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张鹏
一位从事公募基金销售工作的大佬说起“中产”标准,除拥有一套自有房产之外还须有2000万人民币的可支配收入才叫中产。这个标准高吗?从国内私人银行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门槛来看,他这个标准也没有太过分。
最近和一位曾经从事公募基金销售工作的大佬朋友聊天,说起国内“中产”标准的事情来。在他眼里,除拥有一套自有房产之外还须有2000万人民币的可支配收入才叫中产。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年薪按税后100万、年利率8%复利计算终值,不吃不喝还需要12年多。
显然,年薪税后100万又是普通工薪阶层难以企及的。即便一个人是名校毕业,公司大牌,按月领薪又不贪污受贿,按照正常职业发展路径晋升,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达到。如果降低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到800—1000万,但是还是会把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通过读书然后就业进而实现中产目标的高薪机会非常稀缺,大部分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只有极少数绝顶聪明、运气又好的人要么选对行业进行创业或投资非常成功,要么在大公司做高管可以实现中产甚至富豪的目标。
如果去看统计部门的居民收入统计数据就会知道,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金融、地产等行业人均年收入况且相较于中产的标准尚有较大距离,就更不要说其他城市和行业的收入水平了;另一方面,对于很多中国人和家庭来说,拥有自有房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由于房价相对于工资收入实在高不可攀,购买房产要占去一个人或家庭相当大比例的收入。为了拥有一套房屋同时不降低生活品质,不少人或家庭不得不采用按揭贷款的方式,而实际的经济负担和内在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并且在美国拥有房贷的人则被排除在中产之外。
当然,房价上涨房屋可以增值,但是人们一般也不敢出售自住的房子,除非有足够的收入或者收入预期来改善自己的住房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
也许会有人问我,那会不会是您这位朋友中产标准定得太高了呢?我也觉得有这个方面的因素,但从国内私人银行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门槛来看,他这个标准也没有太过分。如果不考虑通胀的因素,大家的绝对收入都普遍上涨了,所以中产的门槛也就水涨船高了。即使那些大众富裕阶层达到了私人银行的最低门槛,也不是都把钱放到银行,总要富余出一些流动性做其他的资产配置。
实际上,不同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认为理想和恰当的中产标准。但是,将标准定得很低、很宽泛,就会失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我看到过2011年《福布斯》定义过中国中产,“生活在城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位”、“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入1万—6万美元”。无论彼时还是此时,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已经很容易达到中产的最低标准,很多普通工薪阶层就会“被中产”。
显然,这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社会中坚不等于中产,哪一天成了私人银行的客户才是真正的中产阶层一员。
如今,一些西方国家面临中产社会崩溃的问题,中国则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对于个人财务自由而言,“中国梦”就是中产梦,中产梦也就是中高净值富裕梦。由于国内制度、资源、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国人通往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遥远且艰难,甚至为了头顶拥有一片自己的瓦当就要花掉多半生的家当。
有不少朋友更是认为,以后“拼爹”越来越厉害,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中产社会不可能在全中国出现。我倒是想,当下这个时代的确就像狄更斯说过的那样,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那些日渐兴起的大众富裕阶层引领和代表着中国中产的发展方向,个人认清现实才能进一步激发出创新、创富的梦想,正所谓“吾曹之中必自我始”。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巨杉资产,兼任智石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