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数量越多 圈钱其实越难

2014年05月07日 10:54  作者:陈恩挚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恩挚

  说到“发行注册制”,很多人就会想到股票趋向无限量供应,担心“圈钱更疯狂”。事实上,当股票趋向无限量供应后,企业反而圈不到钱。因为备选投资股票非常多,投资者为此有了更多选择,更有底气“用脚投票”。

IPO数量越多 圈钱其实越难IPO数量越多 圈钱其实越难

  5月6日晚间,证监会[微博]再发第十二批32家预披露名单,加上此前十一批披露的241家,目前已有273家企业披露招股说明书。

  随着预披露名单不断增加,“IPO恐惧症”再现A股,不少投资者为此有些心神不宁,近日深沪两市的表现也不太给力。

  但是,IPO节奏加快,是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必然。同时,在我看来,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应该有“IPO恐惧症”。

  市场容量,其实是个伪命题

  IPO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字母缩略词,指企业首次向公众出售股份,我们也俗称“上市”。

  “IPO恐惧症”的基本逻辑是:过多企业上市,会使可“出售股权”数骤然增加,我们俗称“市场扩容”。在假定股市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扩容带来的供给增加,导致股市下跌。

  说实话,在很长时间里,A股圈钱、投机成风,这个逻辑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这个逻辑还是有点问题,特别在A股的改革转型期里。

  这个逻辑,一定程度上是把股票当做收藏品。收藏品倒真是“物以稀为贵”,越稀缺越好。不过,股票不应该是收藏品,其代表的是企业的股权,其价格取决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及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单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分析,一般而言,其他公司IPO的节奏和数量,与投资者手里所持的上市公司股票的盈利能力,不存在任何关联。

  所以,境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不太会有“IPO恐惧症”。阿里巴巴[微博]上市,号称是史上最大的IPO项目,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可理解为“将造成市场严重失血”,但位于美国和香港的交易所和投资者都非常期待。香港方面甚至差一点为这个IPO项目根改规章制度。

  退一步讲,“股市资金总量不变”的假设也是不成立的。打个比方,杭州的武林广场有好几家百货商场,正在因为这样,这一带的商场竞争更激烈,顾客可选产品更加丰富,使武林商圈远近闻名,全杭州,乃至省内外的顾客都会来购物。试想,若只有一家商场,武林商圈的顾客还会这么多吗?

  所以,市场容量的考量,其实是个伪命题。A股市场也是这个逻辑。资金总量应该是动态的,取决于这个市场的公平、公正程度及赚钱效应。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A股的问题,不是因为IPO太多了,相反是因为人为制造“稀缺”,IPO太少了。IPO太少的结果是,投资者时缺少选择权,可以说“饥不择食”。其后果是,只要获得上市的资格,不管什么公司,不管什么发行价,都能成功发行,都能在A股市场圈到钱。到了可以大小非套现的时候,不管企业经营得怎样,稍制造点题材和热点,便能套现成功,不会愁没人要。

  我想,这也是管理层推进和实行“发行注册制”的核心逻辑。

  价值投资者最怕的是造假

  说到“发行注册制”,很多人就会想到股票趋向无限量供应,担心“圈钱更疯狂”。

  事实上,当股票趋向无限量供应后,企业反而圈不到钱。因为备选投资股票非常多,投资者为此有了更多选择,更有底气“用脚投票”。

  发行注册制与现行制度本质的区别是,证监部门对新股发行的审核重在合规性审查,企业价值和风险将由投资者和市场自主判断。

  我们知道,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肯定比市场低。这么多年,我们发现证监部门“越俎代庖”选公司的能力很糟糕。同时,因为权力太大,权力寻租或腐败的传闻倒是不少。

  实行“注册制”,就是政府把能否上市的权力还给市场。未来能不能上市,能不能融到资,市场说的算,投资者说的算。

  企业上市,通俗一点讲就是企业“出售股权”。实行“注册制”后,卖股权的那么多,有资格卖股权的企业将非常多,当这种资格不再稀缺,就意味着证券市场必然要走向市场化,投资者更加挑剔。 比如,前几天,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就因此在香港上市失败。

  这个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IPO企业数量众多,从而让资金稀缺而不是上市资格稀缺,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塑A股的定价功能”的重要前提。

  不过,价值投资者最怕的是造假,信息不对称。这倒确实是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核心。为此,在A股市场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同时,监管部门要进一步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和退市制度,完善相关索赔和处罚机制。同时,不能停留在对上市公司或证券公司的监管和处罚,还要制定科学的机制和制度,防止和严惩监管部门人员自身的渎职等违法行为。

  这样一来,作为投资者和融资者的纽带,证券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使得能用好钱、有效率的企业获得最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使证券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使投资者和融资者获得双赢。

  (本文作者介绍:青年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IPO圈钱陈恩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