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叩开美国市场

2014年08月01日 07:55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0)+1

  文/《哈佛商业评论》 Joel Backaler

  在美国,存在着一个对中国投资的常见的误解,那就是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产品质量差,食品安全问题,或腐败的商业操作。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若一家公司在美国运营,那么它就必须遵循当地的规章制度还有商业惯例,否则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

  美国消费者习惯了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的跨国公司习惯了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内销给中国消费者。那么,当中国企业走进西方国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若中国企业开始在美国和其他的发达国家做生意,这会给美国的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你可能认为这个问题有些杞人忧天,因为当中国的企业不再是模仿者而成为创新者之时,当他们在国外的投资不再局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自然资源之时,再思考这个问题也不迟。但是不同规模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美国大展拳脚了。

  去年,美国为移民企业家发出的特殊签证中逾80%是落入了中国企业家手中。美国的企业开始购买联想生产的笔记本电脑,美国工人开着中国控股的沃尔沃去上班,家里吃的培根是由双汇国际生产的,而双汇是弗吉尼亚州史密斯菲尔德食品的新东家。根据中国商务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去年的海外投资总额达902亿美元。

  中国在美投资的增加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切实的福利,但是也的确开始改变美国本土竞争格局的传统力量。美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答案不能一刀切,还是要根据公司是否正在考虑改旗易帜,是否想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或者想跟中国的对手较量一番等情况而定。

  对于寻求战略投资的美国企业来说,除却私募股权投资的传统模式,或被现存本土较大的企业收购,中国所有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对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来说,最大的担忧是最终的决策权到底在谁手上。在现行的私募股权投资的体制下,CEO作为公司的最终决策者,必须向私募股权公司指派的代表负责。而中国所有权可以去除这个担心。而且,中国的投资者可能会在第一轮投资之后再次注资,而这在私募股权所有权中几乎是从没有过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总部位于密歇根州的耐世特(Nexteer)是一家生产汽车转向器的公司,它的CEORobert Remenar曾特意搜寻过潜在的新中国东家。他知道Nexteer的根基运行良好,但是他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资本。2010年,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汽车)斥资4.65亿美元收购了Nexteer。即便公司易主,雷梅纳尔依然得以保留整个管理团队,并且获准保留决策权,以便实行有效战略来帮助公司走上正轨。

  对于与中国企业联手的美国公司来说,获得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机会,尤其是中国市场,无疑是一大收获。表面上,这可能听起来像是个理想的合作关系:美国一方拥有专业技术或世界级的品牌,而中国一方负责出资,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但是对行业标准的引申影响呢?西方国家的公司应该考虑与中国企业合作带来的长期影响,尤其应注意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方面的问题。

  就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当前好莱坞的工作室和导演们与中国电影公司的合作非常频繁,从梦工厂动画到《泰坦尼克》导演詹姆斯·卡梅伦,无不在这股热潮中。随着中国公司与好莱坞合作的加深,到底两者的合作能给中国的电影制造业带来哪些影响着实令人拭目以待。中国电影公司能不能弥补知识上的鸿沟,开始自主拍摄国际大片?亦或长期地依赖经验丰富的好莱坞专家?

  在美国,存在着一个对中国投资的常见的误解,那就是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产品质量差,食品安全问题,或腐败的商业操作。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若一家公司在美国运营,那么它就必须遵循当地的规章制度还有商业惯例,否则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举例来说,中国风力涡轮发电机生产商华锐风电(Sinovel)在去年7月就不得不撤回在美国的业务,原因就是华锐风电被联邦法院指控窃取前美国供应商的商业机密。

  但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得到中国政府的特殊待遇的情况依然存在,而这让他们可以利用不合理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或者向客户提出低于市价的合同条款。美国的司法部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均参与交易审查的过程,监督类似上述的反竞争问题。同行业的美国公司与中国竞争者都应当保持警惕,为防止任何反竞争的商业行为发生,双方应共同协作游说相关的监管部门和政府机构。

  我们当前还处在中国“西行”的起步阶段。今后,不论是在美运营的中国企业的数量还是中国海外投资的力度必将大幅增长。因此,了解中国“西行”会给美国商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不仅可以确保美国企业和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潜在商业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新的商业机遇。

  周乐达(Joel Backaler)是《China Goes West》一书的作者,同时也是前沿战略集团(FrontierStrategy Group)总监及美国美中关系委员会委员。

  (本文作者介绍:《哈佛商业评论》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哈佛商业评论中国企业美国市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