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无法继续支撑香港经济

2014年02月11日 15:55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曾经从SARS的绝望中拯救香港的“自由行”消费,动力自2012年起减弱。两年来对零售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负面影响则越来越大,让更多人意识到“自由行”未来将不再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撑。为什么“自由行”效应无法继续扩大?为什么香港人并不感激“自由行”?为什么“自由行”不再对香港经济“输血”,对香港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

内地游客越来越“旺丁不旺财”,高端游客已经转移方向,更愿意前往欧美等地消费,目前多数旅客也更倾向购买中低档商品,人均消费仅2000元港币。“一签多行”等扩大自由行的政策,反而带来水货客猖獗的问题。(路透社图片)  内地游客越来越“旺丁不旺财”,高端游客已经转移方向,更愿意前往欧美等地消费,目前多数旅客也更倾向购买中低档商品,人均消费仅2000元港币。“一签多行”等扩大自由行的政策,反而带来水货客猖獗的问题。(路透社图片)

  农历新年长假,香港商业区街头内地游客再度熙熙攘攘,但政府最新披露的数据却显示,“自由行”对香港零售业的动力正在消失。

  在2003年敲定的“自由行”,一直被视作将香港从SARS梦魇中挽救出来一大绝招。在过去十年中香港零售业受到内地旅客强大的购买欲推动高速增长,在2011年销售额同比增幅高达25%,直接提供着逾10万个工作职位。然而自2012年起,零售业的增幅突然转头下跌。在刚刚过去的圣诞销售旺季12月,香港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幅仅5.7%,综合全年增长也仅有11%。

  自由行还“输血”吗?

  “自由行”动力的减弱,从2012年起已见端倪(详见笔者2012年文章《失落的“自由行”神话》),当年的总销售额增长仅有9.8%,当然这与概念经济疲弱有较大关系。2013年香港经济增长超过3%,不过零售业增长放缓的势头却并未改变。

  “自由行”去年满十周岁,内地不少人以为自由行推动的零售业,依然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但其实并非如此。港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自由行”的消费为香港带来261亿港元的增值,占本地GDP的比例仅有1.3%,大约跟单一医疗业的比例差不多。随着2013年经济增长向好,这一比例将继续下跌。

  与此相比,贸易及物流业对GDP贡献超过1/4,金融业贡献超过15%,专业服务及各种生产性服务接近15%。旅游业整体贡献则约4.5%。

  “内地客人带来的收入,大概过去是一半,去年来只有1/4”,一位在九龙尖沙咀商场中卖饰品的店主透露,目前的营销策略是要主力吸引社区和经常来逛街的本地客人,例如最好能取得一些商品的独家销售权,拥有个性特色。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麦瑞琼指出,香港零售业增长高峰已经过去,销售的放缓主要受内地旅客消费放缓影响,她相信,未来零售店铺业务如果是以依赖旅客为主的,将面临较大挑战。

  要继续扩大自由行吗?

  当然,想要加大“自由行”的贡献,其实一点也不困难。

  在内地的600个城市中,仅有49个进入自由行计划。考虑到经济发展不稳,香港政府去年9月曾建议要扩大自由行,将青岛、太原和西安三个城市纳入计划,约增加近两千万可来港“自由行”游客。然而建议遭到舆论猛批,指政府罔顾接待能力不足的现实,甚至引发议员提议连对深圳实施多年的“一签多行”也要取消。最终特首梁振英不得不表示,一定会考虑香港的旅客承载力。

  越来越多港人已经意识到,继续扩大“自由行”,很可能对香港的零售业乃至整体经济都弊大于利。

  一方面,内地游客越来越“旺丁不旺财”。来自香港零售管理协会的数据显示,内地高端游客已经转移方向,更愿意前往欧美等地消费,主席麦瑞琼指出,香港的物价并不比欧美便宜,而且这些高端客大多以前已经来了香港许多次,不再有新鲜感。同时,从去年开始,奢侈的公款旅游、招商等消费大受压制,而从中央的政策来看,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改变。

  “自由行”在香港的消费模式已经大大改变,当日来回的旅客大幅上升,旅客也更倾向购买中低档商品,人均消费仅2000元港币,许多都集中在上水、元朗等接近关口地方消费,以化妆品和药物等日用品为主。

  另一方面,香港对自由行旅客的承载力早已不堪重负。自由行实施10年游客增长达4,4倍,零售额增长超过一倍,但零售店铺的数目只增加了约10%,就这样也已经拥挤不堪。酒店床位的供应也严重不足,在今年春节假期中,由于游客“挤爆”酒店,有位于商业区的小型酒店将房价价格叫高4倍到1.6万港元的天价,遭到市民和业界组织的猛烈批评。

  自由行压制本地消费力

  在香港本地人来看,“自由行”带来的问题更是多如牛毛。

  自由行十年人数增长4倍,商业区如中环及铜锣湾的铺租也随之暴涨了4倍,贵居全球第一,月租可高达每平方米3万港元。原本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商铺、小餐厅在昂贵租金的压力下不断撤退,千篇一律的奢侈品商铺,和提供日用品的药房霸占了各个商业区,本地消费在物价飙升下受到严重压抑。

  2009年,香港开放深圳户籍居民“一签多行”,大量购买香港奶粉、尿片、零食、药品的“水货客”应运而生,“双非”孕妇蜂拥来港产子,导致香港频繁闹起“奶粉尿片荒”、“产妇床位荒”、“幼稚园学位荒”等等恐慌,普罗市民强烈感受到资源被占用,生活受到困扰,激起了尖锐的两地矛盾。

  而随着近两年“自由行”降温,部分零售企业也在重寻“本地化”之路,其中有些更取得令人意外的成绩。

  这两年香港零售业出现了一个神话。原本只是街头小零食铺的“759阿信屋”,短短两年迅速扩张成为拥有逾180家分店的售卖零食、速食、冷冻海产等的连锁店,出售多种日式食品,甚至开始进军化妆品零售。阿信屋的策略是将分店开设在租金较低的住宅小区商场,采用大幅度优惠、薄利多销的会员制吸纳顾客,践行彻头彻尾的本地人路线,在渐现颓势的零售界一枝独秀,过去三个月来母公司股价飙升逾200%,对应市盈率超过100倍。

原本只是街头小零食铺的“759阿信屋”,短短两年迅速扩张成为拥有逾180家分店的售卖零食、速食、冷冻海产等的连锁店,策略是将分店开设在租金较低的住宅小区商场,采用大幅度优惠、薄利多销的会员制吸纳顾客,践行彻头彻尾的本地人路线。(图片来源:阿信屋官方网站)  原本只是街头小零食铺的“759阿信屋”,短短两年迅速扩张成为拥有逾180家分店的售卖零食、速食、冷冻海产等的连锁店,策略是将分店开设在租金较低的住宅小区商场,采用大幅度优惠、薄利多销的会员制吸纳顾客,践行彻头彻尾的本地人路线。(图片来源:阿信屋官方网站)

  甚至一些原本主要走“自由行”路线的中小型珠宝金铺,去年也将更多分店从热闹的商业区搬到各区的“公屋”(相当于廉租房)商场,一些金铺也推出会员制、各种分期付款计划等,致力于吸引精明消费的本地“回头客”。

  自由行未来渐渐停止“输血”,尽管必然对香港经济带来冲击,但另一面也很可能是件好事。随着单纯迎合自由行的奢侈品、日用品药房数量下滑,水货客的减少,香港的社区将迎来更为清净的环境,有利于缓和目前内地与香港民众之间激化的矛盾。

  过去一年中,香港的经济恢复增长,增幅同比将超过3%,大多数人相信香港愈趋强健的身躯,应当可以抵挡自由行贡献下滑的挑战。与此同时,这一挑战也将逼迫香港业界拿出更大的勇气,再度重视本地的消费市场,寻找内生的经济增长新契机。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彭琳自由行香港阿信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