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股当心见饵不见钩

2014年06月24日 13:50  作者:孙雷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孙雷

  很多机构和个人对打新趋之若鹜,看起来似乎也有:打新会稳赚不赔的,大不了就是没中上签无功而返呗,有啥风险?而一旦中签,按照历史经验,开盘当天一定溢价,逢高卖出,大赚一笔,甚至有翻倍的可能,何乐而不为呢?又万一买到的是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微软或者沃尔玛呢?……

打新股:当心见饵不见钩打新股当心见饵不见钩

  首次公开募股(IPO)终于再度开闸,打新市场上一片人声鼎沸。

  虽然本轮最先启动IPO的企业只有龙大肉食雪浪环境飞天诚信联明股份等4家,但统计数据显示,四家公司网上网下冻结资金总额就超过人民币3800亿元。

  打新资金如此之巨,整个资本市场都被搅得有些昏天黑地。大盘近期连续下跌,货基遭大规模赎回,国债逆回购市场利率全线飙升,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朋友圈里最新流行的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是,“今天你打新了没有?”

  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候,大家不耐烦于股市的纠结,还不如打打新,买彩票一样,换换运气,赌赌手气。

  很多机构和个人对打新趋之若鹜,看起来道理似乎也讲得通:打新会稳赚不赔的,大不了就是没中上签无功而返呗,有啥风险?而一旦中签,按照历史经验,开盘当天一定溢价,逢高卖出,大赚一笔,甚至有翻倍的可能,何乐而不为呢?又万一买到的是下一个阿里巴巴[微博]、腾讯、微软[微博]或者沃尔玛呢?……

  然而,如今的打新果真是一次次的无风险套利,一笔笔只赚不赔的买卖吗?

  这种对IPO的热烈追捧和浮想联翩并非中国所独有,中外资本市场概莫能外。然而,历史数据显示,从长期来看,人们最终从打新上获得的回报率远远低于人们的普遍预期。

  美国沃顿商学院杰里米 J·西格尔教授对此曾做过大量系统的实证研究。他验证了1968~2001年发行的大约9000只IPO股票的购买并持有的回报率。他所计算的回报率包括投资者在第一个交易月末购入股票和以发行价格购入股票并均将其持有到2003年12月31日的回报率。

  他得到的结论是:损失的IPO股票数量远远超过盈利的股票。在西格尔教授所验证的8606只股票中,6796只股票或者说79% 的股票回报率都低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盘股指数的回报率,几乎半数股票的回报率都比该指数回报率低10%以上。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IPO的本质是企业所有者让渡一部分股权给公众,进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仅仅是出于本能,相当多的IPO企业和发行机构,都会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包装自己,将其最美的一面呈现给潜在投资者们,进而将IPO的价格尽可能地向上拉升,使其价超所值。IPO阶段如果买贵了,在未来阶段自然难以获得满意的长期回报率。

  不做投资,只做投机,又如何?有朋友就可能会说,“笑话!我早想好了,一旦中签,股票上市首日就趁着高溢价第一时间卖出,哪里会将股票拿那么久?!”

  对这种想法的回应并不容易,我们很难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答案。

  在企业IPO上市阶段,并不排除做理性无风险套利的可能性和空间。特别是当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手头有大量闲置资金又找不到更好投资标的的时候,打新是可以作为短期无风险套利的一项工具而被使用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打新都会构成无风险套利,都可以保证稳赚不赔。对于理性投资者而言,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下,真正具备无风险套利的打新机会恐怕远低于人们的想象。

  巨额资金裹挟之下,中签将会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为增加中签概率,需要投入的资金会大幅增加。

  6月20日,首批4只新股中签率公布,机构网下打新中签率居然普遍不到0.3%,其他投资者网下中签率甚至不到0.1%。A股历史上,这还是首次出现机构网下中签率集体低于网上中签率的情况。

  0.3%的中签率意味着,1000万元的打新资金,最终平均可能只有3万元资金中签,所获寥寥。机构尚且如此,散户又将如何?

  而同时,打新资金还面临很高的机会成本。

  与以往不同,现在网下申购时,资金要按照有效申购数量缴纳,而不是按照实际中签的数量缴纳。这意味着会有远超以往的资金会被暂时性锁住(一般锁定期在3-5天左右),打新收益率大幅降低。

  最新这批IPO公司的市盈率相比以往有所降低,平均在20倍左右,但相比大盘当前不到10倍的市盈率,孰高孰低?即便是与同类上市公司相比较,这批IPO企业股票的定价也很难用便宜来形容。

  新制度规定,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只有在提前一段时间拥有一定数量当前市场股票的前提下,才有资格根据持有股票的数量同比例参与打新。

  这意味着,如果你手头都是现金,那你必须首先购进足够数量的现有股票,而如果你手头都是股票,那你必须首先获得足够数量的现金。

  正是由于这一规定,加上巨额锁定资金的需求、市场低迷之下市场参与者对打新的过高期待,构成近期股市动荡、货基被大批赎回、国债逆回购市场利率飙升等不寻常现象发生的重要动因。

  而为了打新而大量卖出其他资产甚至融资负债,面临的一大风险就是追涨杀跌的可能性:卖在了低点,买在了高点。很低的中签率能否完全覆盖、补偿这些机会成本?

  而同时,“当上市首日溢价最高 ”“第一时间抛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打新者耳熟能详的所谓技巧时,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很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即面临更大的风险。

  不错,从近些年的历史数据来看,A股是全世界首日溢价最高的国家。然而,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吗?谁能保证每一单都是溢价而不是破发?

  有卖者必须有买者接盘,买卖方可成交。但如果所有人都认定上市之初股票将会溢价,届时谁会来做这个傻瓜?中国股市以往的经验似乎告诉人们,这样的傻子一定会适时出现,但泡沫终将破灭,这种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会永远这样延续下去吗?

  以往打新的诸多成功案例很容易让人有“趋势就是如此”的感觉。然而,人声鼎沸、集体狂欢之下,我在这里友情提醒各位,请保持清醒与必要的警惕,当心“见利不见害,见饵不见钩”。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国家周刊》新媒体事业部内容总监)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IPO新股打新股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