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一年银行的灵魂触动了吗

2014年06月20日 15:50  作者:陈斌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

  去年,最不该缺钱的银行缺了钱,应该是能触动灵魂的。任何银行在经济体中的运行模式,除了法规强制,最大的动力就是市场激励:对银行的激励以及银行内部的激励。钱荒直接挑明了一个要害:激励该改变了。

银行钱荒一周年银行钱荒一周年

  时间过得真快,世界杯回来了,钱荒爆发也整整过去一年了。

  今年六月,市场基本上波澜不惊:股票指数一直保持镇定;资金市场除了因为打新开闸有个小激动外,总体也还算平静,至少跟去年同期比是这样。但钱荒真的已经成为过去?

  去年笔者的小文认为,钱荒的根子在于低效率、低产出、长周期、高负息、巨能借的“不完全市场化主体”吸纳了太多的资金,加上金融系统借助银行的资金集聚能力和信用扩张能力的放大,巨量资金在“信贷――投资――回报(收)”这个链条上壅塞了。【详见:银行是钱慌不是钱荒

  尽管去年的市场剧烈波动跟监管部门的警觉、警示有关系,但根本还在于,金融市场本身的规律决定了调整的要求必须要摆到台面上来了。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全局都“必须调理机体,而不是继续放钱赈荒,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旋律”。

  还是先看看几个数据吧。银监会披露201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余额9.08万亿,其中非标债权类产品达2.78万亿;2014年5月,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超过6万亿,累计发行量超13万亿;201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微博]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期末本外币贷款余额80.1万亿,当期社会融资规模5.6万亿,同比减少5600亿。2014年4月保险机构资金运用余额8.16万亿,比上年同期增加1.18万亿;其中“其他投资”类别净增7400亿元。(整理跨部门数据真不易!不是吐槽!)

  这组数据可比性不高,笔者列出来只想说明三点:壅塞发生在全部金融系统,没有世外桃源;调整不易,绝非一日之功;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选择已不同。后钱荒时代,银行的变化其实已经来临。

  去年,最不该缺钱的银行缺了钱,应该是能触动灵魂的。吸存放贷的增长模式是维持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主推力器,中国银行业本身也受益匪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吸血”模式,表面看有点道理,认真起来则站不住脚。任何银行在经济体中的运行模式,除了法规强制,最大的动力就是市场激励:对银行的激励以及银行内部的激励。钱荒直接挑明了一个要害:激励该改变了。

  看看最近这一年来银行的变化。大家是否发现,银行“存款大战”的新闻或段子不太能像往年那样轻而易举地引起共鸣。这个直觉没错,主流的银行现在对待存款更加“理性”,它们在存款成本、贷款定价能力、优质客户、风险与资本等因素的制约下,已经感觉到依靠放大贷款规模、放大期限错配就可以轻松获得增长的路子,走得不顺了。银行必须在信贷之外寻找到新的增长。

  “互联网金融”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机会。在过去一年中,对传统金融触动最大的金融“创新”莫过于“宝”。在“各种宝”诞生之初,银行实际上既被动、又盲目地接受了“各种宝”,让“各种宝”依附银行系统在短期内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影响力。银行似乎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互联网革新银行经营。

  但冷静观察,“各种宝”只不过利用了互联网的可及性便利,在互联网空间复制了银行曾经在物理网点上取得过的成功。在投资能力上,当时的“各种宝”没有超过任何一个最单纯的“中国大妈”――银行存款。更不用说,“渠道为王”的互联网商业价值观对合规、风险的漠视。“宝”不是对症好药。幸好银行回过神来,时间不算晚。

  央行[微博]统计一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存款双双少增1.3万亿,但从商业银行到监管部门,似乎都比较淡定。与此对应,其间市场走势整体平稳,尽管有央行操作的呵护之功,但银行行为和激励的图变恐怕更是原因。

  钱荒后时代,守好存贷业务的效益和质量这个生命线自不必说。调整结构,疏通壅塞,银行得有几个转变。

  由信用中介向交易中介扩张。在银行业准入禁止和破产禁止(事实上的)的环境下,吸存放贷是件很容易的事(尽管业内竞争很残酷),只要不被踢出局,每家都可以获得可观的增长,竞争主要体现在排名上。但信贷增长的边际来临时,银行就要转型。交易中介就是银行最具条件的转型方向,唯一的障碍就是银行做信用中介太久,交易中介事实上矮化为信用中介的附属功能。这一点银行或许都不愿承认。

  由账户管理人向财富受托人拓展。银行与各种第三支付比起来有什么“大杀器”?银行最大的致命武器就是――账户。有人或许会说,第三方系统也有账户,可以进出,也可交易。首先这个账户是不完全功能账户,不能取现,其支付也非在任何情况下均被无条件接受;其次它的性质属于保证金而不是存款,不享有存款的法律地位和保护。

  普法完毕回到正题。银行升级为财富受托管理人的途径在于引导客户定义账户,经过定义的账户才有可能成为高附加值账户(切忌把财富账户搞成存款大户头)。现在部份银行已经开始做,并收到了成效,但如果利用新技术做得更有效率、更时尚是个问题。很难想象,一个网购账户会成为财富管理账户。

  由自益型信息管理人向共享型信息经营者转变。银行是最早建立用户信息的商业机构之一,但长期以来其信息系统高度封闭,不仅对外,对内在不同业务条线上也体现得相当的封闭,甚至任何共享需求的产生实现,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流程。

  但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已经表明,网路硬件是别人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是别人帮搞的,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客户信息是我自己的就行。银行的变革,打破信息资产的自益自闭是首要的,没有其他路子可以走。但这一点最难。

  钱荒之后,就想到这些。

  再进一步,如果能像美元一样,中国的银行也能随时召回海外的人民币,钱荒或许就要真的成为历史遗迹了。当然,银行业也是就另一番景象了。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长期从事银行、律所、信用评级等工作,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钱荒银行存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