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赴港,央企为什么“抛弃”A股?

2014年04月01日 16:10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港股中信泰富寥寥数语公告,就宣布吞并母公司——富可敌国的庞大央企中信集团。市值数千亿的中信决然赴港整体上市,甚至可能考虑把总部迁到香港,并非个例,而是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下的新潮流,中信证券高层透露“所有央企都已经在行动”。央企国企,为何抛弃A股投入香港怀抱?

2009年,中信泰富遭到澳元外汇巨亏危机,原本股份占比不到30%的中信集团大手笔入股,承担下2/3的期货亏损,持股比例增至57%成为控股股东,后来的中信董事长常振明亲自上阵担任中信泰富主席,当时基本已经确定了中信未来借“壳”在港上市的计划。(路透社图片)  2009年,中信泰富遭到澳元外汇巨亏危机,原本股份占比不到30%的中信集团大手笔入股,承担下2/3的期货亏损,持股比例增至57%成为控股股东,后来的中信董事长常振明亲自上阵担任中信泰富主席,当时基本已经确定了中信未来借“壳”在港上市的计划。(路透社图片)

  上周三,港股中信泰富(00267-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吞并”母公司——由中信集团股份制改造而来的中信股份,令后者“借壳”实现在香港整体上市,甚至有消息指中信考虑设香港为总部。富可敌国的庞大央企,就在一纸公告的寥寥数语之间“飞”入香港怀抱,更多分析还指出,香港市场将成为国企改制的试验场,越来越多的央企、国企将走上同一条路。

  另一边,在IPO迟迟无法开启的内地,国企重组同样一直是许多人最期待的股市概念,中信的选择留下了一大堆疑团,为什么大型央企“抛弃”A股,取道香港呢?

  A股疲弱,容不下中信吗?

  身为央企“巨鳄”,即将赴港上市的中信股份总资产超过3万亿人民币,净资产达2335亿人民币,中信泰富这次“蛇吞象”,或将创下香港市场历来最大一单注资,市场估算仅此一项,就能令香港股市市值增加1-2个百分点。许多人由此怀疑,中信没有在A股整体上市,是因为疲弱的A股容不下这样的巨型股吗?

  诚然,弱不禁风的A股市场,近两年都无法重启新股上市,如果中信这样的“巨无霸”真的在A股排队上市,大概要排到海枯石烂了。但另一方面,中信事实上也从未考虑过在A股整体上市,把A股跟中信扯上关系的可以说完全是想多了。

  早在2008年,中央大力推动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信集团的整体上市蓝图便已经开始筹划,由于中信旗下企业体系庞大复杂,不少资产都已经在A股上市,而同一块资产按规定不能两次上市,香港已经成为整体上市的不二选择。集团前任董事长孔丹就曾公开坦言,自己对中央领导表示“放我出海,中信可以到境外再拿100亿美元回来”。

  2009年,中信泰富遭到澳元外汇巨亏危机,背负逾150亿港元亏损,原本股份占比不到30%的中信集团大手笔入股,承担下2/3的期货亏损,持股比例增至57%成为控股股东。董事长孔丹当时再度表示,中信泰富未来是“重要平台”,将中信集团的资产“整合上市来加强盈利能力”。当时,中信集团未来将借中信泰富的“壳”在港上市的计划已基本确立。

  中信筹备了5年多的整体上市,到今年才实现,原因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特别提出“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及为国企引入外部投资者,提升管治水平与效益,中信由此在赴港上市,迎接国际投资者的通道上终于一路“绿灯”。

  中信赴港,为了支持香港吗?

  中信集团宣布赴港上市,当天就立刻有港媒用“送大礼”来形容这一事件。许多人认为,香港随着经济增长原地踏步,在内地的高速发展中缺乏定位,尤其在与上海的竞争中渐渐失色,中央因此推动大型央企赴港整体上市,是为了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

  中信来港,显然对香港是个好消息,本地财金官员也指这反映中央肯定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对香港金融业也是新的机遇。不少分析更把中信来港比喻成“定海神针”,一方面指的是在近年来两地矛盾频生的情形下,中央藉此表示对香港依然充满信心,也并没有改变惠港的方针;另一方面则是体量庞大的金融巨鳄中信来到香港,将成为稳定本地金融市场的力量,例如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背景下,一旦出现资金加速撤离,中信可以提供资金以稳定市场。

  然而在此之外,这次上市的选择也同样再度证明了香港的独特地位,预示着继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场之后,香港还即将成为国企改革的试验场。

  无可否认,香港资本市场是国企重组的最佳工具,过去几年包括工商银行私有化工银亚洲建设银行整合旗下不同部门等,不少内地机构在港重组、整合旗下资产,既能减少成本,更能打造出对海外收购、投资更为便利的平台。中信集团高层多次表示,集团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公司“山头林立”,加大了集团的整体风险,前任董事长孔丹在谈及整体上市时就强调“战舰必须要打造成舰队”。在香港市场上展开整合、重组、拆分,显然远比在内地更为有效率,受到的干预更少。

  同时,对于到香港上市,中信集团董事长、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也表示,这可以增加公司业务多元性及规模,扩大资产和资本,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并可促使公司发挥综合优势和整体协同效应,提升经营效率。他指出,香港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集团继续发展的“理想基地”。

  多数人相信,在香港整体上市将令中信集团整体“接轨”香港在经营环境、信息披露、法律等方面的国际模式,如果未来真的将总部也移到香港,则更将加速集团从企业管治到管理层自身,都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国企深化改革。

  央企国企,再掀赴港上市潮?

  中信借壳赴港上市的消息一披露,香港市场上的不少国企上市公司立刻遭到资金炒作。华润创业(00291-HK)、招商局(00144-HK)分别大升7.4%及4.3%。中信证券(06030-HK)的董事长王东明在第二天的业绩会上也指出,扥到政策明朗化及中信的“试验”成功后,其他央企及地方的国企会陆续跟随,“所有央企都已经在行动。”

中信集团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公司“山头林立”,加大了集团的整体风险,前任董事长孔丹在谈及整体上市时就强调“战舰必须要打造成舰队”。香港资本市场是央企、国企展开整合、重组、拆分的最佳工具,远比在内地更为有效率,受到的干预更少。(路透社图片)  中信集团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公司“山头林立”,加大了集团的整体风险,前任董事长孔丹在谈及整体上市时就强调“战舰必须要打造成舰队”。香港资本市场是央企、国企展开整合、重组、拆分的最佳工具,远比在内地更为有效率,受到的干预更少。(路透社图片)

  尽管如此,相信大批央企、国企很快赴港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非综合性大集团的央企和国企,国际竞争力不足,或受到某一产业的景气程度影响太大,赴港整体上市显然容易遭到外资狙击,对国有资产造成损伤。像中信这样早已多元化经营,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当实力的集团,在市值、竞争实力上可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相比,此类企业在内地实在寥寥可数。

  另一个条件则更为苛刻,这次被中信集团作为“壳”的中信泰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壳公司”,可以说是个超级豪华的钻石壳。中信泰富是香港红筹股的创始者之一,在港已逾三十年,参与国际竞争、投资与收购等经验都非常丰富。其他央企、国企要来港发展,要找到一个如此理想的基地几乎再无可能。

  投行及市场人士预测,有可能跟随中信脚印的,包括比中信更早进入香港的华润集团。华润是外贸部的对外贸易窗口公司,集团业务同样多元化,在港同样有很多上市公司,其中华润置地(1109)等公司业绩相当可观。其他也有较大可能性的则是与中信背景相近的光大集团,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控股,市场消息也早有对光大集团意图重组及拆分业务的传闻,此外涵盖多个产业的招商局(00144-HK)也成为关注焦点。不过光大、招商局管理层近日也都表示,短期内没有类似的计划。

  因此,相信绝大多数的国企,主要还是会利用A股的平台展开改革,仅有少数的精英“不是猛龙不过江”来到香港。中信的行动并不见得是新一波“赴港上市潮”的先声,但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表明过去国企引入几个外商投资者来“国际化”的观念已经过时,越来越多企业已经渐渐发展成熟,足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中“进修深造”,独立面对风浪。

  同时,这一进程也凸显出香港的角色并没有“迷失”,她不仅仅是内地重要的国际窗口和企业融资“提款机”,更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工具,与上海承担着截然不同,而又一样关键的角色。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整体上市中信泰富中信集团混合所有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