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股“大变脸”的四大玄机

2014年07月31日 07:29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过去一年香港新股市场乱象不断,新上市的企业超过一半在不到一年内股价暴跌,近20家不到一年就发出盈利预警,还有两家企业高层跑路……是港交所监管过松,还是保荐人刻意“放水”?新浪财经为你解密其中的四大玄机。

  上市刚刚半年的福建企业诺奇董事长“失联”,股价大跌,舆论矛头指向港交所对新股“审批过松”,然而事实却是,香港新股的监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路透社图片)  上市刚刚半年的福建企业诺奇董事长“失联”,股价大跌,舆论矛头指向港交所对新股“审批过松”,然而事实却是,香港新股的监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格。(路透社图片)

  内地新股市场停摆近两年,终于接近启动了,不少股民不禁心旌神摇起来。

  不过在这里要给大家泼个冷水:根据新浪财经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香港新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一半在不到一年内股价暴跌,近20家不到一年就发出盈利预警,还有两家企业高层跑路……未来的新股,到底是遍地黄金,还是遍地地雷呢?

  最近忙于沪港通大业的港交所,这几天颇为头疼。上周上市刚刚半年的福建企业诺奇(01353-HK)传出董事长兼总裁丁辉夫妇“无法联络”,股价连续跌去一大半,舆论质疑对于过去一年中出事的新股为何显著增多,矛头很快指向港交所“审批过松”。

  港交所对这样的指控显然很委屈,港交所发言人回应称,所方一向重视市场素质,但是不能保证全部上市公司都是优秀投资,也不能保证公司上市后的素质和表现,需要对此负责的是公司董事和管理层,投资者则应该仔细阅读招股资料中披露的风险。

  平心而论,批评监管放松了,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近来的监管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是明显收紧了。去年生效的保荐人新规,要求保荐人为不符合事实的招股资料负上刑事责任,最高监禁三年和罚款70万港元;同样去年生效的《上市条例》修订,则要求企业董事、管理层有及时披露信息的义务,必须在可行情况下尽快披露任何内幕消息,否则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为什么近来上市的不少新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突然纷纷走样呢?经多名资深投资银行人士“揭秘”,当中有四大玄机 。

  第一个“玄机”,可以说是监管收紧带来的“反作用”。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微博]对新浪财经表示,由于去年下半年保荐人新规才生效,不少“心怀鬼胎”的企业惧怕新规的严格,纷纷赶在新规生效前递交上市申请,造成了今年不少新股短期内就出事。“保荐人新规,我认为要再行观察效果”,温天纳提醒,上市委员会也应该多加留意,“一些不知名平地一声雷的企业,或是逆趋势表现靓丽的企业,必须加强审查。”

  另有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则向新浪财经透露,港交所要求上市企业过往有三年盈利纪录,但上市后则没有要求,因此总有一些企业赶在运营情况开始走下坡路时才急忙上市筹资,虽然过去均有盈利,但其实已经前景堪舆,新规的实行又将这些企业挤到了一堆上市。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披露信息的新规定,大大增加了企业信息披露的数量,据香港证监会[微博]的文件显示,2013年内幕消息公告的数目比2012年显著增加了52%,其中盈利预告和警告的数目上升了16%。市场频繁针对消息作出反应,也导致一些新股股价波动较大。

  第二个玄机,则是新上市企业大多找朋友“撑场面”认购,但对方其实并非真的有意投资,因此禁售期后会悉数售出股票,这也是香港投行界早已心照不宣的一条“潜规则”。

  投行人士向新浪财经解释道,过去两年港股市场情势反复,新股集资一直比较困难,即便是“门路”比较广的外资大行也往往找不到“大客”来买新股,“不少企业都得自己‘搞定’基石投资者”,凑够资金上市。随着半年锁定期届满,这些“撑场”的投资者纷纷卖出股票,也有些则是企业此前招股时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让部分果断的投资者“一刀切”决定分手。

  主要股东大手笔“套现”,除了会令股价突然暴跌外,更会引发市场质疑上市公司的连锁效应。今年3月底,上市才刚刚两个多月的老恒和运作正常的情况下股价突然跌去1/3,后来的业绩其实也颇理想,但股价的突然暴跌依然引发了各种“造假”和业绩不佳的谣言。后来业界消息称,股价大跌其实是有基金大手抛售,原因或与公司没有兑现给基金的承诺有关。

  第三个“玄机”,则与企业的性质有关,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问题爆发得极快,由于业务单一,也很难在业绩中隐藏。

  瑞银亚洲区投行主管金弘毅认为,内地始终是“新兴市场”,庞大而复杂,即使保荐人做足把关工作,也不能完全防止问题。他坦言在新规定下,保荐人已经个个“战战兢兢”。温天纳则指出,内地经济处于回落的阶段,不少企业内外环境都突然改变,是导致业绩“变脸”的一大原因。

  目前内地国有企业赴港上市已经告一段落,近两年上市的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业务规模较小,也比较单一,受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非常大。不少业内人士向新浪财经坦言,内地某些行业不时受到政策环境变动的打击,而流动性的收紧则对不少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都带来影响,往往变成导火线令各类问题突然集中爆发。

  最后一个“玄机”,可能出乎不少读者意料之外。有投行界人士透露,近年来外地企业在港股市场上购买“壳公司”的需求很旺盛,目前主板“壳”可以叫价3-5亿港元,连创业板的壳也要价1、2亿。因此,有些小企业甚至在筹备上市时已经心怀“卖壳”计划。

  由于内地公司赴港“借壳”需求巨大,有些企业上市时就筹备“造壳”,做差业绩,压低股价。近期上市刚刚半年,股价一路走低的夜店新股MAGNUM就被传有望”卖壳“。(图片来源:MAGNUM)  由于内地公司赴港“借壳”需求巨大,有些企业上市时就筹备“造壳”,做差业绩,压低股价。近期上市刚刚半年,股价一路走低的夜店新股MAGNUM就被传有望”卖壳“。(图片来源:MAGNUM)

  例如曾在上市时一度引发争议的夜店股MAGNUM(02080-HK),曾有以新浪财经专栏作家班妮为代表的投行人士坦言香港夜店Magnum上市不为融资。这不上市刚刚半年,近日就被传在计划“卖壳”,该股上市后就跌破招股价,而且一路走低至市值不足4亿港元,运营一切正常,被公认是一个完美的“壳”。

  “你还能想到什么好投资,好过半年就赚几亿?”一位匿名的业界人士对新浪财经表示,现在内地企业来香港“借壳”的需求很大,不少价格低而运营不错的新股都有大量争夺者,因此很多企业也因此在上市后主动造壳,故意让业绩表现得更差,压低自己的股价,以便一年半载后卖壳大赚一笔。

  两个多月后“沪港通”即将开闸,两地投资者都相信未来投资的范围、金额都会不断扩大。舆论常常讨论香港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内地股市乱象不了解,即使经常关心新浪港股的咨询,也十分容易受到误导;其实港股市场对于新来的内地投资者,同样有不少陷阱。比如新股上市后突然“变脸”背后这四个玄机,就相当有香港特色。想来香港“寻宝”的投资者,千万要小心了!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彭琳沪港通新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