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售价远超境外不算垄断

2014年08月24日 12:32  作者:陈恩挚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恩挚

  正是“外企超国民待遇”,这二三十年,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可以说,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增长,外企及外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好比,傻子卖西瓜,老是半买半送,结果生意好的不行。看似傻子吃亏了,其实,傻子最受益。

豪车售价远超境外不算垄断豪车售价远超境外不算垄断

  近日,国家发改委开出本轮反垄断调查的首张罚单,向日本精工等12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出了共计12.35亿元的史上最高反垄断罚单。

  在外界看来,日企被罚只是这场反垄断风暴的序曲。对此,很多人关心的是,这场反垄断风暴将如何演绎?对当前中国经济及证券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厘清几个关系和概念。

  一、豪车售价比境外高很多,算不算垄断?

  几天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反垄断下一目标可能是星巴克。理由是,星巴克公司在中国的售价明显高于欧美。   

  很显然,这是谬论。

  这些天,伴随着反垄断风暴的推进,不断有豪车品牌及零部件降价的消息和传闻。这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价格过高,或比境外价格高就涉及垄断。

  其实不然。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有完全的定价权,会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和价格策略开展定价。所以,即使星巴克在国内卖1000元/杯,也不算垄断。

  那么,有人会问,4S店的零部件卖的特别贵,是否涉及垄断。我认为,这也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当然,这不意味着已购车的消费者被“吃定了”。因为售后环节定价过高的负面影响是,经过“口口相传”之后,理性的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不再去买这个品牌的新车。

  对此,介入的应该不是反垄断部门,而是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消保委可以公布各种品牌汽车的零整比,帮消费者擦亮眼睛。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人有“炫富”的自卑心理。车子卖的越贵,他越想去买,甚至认为和朋友提起自己的车“换个轮胎8000元”很有面子。

  这只能算是“周瑜打黄盖”,谈不上垄断。

  二、与当前的改革及新政是否有关联?

  那怎样才算是垄断?通俗的讲就是“限制竞争,限制顾客的选择权”。此次被罚的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互相协商价格,多次达成订单报价协议并予实施。这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可以认定为垄断。

  说到反垄断,很多人会联想到当前的经济改革。去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了“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其实,公开的信息显示,反垄断局成立以来,反“不正当竞争”一直在进行中。所以,此轮经济改革涉及的“反垄断”主要的是指“反行政垄断”。

  也就是说,近期一系列反垄断调查,无关乎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新政。

  前阵子,工行年赚数千亿及银行业是否垄断话题引起热议。其实,银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其主要表现在对存款利率的管制。

  银行吸收存款,有些类似茶商们去农村向茶农们收茶。对于存款利率的管制,就好比几个茶商联合起来设立一个收茶的价格,操纵和压低茶价。由于利率管制的是政府行为,所以,属于行政垄断。

  目前,行政垄断在国内非常普遍,除了银行业,石油、电力、航空、通信等与民生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存在行政垄断。这些垄断严重蚕食老百姓的福利,提早了生活成本。

  这几天,对于外资汽车的反垄断风暴,网上讨论和争议很大。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希望政府能够在“反行政垄断”方面也同样多下功夫,从而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改革的红利和实惠。

  三、此轮反垄断风暴,针对外企或外资吗?

  要摸清此轮反垄断调查对经济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必须先要摸清其目的、脉络、规律及趋势。

  公开信息显示,这两个月的反垄断调查主要是针对外资巨头。除了此次已经公布罚单的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涉及的外资企业还有微软[微博]、奥迪、克莱斯勒、宝马[微博]等等。而在此之前的去年11月,发改委对高通[微博]启动反垄断调查。

  无怪乎,尽管商务部否认反垄断调查“针对外资”,但还是给国外媒体或相关商会“针对外资”的感觉和担忧。

  但是,我认为,反垄断“针对外资”不应该,也绝不可能成为趋势。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一定要开放,排外对中国绝没有好处。

  谈到目前反垄断“针对外资”的话题,很多人会提及被一些人广受诟病的“外企超国民待遇”。事实上,我们要感谢此前的“外企超国民待遇”及相关制度。在该制度和背景下,看似我们吃亏了,但所谓“吃亏是福”。其实,我们是最大的赢家。

  正是“外企超国民待遇”,这二三十年,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可以说,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增长,外企及外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就好比,傻子卖西瓜,老是半买半送,结果生意好的不行。看似傻子吃亏了,其实,傻子最受益。

  其实,在商业世界里,有竞争关系,有大鱼吃小鱼;但主要的市场逻辑是“利已先利人”,是交易,是共赢。

  所以,对于当前的反垄断无需过度解读。政府目前的改革和政策方向,不可能是排外,也不可能是让外企“低一等”,遭遇不平等待遇。而更可能的是,提高民营企业的地位,让它们与外资企业拥有一样的礼遇,营造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

  至于眼下的几次反垄断案件,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得出,今后在政府采购方面,特别是涉及信息安全领域,本土相关行业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不过,在汽车行业,若外资车及零部件价格不断下降,可能会给本土车企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冲击。

  (本文作者介绍:青年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垄断反垄断消费者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