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员工持股计划 调结构甚于留人心

2014年11月10日 10:18  作者:华化成  (0)+1

  文/新浪专栏作家 华化成

  在董文标这位以强势著称的董事长离开之后,面对股权高度分散且主要股东多是郭广昌、卢志强、刘永好等民企大鳄的环境下,以毛晓峰为核心的新管理层在全力争取关键股东支持的同时,也势必通过改造股权结构,加强其经营决策的自主性独立性,从外部股东分散博弈的脆弱平衡,尽可能转向内部股东扮演关键少数的主动调控,进而建立自身权威,避免弱势管理层催生的股东内耗。

民生银行推出银行持股计划民生银行推出银行持股计划

  11月7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以A股定增的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计划向核心员工发行不超过14亿846万股,每股发行价为5.68元,锁定期为36个月。所募集的不超过8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参考历史经验,一旦员工持股计划选择定增方式而非二级市场购买方式,则定增价格往往会成为“猪八戒照镜子”式的敏感议题,除非定增价显著偏高,否则必难让全部原有股东满意。但定增价过高,则员工认购意愿当然也会被严重抑制。

  此次亦不例外,尽管此次员工持股计划得到了包括史玉柱[微博]在内的部分民生银行主要股东的力挺,但由于该计划发行价为11月7日收盘价折价10%,这仍然引发了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对民生银行原有股东不公”“民生银行内部人士为自己图利”的质疑和批评。

  由于11月7日民生银行收盘价本身已经低于每股净资产,因此打了9折的员工定增价自然更是低于每股净资产,这也是部分中小股东质疑的基础,即过低的定增价无助于核心员工将利益与全体股东捆绑在一起,从而提振业绩。但平心而论,如果核心员工本身对于公司业绩缺乏信心,在三年锁定期的约束下,即便定增价是目前股价打7折或者更低,恐怕员工认购股票的意愿也极为有限。所谓“图利自身”的空间也几位有限。

  反过来说,如果股东和员工都看好未来公司业绩,在目前股价已经低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无论打不打9折,都应是增持股票的良好价位。民生银行管理层既然声言是抓住有利时机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则原有股东也同样可以利用此明确信号,从中获益。

  事实上,相较于股价的争议,更应值得人们关注的还在于,民生银行此次员工持股计划中所渗透的新管理层战略企图。诚如公告所言,在80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以外,民生银行还将在境内发行优先股募集不超过200亿元,用途同样是补充核心资本。

  而根据国金证券马鲲鹏的测算,80亿元定增完成将帮助民生银行提升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0.3个百分点,而在此基础上若再完成200亿元优先股发行,则会进一步提升该比率0.6个百分点。以此,用员工持股募资补充核心资本,确实起到了将银行部分人力成本直接转化为资本金的意图,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打破“大额资本补充-监管约束下极限扩张消耗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的怪圈,确实有很强的指标性意义。

  不过,若回归民生银行本身,在管理层刚刚完成交接的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无疑是对核心经营人才流失痛加阻遏的实质举措。毋庸讳言,近年来经营业绩亮眼的民生银行,一方面面临着传统优势小微业务风险持续暴露的困境,另一方面更持续遭遇人力资本流失的挑战——无论平安银行重组后出现的大量民生系高管,还是前董事长董文标创设中民投后,引发的部分老下属前往投效,及至不少分支行行长人员被同行挖走,此类事实都使得新行长毛晓峰领衔的管理层必须更加认真地采取措施,加强核心员工团队的稳定,同时展开反向“挖角”,以快速夯实资产负债、风险控制等关键岗位的人才布局。

  更重要的是,在董文标这位以强势著称的董事长离开之后,面对股权高度分散且主要股东多是郭广昌、卢志强、刘永好等民企大鳄的环境下,以毛晓峰为核心的新管理层在全力争取关键股东支持的同时,也势必通过改造股权结构,加强其经营决策的自主性独立性,从外部股东分散博弈的脆弱平衡,尽可能转向内部股东扮演关键少数的主动调控,进而建立自身权威,避免弱势管理层催生的股东内耗。

  就此意义而言,此次定增的14亿股对原有股东的摊薄效应虽相当有限,但诚如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只要能顺利实现员工持股计划由零到一的突破,则后续类似运作的监管障碍将日益削弱,而外部股东的联合反对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

  (本文作者介绍:主业哭穷,副业金融。端着架子写文章,甩掉节操聊业务。免责声明:博主怂货一枚,各位英雄饶命)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民生银行员工持股资本金史玉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苹果CEO自称同性恋有利公司发展? 不要妄想愚弄投资者和监管者 华尔街的圈子到底有多乱?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 奥巴马最后这段日子实在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