大西南”“建设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等口号使防城港的发展以令人目不暇接的方式展现:2005年,防城港成为中国第四个拥有20万吨级码头的港口;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防城港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和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动港口建设大升级;2012年,防城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2015年,中国第四座40万吨级码头在防城港开始建设,计划于2019年投入运营……
“我们得快一点儿,现在卸货非常快,去晚一点儿就只能看到货船离港了。”现年30岁的北部湾港码头有限公司综合部文员苏宏波这样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他带着记者开车前往码头,沿路黑色的铁矿石、煤炭和黄色的硫磺正有条不紊地通过空中的传送带到达它们被指定的地方,地面上港区内的货车、火车沿着自己的既定轨道以最便捷和快速的方式实现货物的运送,远远地已经可以看见,一艘巨大的货轮正缓缓离开20万吨级码头。
据苏宏波介绍,目前防城港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就有8个,其中有2个为20万吨级。为了使物流更为顺畅,还设有铁矿石、煤炭、粮食、硫磷、液体化工等10个专业化码头和5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1.2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00万标准箱,铁路运输能力达5000万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个港口通航,海运网络覆盖全球,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中南半岛东盟国家最便捷的出海门户,也是中国通往西亚、欧洲、非洲、大洋洲海上运距最短的港口。
但防城港市希望以港口实现更多目标。“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已经成为其工业崛起的发展思路。大海粮油一、二、三期工程,金川集团铜镍大型冶炼项目,红沙核电站等大型工程纷纷落户,20多年前还只是荒凉丘陵、偏僻滩涂的防城港,确实已经旧貌换新颜。
工作的时候,作为港口老船长的包文生乘船从中国东北部的丹东港走遍了中国的港口,并走出国门到了越南的海防港。如今他的五个子女中,有四个都奋斗在防城港市的不同岗位上。当记者提议他退休后可以多去其他地方旅游时,“包老大”笑着说:“年轻的时候都去过啦,北京嘛,可以玩十天,广州一个星期也够啦,上海除了外滩,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不过防城港呢,可以玩四五天呢,这些年建设得那么好,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可以看,这里真的非常好!”
开放政策的试验田
22岁的越南姑娘阮氏茶美,每天早上都要在9点前从目前居住的越南北部城市芒街,前往一河之隔的中国东兴口岸,与上千名越南人一起排队办理入境手续。手续办完后,她会来到位于防城港下辖的东兴市里的一家日用品商店打工。一天工作结束,她又会从东兴口岸出境,回到芒街的家中。
茶美一个月的工资是2500元,比在芒街做同样工作的越南工人们工资高出一倍左右。“我很满意现在的工作,我妈妈以前就是从芒街扛着东西到东兴去贩卖,把我和哥哥养大。现在她回老家带孙子,该我出来打工了。”茶美有点羞涩地用中文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2015年7月,已被列为国家核心开发开放试验区5年的东兴试验区管委会出台了《境外边民入境务工试点方案》,将东兴江平工业园作为跨境劳务合作的试点。2017年6月,防城港市政府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东兴试验区全域。茶美说,现在她只需要前往东兴跨境劳务合作管理服务中心,就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务工证、健康证、停留证以及保险,统统都可以在一个地方办理,“最快一天就可以出证,最慢也不会超过三天,一次就可以工作三个月”。
管理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心已经办理务工证4259本,实现务工6.2万余人次。经测算,企业聘用越南工人一年可减少用工成本约8000元/人。而这种跨境劳务“四证两险一中心”的管理模式,已经复制到凭祥、百色等中越边境其他地区。
就在管理服务中心的楼下,东兴市出入境办证大厅呈现的是更为火热的场面。大厅外,各大旅行社的招徕声不绝于耳,大厅内,等待领取“东兴-芒街一日游”证件的游客正有序排队。
目前,中国各地游客只要拿着身份证,向有边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报名,组成3人以上的团队,不需要办理护照和签证,直接填写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申请表》,就可以前往越南芒街进行一日的短途旅行,每个人所需的费用为220元。
这种不需要护照签证即可以出入境的旅游方式,开始于2012年8月16日,作为试点,那时仅对广西籍居民开放。在办证大厅工作的罗永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大厅一共办了1296本入境通行证。2013年8月对全国居民开放后,旅游人数直线上升,“截止到今年8月底,我们办理的通行证已经近21万本。去年全年的数字就是约21万本,今年按此趋势的话,肯定是要超过的。仅在今年春节7天,办证就达到6000多本”。
务工、旅游,再加上越来越繁荣的边贸,充分展现了中国各项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越两国交流的推动,而对这一点最有直观感受的莫过于东兴边检站了。《环球》杂志记者早上9点左右来到边检站时,数千名越南务工人员已经在入境大厅排队,以每人20秒左右的速度经过人工关口,而从越南回国的中国边民,则可以在自助通道刷卡和刷指纹通关。
“再过一段时间,我们新增加的16条自助通道就将投入使用了,那时候从越南入境中国的通关速度将飞速提高。”边检站执勤业务一科教导员黄业强这样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据黄业强介绍,目前口岸的通关时间为早上8点到晚上9点,截至今年8月底,通过东兴口岸出入境的人数已达约780万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1100万人次(去年这一数字为996.5万人次),使东兴口岸成为中国陆地边境人员出入境的第一大口岸。
“三四年前,我们五个人值班轮岗,就已经可以应对了,现在得10个人轮班,从早干到晚,我记得最多的一天,出入境达到4.6万人次,工作人员在通道上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黄业强说,“上午主要服务的是入境的务工人员、去越南做生意的中国人以及来中国做生意的越南人,还有一些帮中国老板扛货物的越南工人;到中午,就是一日游的游客出境最集中的时刻;下午,由于做边贸的人开始收摊了,出入境人员也比较多;再到晚上,越南务工人员回越南或者到中国上夜班、中国游客回国,还有到中国境内娱乐的越南公民入境中国……总之,没有闲的时候。人员往来源源不断,说明咱们中国太有吸引力了!”
对这种“吸引力”的最好诠释,也许就是防城港市及其下属的东兴市的各个头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在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试点”和“试验区”,各种突破性政策不断出台,光在最近几年,我们就看到了外籍自然人经营登记试点、34证合一“一照通”商事制度、互市贸易跨境资金监测平台、“互助组+贫困户”的“边贸+”扶贫模式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和关键性的沿边开放改革措施落地,将防城港市推到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前线,难怪有人将其称为“西部深圳”。
新移民的梦想
从防城港东兴的万尾金滩乘船出海,到达越南芒街的茶古海滩,再从芒街-东兴玻璃天街,或者芒街-东兴跨国湿地公园经陆路回国;在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中方园区生产,贴上越南产地的标签,经边境的国门直接出口越南,或者经防城港运往世界各大港口,全程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就是位于中越边境的防城港市对未来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规划的畅想。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作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点城市,防城港市的想法是,在开放的路子上,可以再走远一点,再放开一点。
“我们现在正全力把东兴的‘国门景区’打造为4A级景区,中越跨国公园、跨国玻璃天桥等项目规划都已成型。如果这些特色景区都可以建成,那就是真正的‘印钞机’!”东兴市旅游局局长黄琨激动地对《环球》杂志记者说,“旅游产业链很长,能拉动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国民的素质,这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最好手段。”
黄琨虽然是广西人,却并不是防城港市人。他说,这里最吸引他的,就是城市和人民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大家都怀着一种“共荣共享”的精神来谋求发展,不仅是对内,更心怀邻国和世界,因此他把家安在了东兴,并准备在这里生活养老。
比黄琨来自更远地方的,是东兴试验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丹晖。半年前,他从遥远的辽宁大连来到了防城港。“我在北京、上海等许多地方都工作过,后来听说防城港市正在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觉得这里机会巨大,因此来到了这里。半年的经历证明,这里确实机会无限。”
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首个试点。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越期间,中越两国达成共识,决定在北仑河两岸,两国各规划10平方公里左右建设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双方共同推动其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安排和开发合作。中方园区位于防城港市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经贸区范围内,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仅一河之隔通过北仑二桥连接的越方园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跨境经济合作区将实行“两国一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关运作”管理方式。
距离合作区很远,就可以看到屹立在北仑二桥中方园区的国门大楼,目前大楼和两座裙楼已经封顶,验货场已经开工建设,园区内路网初步成型,厂房配套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据徐丹晖介绍,截至记者采访之时,已有10家企业在跨合区注册,有的已经进入紧张的装修阶段,涉及金融、旅游、高新技术、纺织、食品等多个行业。从国门大楼看向北仑二桥的另一侧,越方的厂房也正在搭建,相信按照园区“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跨合区的建设确实将为徐丹晖这样的防城港市新移民提供“无限机会”。
在防城港市的迎宾街附近,有一处被当地居民称为“东北街”的街区,是像徐丹晖这样来防城港市生活和工作的东北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在这个年轻的城市买房置地,开餐饮店和超市,在4000多公里外的祖国南部安了另一个家。提到这些,在防城港市土生土长、如今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的黄师傅说:“有人说外地人来太多了会乱,但我不这样认为。外地人来了以后,防城港市更热闹了,生意也更好做了。我们是从一个港口发展起来的,本来就是迎来送往,像大海一样,应该有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前来安居的胸襟。”
在如今的防城港市,像109层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大楼一样的高楼拔地而起,以海洋文化公园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正极力烘托“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定位,以针鱼岭大桥为代表的大型工程使城市四通八达,一个现代化的濒海宜居城市正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而逐渐崛起,给来自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新移民”一个又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带您看完港口,我就该回家准备去香港参加街舞大赛了,”苏宏波看着货轮慢慢驶出防城港20万吨泊位,脸上写满向往地对记者说,“我还准备去学学菠萝包怎么做,我想的是,将来能在防城港市开个港式茶餐厅,买一套房,和我老婆还有我们即将出生的宝宝在这个宜居的城市生活下去。”
来源:2018年10月1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