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现场’专访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中国企业家有责任建构新的全球化规则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 达沃斯现场报道
今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是“领导力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作为中央企业中国际化的先行军,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对此有何见解?7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在达沃斯现场就此话题专访了宋志平先生。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夏季达沃斯的主题是“领导力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请您谈一谈,全球化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
宋志平:这个题目是企业家们非常重视,都在思考的。当前,国际化的一些规则正在被颠覆和改变。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新的规则,同时也要让自己适应这场变化,包括国际格局、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包括技术格局对产业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新的阶段,作为企业的领导,其领导力至少有三点是非常之重要的。
第一,企业家得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过去40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是世界的市场,世界也成了中国的市场,已经高度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作为中国企业,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市场,而要更多关注国际市场,融入到全球化过程中来。在此过程中有我们的思考、参与,和引导。
说到全球化,虽然是政府搭台,但其核心主体还是企业,尤其大企业,要积极发声,去引导全球化的进程,包括一些规则的制定等等。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
第二,企业家要提升技术创新和变革的能力。工业4.0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作为企业家,创新的意识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今后的企业,最大的红利是面对创新和变革的适应力。中国建材目前在3D打印、新材料、无人工厂建设等方面,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第三,企业家要更多着眼于不确定性,提升经营水平。过去,我们更多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围绕着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而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管理下移,作为企业领导,最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这是被人替代不了的。每天都有新技术,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企业领导应该眼睛向外,面对不确定性做正确的选择,提升经营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在全球化新时代,中国企业家,尤其是中国的央企,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
宋志平:挑战其实很多,如果要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四大挑战:
第一,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是一股逆流,大家都反对,包括美国很多企业家都公开反对,但是也不可小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个现实。 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中国建材在美国、欧洲都有不少的企业,也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很坚定全球化是主流,是谁也挡不住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做工作。比如说,西方对国企有些误会,我们要给他们讲清楚,中国的国企为什么能够满足竞争中性,让国际市场能够接纳我们,这是当务之急。
第二,是气候问题,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中国建材的一个主要产品是水泥,水泥是我们缺少不了的,但其二氧化碳排放多,怎么办?我们现在采取了三项大的措施:一是用新能源替代传统的火电,二是用新的技术减少烧煤的量,三是提高标号减少石灰石的用量。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减少约40%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目前,我们的工厂在进行大规模的智能化改造,速度超出大家的想象。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偏好,我们在做智能化这方面,进展是非常之快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智能化会不会带来就业的问题。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乐观的,智能化可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改变分工,让劳动力更多地去做服务性的工作。
第四,是贫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不合理的挑战。80%的财富聚集在1%的人手里,这肯定是不对的。中国建材现在正在进行制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配制度,通过员工持股、经营股票计划、科技分红等,让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让劳动者也能够享受财富的分配。
我们说华为的成功,其核心是什么?我觉得核心还不仅仅是技术,其核心是两点:一是企业家精神,有任正非;二是机制革命,有“财散人聚”的分配机制。我觉得当今企业都应该研究华为,其凝聚力和创新活力来自哪。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建材是率先迈出全球化步伐的中央企业,在这么多年的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建材现在的全球化思路与早些年相比,会发生一些变化吗?
宋志平:这个变化很大。第一阶段,我们的全球化其实就是出口创汇、引进技术,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理解。第二阶段,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在中国建材,我们做了一些成套装备,做EPC等等,在全球尤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有60%~70%的水泥厂和玻璃厂,是中国建材这一家企业在建设,支持了“一带一路”和全球化的发展。
现在来讲,又有不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全方位融入,既不是简单的EPC,也不是简单的出口,甚至也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融入全球化的各种机会,比如技术、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全球化进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这是我现在思考比较多的。尽管有一些国家,在高科技方面对我们进行限制,但我们创新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创新要素的来源放在一个篮子里。
责任编辑:鲍一凡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