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部分香港本地人近年来对游客的抵抗情绪愈演愈烈,逐渐滑向一种少见的“种族内歧视”,不但遭到主流舆论的严厉谴责,也引发政府的关注,计划展开咨询,立法反对歧视内地游客。事实上,香港对于语言暴力、粗言秽语滋扰他人并不容忍,甚至可以是触犯法律的罪行。
近日内地游客幼童在香港街头便溺被路过港人拍摄引发的一场小纠纷,再一次演变成内地网上一场大型骂战。虽然许多内地网民本也不赞同幼童在公众场合脱裤便溺(哪怕并未污染地面),但却无不被香港青年在事件中表现出的冷酷、不近情理和对游客强烈的敌意,深深刺伤了心。
种族内歧视现象受关注
在游客与香港本地人的摩擦背后,生活习惯、公共秩序认知差异等等问题,早已是两地人们共知的原因。然而,少数香港本地人近年来抵抗情绪愈演愈烈,逐渐滑向一种少见的所谓“种族内歧视”,例如“驱蝗”、“扫蝗”这样的口号,以及在网上号召本地人走上街头驱赶游客等行为,虽然每次都遭到香港本地主流舆论严厉谴责,更被批评严重影响香港形象,却并未停歇,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香港特区政府所设的平等机会委员会,也已经关注到这一情况,主席周一岳曾透露,可能就歧视内地人修改法律,今年下半年会展开咨询。咨询文件将针对社会上多种严重以及正在恶化的歧视问题,如果咨询后最终完成立法,内地游客及新移民遭本地人歧视都将受到法律保障。
煽动群体之间的仇恨、歧视,香港目前也并非无法可依。法律界人士、香港大学讲师杨社祥指出,根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而订立的《香港人权法案条例和种族歧视条例(CAP602)》,其中把族群之间诽谤定义为“在公共场所,一个人或一类人煽动仇恨、严重鄙视、或严重嘲笑另一个人或一类人。”他认为,街头示威者诋毁游客,完全基于他们是内地人,因此适用该条例。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则考虑修改有关条例,明确用以应对同一民族成员之间的仇恨甚至犯罪。
不少内地网友屡屡看到激进港人发广告、贴条幅、喊口号抵制内地游客,或许无意识地将其与香港言论自由相联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香港对于语言暴力、粗言秽语滋扰他人并不容忍,甚至可以是触犯法律的罪行。例如如果在医院因纠纷而辱骂他人,就将会触犯《医院管理局附例》中“在医院内使用可能令他人厌恶或烦扰的言语”条款;根据《公安条例》,在地铁、轻轨、机场等范围粗言秽语滋扰他人,可被处以罚款。
在其他国家,针对不同人群之间的仇恨和歧视法律也很常见。例如美国加州刑事法中,就有因种族背景而故意恐吓 、干扰他人公民权利的条例;而旅行、街头购物等,都属于普通的公民权利。触犯这一条例者,最多可判一年的监禁及罚款5000美元。其他的抢劫、袭击等普通罪行,如果涉及歧视、仇恨,处罚则都会加重。
香港本地激进分子在尖沙咀、九龙塘等购物区的数度“驱蝗”行动,不但惊扰了许多内地游客,甚至由于秩序混乱,附近的商铺不得不暂时停业。将其纳入法例监管,对骚扰他人的行为予以惩罚,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以至内地游客与港人产生的纠纷中,也应当考虑涉及歧视的行为或动机。
立法反歧视能禁绝歧视吗?
港人与内地游客的冲突,因自由行人流的上升而不断加剧,自2010年的“抢奶粉”爆发,港人突然意识到进入了一个事事要与内地人“抢”的尴尬局面,从抢奶粉,到抢医院床位,到抢大小学位,甚至于要在极其狭窄的街道上与拖着旅行箱的游客“抢路面”。
随着内地人越来越“豪”,在港从单纯旅游和简单消费,到大笔投资房地产,狂扫奢侈品,水货客“集团军”,连社区的生态、商铺的类型、甚至本地住宅价格都深受影响。除了少数从事零售、旅游业的港人以外,大多数人对于“自由行”的负面印象不断深化,却难以感受到自由行带来的经济成果和正面效应,是仇视游客情绪的起因。
在此基础上,两地生活习惯、文化的冲突被无限放大。过去内地人轻视公共秩序的一些小毛病诸如不愿排队、随地吐痰、扔垃圾,小童便溺等,许多港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再给予容忍,更恐惧这些习惯将像“自由行”经济横扫香港一样,令本地人的行为也随之同化。部分激进分子甚至将此作为他们将仇恨和歧视合理化的依据。
因此,“自由行”游客的分流一日不能做到,其影响港人日常生活和商业生态的情况一日未能改变,歧视的根源依然难以断除,两地人之间的细微摩擦,更将火上加油,为歧视情绪提供源源不绝的理由。
另一方面,本次小童便溺事件也引发舆论对于香港公共设施对游客不够友善的批评。与内地不同,香港由于地租昂贵,多数地铁站、商铺、餐厅都没有厕所,厕所往往设在商场内部以及街道偏僻角落处,情急时并不容易很快找到。
另一个广为诟病的是香港的公交车体系,指示简陋、服务不足,让游客往往敬而远之,加剧了地铁和交通枢纽地区人流的集中。增设卫生设施,改善交通服务,加强对游客的指示,在解决本地人与游客间矛盾同样至为重要。
对于涉及港人歧视内地游客的过激言论和行为,的确有必要立法予以限制、处罚。然而,法律毕竟只是行为的底线,难以囊括所有仇视性行为,更无法约束歧视与仇恨本身。两地矛盾不断擦枪走火,显示对旅游业重新规划,分流外来游客,维护社区生态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如果港府在这一层面的行动仍不加快,“反歧视”不但将成为无源之水,而且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对立心态,以及带来更多法律纠纷。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