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是中国的“松下幸之助”吗?

2014年04月06日 11:20  作者:日经BP  (0)+1

  文/新浪财经合作机构日经BP社 (作者中川雅之,原文刊载于《日经商务周刊》)

  张瑞敏在采访中说,“海尔是一家不断学习的企业”。笔者觉得此言不假。至少可以说,只要张瑞敏还是一把手,海尔会如此。张瑞敏今年65岁,不仅在公司里身居要职,还是中央候补委员。虽然身居高位,但对于我们的提问却是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

海尔集团张瑞敏海尔集团张瑞敏

  中国有一家电器厂商,从松下手中收购了三洋电机白色家电业务的厂商,在洗衣机和电冰箱领域连续五年保持世界份额第一的厂商。

  提到海尔,笔者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些内容。笔者在《日经商务周刊》3月17日刊封面专题《海尔》中,也是这样介绍该公司的。当然,对海尔的这些介绍一点没错。在为经济杂志撰写日常报道时,这应该也是极其常规的说法。然而,即便《海尔》封面专题已经定稿,笔者依然觉得,对于“海尔是一家怎样的企业”这个问题,应该给出的答案或许还有许多。海尔这家企业的本质特征其实并不在于其业绩和企业本身。

  那么,海尔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笔者觉得,海尔集团的统帅——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这个人,才是这家企业的本质与特征。

  向松下学习经营方法

  海尔其实是张瑞敏一手打造起来的企业。海尔的前身是一家冰箱厂,1984年,张瑞敏被派到这里担任厂长。当时,工厂亏损严重,工人偷盗工厂物资成风,冬天甚至会烧材料取暖,在车间里大小便也是常有的事。面对这样的状况,张瑞敏彻底整顿纪律,构筑注重品质与服务的业务模式,没用多久,就把这家工厂培养成了中国的代表性企业。

  单是这种经营的手腕,就十分令人敬佩。听说在创业之初,张瑞敏曾经彻底学习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关于松下幸之助的著作几乎读了个遍。在日本,松下有着“经营之神”的美誉,但作为电器企业的创始人,张瑞敏的成就也毫不逊色。海尔采取的从开发制造产品的“上游”到以地区专卖店为代表的“下游”兼容并包的商务模式,也与过去的松下电器产业如出一辙。

  笔者与松下并不相识。松下与张瑞敏活跃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而且一个已经仙去,或许不适合拿来比较。但在结束采访后,直到现在,笔者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如果张瑞敏是和松下同等或者更优秀的经营家,那么无论如何都想见一面。”

  在这次采访中,笔者只见了张瑞敏一次,而且只交流了短短两个小时。估计不少读者会觉得,对于张瑞敏这种大人物,能够采访这么长的时间已经不容易了。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张瑞敏在这两个小时中,给笔者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印象。

  笔者做了8年的经济记者。仰仗《日经》的品牌,经常有机会与许多一流企业的经营高层亲自接触。其中不仅有企业的创业者,也有比海尔销售规模更大的企业高层,有的人甚至还与笔者把酒言欢,邀请笔者到家中做客。当然也碰到过被骂、被戏弄的窘况。

  但是,无论与谁相比,张瑞敏给人的印象都要鲜明得多。对于笔者来说,采访的这两个小时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印象,是因为面对我们(采访者为两人)的提问,张瑞敏都给出了明确而且超乎预料的答案。就连如何冷静判断世界的潮流和自身的位置,应当采取怎样的方针,他都坦诚、认真地做出解答。

  装在胸袋里的便笺

  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张瑞敏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的一些小细节。在采访过程中,张瑞敏的右手一直拿着铅笔。笔者恐怕永远不会忘记。每当我们提出问题,翻译进行翻译的时候,他的目光总是投向手中活页夹里的纸张上,在上面运笔如飞。这似乎并不是单纯地记录问题。在翻译说完问题后,他并不立即回答,而是略微思考,整理好思路后再娓娓道来。这就是张瑞敏对话的模式。

  采访经营者的时候,笔者总是会带上平时惯用的笔记本和圆珠笔。在与对方交谈的过程中,既要尽可能抬头聆听以示尊敬,手上还要忙着做笔记。但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采访者会对笔者的提问做笔记。

  虽说在涌入大批记者的发布会上也碰到过做笔记的情况。但这是因为发布会讲求效率,记者会同时抛出两三个问题,所以要先把问题都记下来防止遗忘。在笔者的记忆里,面对面的单独采访中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方记录问题的先例。

  不仅如此。在结束采访后,张瑞敏把写满字的那张便笺折好,放进了西服的内袋。笔者不知道上面写了些什么,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在交流中浮现的创意?不管怎样,张瑞敏是在仔细收好便笺后,才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的。

  张瑞敏在采访中说,“海尔是一家不断学习的企业”。笔者觉得此言不假。至少可以说,只要张瑞敏还是一把手,海尔会如此。张瑞敏今年65岁,不仅在公司里身居要职,还是中央候补委员。虽然身居高位,但对于我们的提问却是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

  自己去拿领带

  结束采访之后的拍摄也出现了令人吃惊的插曲。当同行的摄影师小心翼翼地请张瑞敏摆姿势的时候,他一边笑着说:“我就是你的玩具,你随便提要求。这个姿势是不是好点儿”,一边把手托在了脸颊上。

  如果只是如此,我们或许会觉得这只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经营者。但是,当我们向没有打领带的张瑞敏提出“能不能打上领带拍一张”的时候,他不仅欣然应允,还亲自去办公室取来了领带。

  一打听才知道,从接受采访的接待室到办公室大约要走五分钟。而包括公关、翻译在内,现场共有10多名海尔的员工。张瑞敏并没有向员工使眼色,而是毫不犹豫地走出了房间,员工们随后才急忙追出去。听不懂中文的笔者差点以为张瑞敏是愤然离场。过了10来分钟,张瑞敏打着一条蓝色的领带,若无其事地回到了接待室。

  现场的气氛很难用文字表达,但通过对海尔的采访,张瑞敏在公司里强大的气场令我们十分震撼。总部的大厅里,悬挂着许多写有张瑞敏“语录”的红色条幅,非常抢眼。在围绕个别业务采访员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提到“人单合一”、“平台”等张瑞敏看重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在与平常没机会见到的公司一把手会面之前,海尔员工紧张的神情和态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一手打造出世界第一大白色家电企业的创业者在公司里无疑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帝王”。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张瑞敏亲自去拿领带才令人感到吃惊。在这背后,笔者似乎看到了张瑞敏的本色。

  最大的风险在于继承人

  毫不避讳公司的缺点,谦虚地向全世界的优秀企业求教。而且,碰到问题绝不妥协,深刻开展自我检讨。对于这样的态度,笔者在采访中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似乎觉得,海尔的竞争力就在于您这位创始人本身。”同时指出公司的继承人问题,将是最大的风险。

  对于庞大的公司和影响力极大的自己,张瑞敏恐怕也感觉到了异样。“事业继承的本质是创造一种机制,即使我将来永远呆在海尔,也不一定要一直担任一把手”。像对待其他问题一样,张瑞敏淡然地给出了回答。但在回答的背后,笔者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就像特辑《海尔,挑战世界的红色旋风》中将要介绍的那样,海尔的种种前卫措施无疑都是遵循着张瑞敏的思路。张瑞敏所说的“每个员工都是CEO”的确不只是一句口号。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多次目睹了海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越是看到如此彻底的措施,一种感觉也愈发强烈:如果没有张瑞敏,海尔将失去革新能力。如何从伟大的经营者手中继承事业——面对这个最大的难题,张瑞敏将会给出怎样的解答?等到水落石出之时,再来比较松下幸之助与张瑞敏也许时机正好。

  (本文由日经技术在线编译)

  (本文作者介绍:日本最大的跨媒体专业出版集团,旗下运营商业类杂志8本、技术类杂志19本、生活类杂志11本,并拥有10多家专业网站。)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张瑞敏海尔松下幸之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