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到底怎么管高现价?

2016年01月25日14:16    作者:燕梳新青年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对保险公司而言,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非标资产风险增加,倾注大量心血的股市又逐渐走熊,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恐难以为继,调整产品策略或势在必行。

  如题,保监会到底会怎么管高现金价值产品?《燕梳新青年》也没有核心内幕消息,只能分析。分析得有没有道理?你得往下看啊。

  对于媒体报道的“险企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10月1日后不得继续销售此类在售产品、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期以内的产品”,燕小梳真的不太相信!为什么?一是与2015年12月初下发的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出入较大,一个半月时间,监管思路就发生这么大变化了?二是与保监会过去三年的监管思路和领导公开场合的发言精神也不太相符。

  不过一次监管部门召集公司召开的座谈会,竟然上演一出“泄密”事件,也确实令人玩味。

  且在上述报道一天之后,1月21日,两家媒体不约而同写到“会预留充分时间”。《财新》写到:从过往监管路径来看,该意见最终版本可能较征求意见稿有较大改动,监管层也会遵循渐进调整的思路,为保险公司留足充分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导致硬着陆。

  《21世纪经济报道》写到: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监管对高现价产品的规范发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并且将会为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预留出充分时间,不必过于担心。”

  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保监会最终决策或许可以揣测一二。

  1、先来看看高现价产品在2013-2015年间的市场表现,以及相对应的保监会的相关政策及领导公开表态。当然,你要反过来分析也可以。

  想要厘清监管的态度,我们不妨首先来回顾下高现价产品在2013-2015年高速发展期间的一些市场表现,以及在此期间监管部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2013年

  险资运用渠道完全放开,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大幅提升,达到5.04%,依赖于较强投资能力的高现价产品开始起飞,也是在这一年5月份,保监会在披露原保险保费数据的基础上,开始披露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

  按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高林提出的辨别寿险公司是否是“以万能型保险为主力险种的公司”的公式,即“(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2”,来计算,2013年以万能险为主力险种的公司有14家,均为中小型险企,如前十中的生命、华夏、前海、正德,以及未入前十的安邦系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国华人寿、信泰人寿、弘康人寿等。

  7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业深化改革培训班上直接发问:“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并提出了“大保险”的观念,指出要处理好保障与理财的关系,“理财和保障并不是对立的,居民财富持续增加本身就是一种保障。财富管理也是金融业的发展主流,理财型产品的发展,对于保持保险市场的稳定增长,巩固保险在金融业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0月,曾分管寿险、险资的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保险机构投资风险责任人培训会议上表示,“在推进行业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防范资金运用风险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投资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不断增加等方面。”

   2014年

  险资运用开始采用大类资产监管比例,投资收益率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快速增长,同比增加700亿元,达到3917亿元。一些中小型公司表现尤为生猛,如珠江人寿增长136.58倍,正德人寿增长98倍,华夏人寿则以673.52亿元夺得“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第一的宝座,赶超上年冠军生命人寿。

  2月,保监会首度发声高现价产品,出台《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销售高现金价值产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50%,并明确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高现金价值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资本金的2倍以内。

  5月,项俊波点名批评了高现金价值业务的资产错配风险,“一些保险公司利用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快速吸金,聚集大量短期资金,将其配置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信托计划等非短期资产上”,但也做出了“高现金价值业务的风险基本处于可控范围”的定论。

  几乎同期,陈文辉撰文《保险资金要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一文,直指保险资金存在七大潜在风险,并点名高现价产品存在“短钱长配”的情况,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2015年

  中国保险行业迎来史上最好一年,整体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增长接近73%,保险资金居功至伟。前11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暴增至6703亿元,占到国内总保费收入的三成,超过22家寿险公司的该部分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五成以上。

  12月初,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高现金价值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的2倍以内;其中预期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在1年及1年以下的高现金价值产品的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的1倍以内。

  12月17日,王石发声明确表示不欢迎宝能入主万科,点燃“宝万大战”,前海人寿主打产品——高现价的万能险被推上风口浪尖。

  12月29日,保险行业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上,项俊波再度传达了“目前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的结论,并强调了2016年“偿二代”将正式实施。

   2016年

  1月20日,保监会召集7险企召开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定闭门座谈会,随后市场传出消息称,保监会拟全面禁止3年以内高现价产品:“险企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10月1日后不得继续销售此类在售产品、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期以内的产品”。一时之间引发轩然大波。

  梳理完以上资料,燕小梳着实困惑:监管思路缘何在短短时间内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高现价产品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分享了具有投资资源的中小险企抓住的这一波市场化改革红利。

  在监管的密切关照之下,高现价产品在一些人眼里俨然成为了洪水猛兽。然而高现价产品本身其实并没有原罪,相反,其诞生最初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乃至监管的需求。

  高现金价值产品是相对于低现金价值产品而言的。低现金价值产品意味着消费者在投保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保单价值仍低于其实际缴纳的保费,此时,消费者如果选择退保,则会出现一定的损失。保险销售人员为尽快促成销售,往往会刻意隐瞒提前退保有损失的事实,由此造成大量销售误导,消费者在退保时发现有损失,也往往容易与保险公司产生纠纷。

  高现金价值产品可以说是保险公司在消费者与监管双重压力之下的一种尝试:产品利益更为明确,现金价值高,满足一定时间退保就不会有损失,更类似于银行理财产品,既有利于销售,又有利于化解销售误导。

  对于监管而言,忧虑的是高现价产品期限太短,预定利率或结算利率太高,加大了保险公司资产端的压力,提前退保也加剧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

  但其实对于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保险公司而言,销售短期的高现价产品对自身也较为有利。市场利率下行中,保险公司销售长期产品反而会面临更大的利差损风险,而销售短期产品,利差损风险相对更加可控: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收益率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利率下滑的情况,保险公司可以较为灵活地调整产品策略。

  至于现金流风险,保险公司在设计高现价产品的过程中,会通过手续费的收取来调节消费者退保的预期时间,有的甚至还会在销售过程中明确告知消费者在什么时间退保“最合适”,所以高现价产品的退保情况大部分在保险公司设计产品之初就考虑到了,相对也比较容易控制。

  3、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只是大时代下的阶段性产物,高现价产品已是强弩之末,监管就算不腰斩亦难持续。

  如果没有险资运用的市场化改革,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就缺乏赖以生存的土壤,保险公司对于能够快速吸金的高现价产品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渴望。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不过是大时代下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而已。

  2012年后,彼时寿险行业告别持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多家寿险公司出现保费负增长,行业利润微薄难堪,陷入谷底。随后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改革思路正式成型,放开闭塞多年的保险投资渠道,启动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辅之以“大保险”护航转型中国计民生的大视野,中国寿险业一举扭转发展颓势,在2013年保费增速重归两位数:11.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行业的投资收益也开始屡创新高,2013年、2014年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5.04%、6.3%,2015年更是有望突破7%。

  资产端的活跃,助推了保险公司对于现金流的渴望,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成型。收益较高、只要达到一定时间限制而中途退保无损失的高现价产品成为吸金利器。

  借助于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一大批长期亏损的中小型险企终于扭亏为盈,行业盈利水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同时,这些企业的资产规模也迅速的做大,部分还实现了弯道超车。可以说,一批中小型险企抓住了此番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但遗憾的是机会总是有限的,再强悍的企业也抵不过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对保险公司而言,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非标资产风险增加,倾注大量心血的股市又逐渐走熊,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恐难以为继,调整产品策略或势在必行。如果说高现价产品已是强弩之末,保监会还用大费周章地去“急刹车”吗?

  尤其是在“偿二代”这个大杀器下,对于保险资产负债监管将会是真金白银的硬限制,利用监管漏洞和国家信用背书进行投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诚如项俊波在保险行业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上所言:“以加快发展来增强整个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还是不明白,短短一月半时间,何以发生如此翻转剧情。中间发生了什么?

  (本文作者介绍:燕梳新青年,保险锐力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百度市场期望过高 目标价降10%至169美元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熔断那天A股的朋友圈发生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