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分析师拉票肉麻如同赈灾捐款

2014年05月16日 09:35  作者:翁晓莹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 翁晓莹

  财经杂志《机构投资者》每年都会评选最佳分析员,获得“最佳”称号能帮助分析师提高知名度,从此踏上事业发展顺利的康庄大道。因此,为了在评选中获胜,各位高大上的分析师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更有人在拉票时撰写肉麻邮件,“希望您伸出同情之手,帮助我们度过寒冬”。

《机构投资者》的评选在行业内颇受重视,如果被评为最佳,在业界便能提升知名度,推荐的股票也会对大市产生更多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的评选在行业内颇受重视,如果被评为最佳,在业界便能提升知名度,推荐的股票也会对大市产生更多的影响。

  国际权威财经杂志《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Investor》)每年都会评选最佳分析员,以分析员所看的行业为组别,从年初开始进行投票,近日刚刚公布了今年最新的评选结果。在16个行业中,美银美林有7组分析员被评为第一,其中包括最多人关注的消费股、豪赌股和热门的互联网行业,成为最大赢家。摩根士丹利则排名第二,在银行业、医药、保险和电讯行业等拨得头筹。

  这样的评选并不少见,除了《机构投资者》之外,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等也都会进行类似的最佳分析员评选。原以为高大上的投行分析师们并不会在乎这些所谓的评选,直到有次朋友聚会,正赶上最佳分析员评选拉票时期,一位美女分析师好几次卖萌拜托另一位美女基金经理帮她投票,千叮咛万嘱咐,临走还不放心地提醒一次,并埋怨老板“老是霸着客户不让她见,导致自己在客户面前曝光率过低”,这才知道大家其实还是挺在乎的。

  被评为行业最佳有何好处?首先当然是可以提高知名度。比如《机构投资者》的评选在行业内颇受重视,如果被评为最佳,在业界便能提升知名度,推荐的股票也会对大市产生更多的影响。知名度提高了,之后的事业发展自然能够更加顺利,加薪和跳槽便都不在话下。

  一名基金经理举了某外资行地产行业分析师为例子,称其就是因为在某年《机构投资者》的评选中被评为最佳,声名大噪,之后便跳槽到现在的某行成为团队领导,年薪几百万美金,并拥有数量豪车。当然,人家从此踏上康庄大道肯定并不只是因为这个“最佳分析员”的称号,但相信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就算不能升职加薪跳槽,如果你是一个业内有名的“最佳分析员”,公司在裁员时可能也会因此对你稍微手下留情。这也难怪有美资投行分析员在拉票时直白表示,“每一票都有助我们在投行裁员风暴中遮风挡雨”。

  既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了获得这个“最佳”称号,各大投行分析师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拉票。最常见的便是正儿八经的拉票邮件和书面信件,但效果显然比较一般。有基金经理直言,“太中规中矩了我都懒得看”。其次便是在研究报告上打小广告,凡是拉票期间发布的研究报告,通通加上“请投XX行一票”。这个方法有时做的太过反而会惹人厌烦,尤其是那些广告字体太大的,基本会被吐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别出心裁的广告自然会更加引人注目。今年正值美银美林成立100周年,美林的分析员在评选期间都以公司的名义进行拉票,在邮件中真挚表示“你们的投票就是我们最佳的100岁生日礼物”。这样的要求自然让人不忍拒绝。

  不过要论别出心裁,便不能不提去年某外资行分析员一封“感人肺腑”的电邮,和此电邮相比,美林的“100岁生日礼物”简直弱爆了。为了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诚意,这里简单摘录一些经典语录。

  邮件开头首先给客户美好的祝福,“首先,祝您有一个健康的、愉快的、充满爱的、赚得盆满钵满的2013年!”。第二段描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打出同情牌,“在社会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我们在投资银行里面正面对严冬,人间有情,请您伸出同情之手帮助我们……我们非常非常需要您的支持!”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有疑问,这真的是拉票而不是赈灾捐款吗?

  之后,这位分析师简单陈述了团队在过去一年主要帮客户干了些什么,“从2012年年初到年底,我们一直维持对XX股的积极看法,特别是当它们都被别人唾弃,价值出现大折让的时候,我们主张强烈买入……我们始终对它们不离不弃,一直看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等到百花齐放的今天!为了您,我做到!”这段那叫一个情真意切,连国歌歌词都用上了。

  最后的结尾,当然是祝福加表忠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多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团队的支持。在2013年我们将会继续做到最好,晴天阴天雨天都守候在您旁边!”

  拉票电邮写的如此肉麻,自然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有分析师直言“拉票拉过头了,觉得恶心”,并爆出这位需要大家“伸出同情之手度过寒冬”的分析师“有6辆车,包括3辆法拉利[微博],年薪两百万美金”,如此求人同情“也太侮辱人类智慧了”。不过去年最终的评选结果,这位拉票大王名列三甲,这是不是说明“文笔好”确实有用呢?

  问买方的朋友会因为什么给分析师投票,大家的标准似乎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好的分析师要了解行业情况,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关系好,可以帮他约到管理层见面或召开投资者会议,方便沟通交流。有人看中分析师平时的服务,“想要找公司资料时可以马上帮忙找到”,这点很重要。也有人非常直白,“最重要是推荐的股票准,能赚到钱,其他的都是屁!”。

  如此可见,分析师除了会卖萌打广告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真功夫。不过,如果你认为这样就能做一名优秀的投行分析师的话,那就错了。曾经的华尔街分析员MikeMayo出版了一本书,名为《Exile on WallStreet》(华尔街的放逐者),以自己的经历指责金融业的败坏和不公。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如何在没有背景、没有名校毕业证书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成为投行的分析员。之后又从良心和数据出发,客观公正地如实撰写分析报告,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建议,并被评为最佳分析员。可是正是因为这位“最佳”分析员分析太真实,建议客户减持某银行的股票,在这个充斥着“买入”和“增持”报告的市场中,成为为数不多的不识时务者,最终面临“建议离职”。

  Mayo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投行分析员,如何关注和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是一件微妙却又无比重要的事情。或许,这才是分析员的“真功夫”?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机构投资者分析师新财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