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逆袭金融业从高价差领域开始

2015年03月03日 14:14  作者:王和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 和

  互联网行业“逆袭”金融业,都是从“高价差领域”开始的,从根本上讲,互联网挑战的是金融业的社会效率。因此,金融保险业需要思考并实践从“差价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型,背后的逻辑是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并彰显行业的社会效率优势。

  下面说说面向未来的四大技术。在谈技术之前,先分享两个观点,这是我近年来一直“推销”的两个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个观点是:未来必然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这里面有三个“新”,一是新技术,二是创新应用,三是模式创新,即新模式。我们不妨看看近年来发生的所有变革,“无外乎”是基于这三点:第一,一定是有个新技术的出现,第二,一定是有个创新的应用,第三,一定是推导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技术是“触发点”和“引爆点”,因此,掌握技术,特别是敏锐地把握前沿技术非常重要,尤其是不要小看那些最前沿的小技术,有的时候,它可能会给我们的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改变。

  面向未来,一定要拥有一个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心态和思维方式。顺着这个观点,我认为未来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三个能力决定的,一个是洞察力,一个是结构力,一个是行动力。也就是从既有的结构中去洞察并发现一些价值洼地,然后,重新结构出一个新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个新结构的模式,付诸行动。

  第二个观点是:把握根本,把握未来。这些年,我们非常熟悉,并坚信不疑的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有位未来学家,就是曾经一直推广“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观点的那个人,后来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全面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期间还来了中国。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更长的人类历史看,这个世界不变的东西比变化的东西要多得多。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句话。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但这个世界更是亘古不变的,变化的是表象,不变的是根本。而世界变化的大趋势,是由根本性因素决定的。所以,要把握根本,只有了把握根本,才能把握未来。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定要避免陷入“变”的误区,变得不知道自己是谁,变得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金刚经》有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西方人讲,因为走得太久,所以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说的都是一个的道理,就是人不要被当下的纷纷扰扰迷惑和困惑,要学会把握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忘“为什么出发”,才能够“得始终”。我们不妨看看过去的30年,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有这些问题?

  发展经济并没有错,但发展经济的“初心”是什么?我们把地下的矿产挖光了,河里的水耗尽了,生存的环境污染成这样了。发展经济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现在的结果则是“事与愿违”。更可怕的是“人心”出现了问题,我们让小小的孩子就学会给老师送礼,让医生开刀救命时谈钱,这还是我们的“初心”吗?我们真的要这样的社会吗?所以,当下我们特别需要回望一下“出发”,问问并把握那些“根本问题”。

  好,回到技术话题。从技术的角度回答“面向未来”的话题,我画了这张结构图。

1

  未来的技术结构的核心,就是我前面谈的第一个观点: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我认为这是技术结构的灵魂。这个核心受到两个“原动力”的驱动,一个是洞察需求、服务社会。另一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是受这两个因素驱动的。在这个核心下,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量子理论和纳米技术,一个是云概念。

  在这两个基础的支撑下,有四个领域,需要特别关注,顶层是平台化,平台化是最需要关注的;底层是平台化后的大数据。“两翼”是认知科学和基因技术。此外,外围还有很多技术,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定位技术、生物识别、遥感技术等等。我认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基本上是围绕这么一个技术框架展开。

  以上四个领域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创新和变革均是由这四个领域展开的,我们略为深入地谈一下。第一个领域是顶层的平台,特别平台化背后的逻辑,因为,平台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是经济的平等,二是信息的民主。

  谁要再想以店大欺客是不可能的,谁要再想以信息不对称来盈利也是不可能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开放、平等、透明、分享、高效是基本特质,平台就是一个交融、交换、交易的透明场所。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所在,这也是传统金融企业需要突破的一个思维定式。如果不能突破,必然会受到挑战,不管你愿不愿意,因为,这是一个时代潮流。

  在社会和经济平台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接受并理解许多新概念,比如网络的社会化、社会的网络化,还有共生理论。共生理论的根本就是相互依存,互为营养。其实,没有真正免费的东西,只是一个共生的概念。我们看到所有的“免费模式”,背后一定有一个共生结构存在,最形象的表述就是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概念。

  平台的本质是市场的具化和扁平化。因此,未来所有的公司(组织)均面临平台化的问题,而这个平台化,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公司内部的平台化,而是将自身融入整个社会的平台。与平台化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是维基经济学,它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和逻辑,即合作、协同与分享,我不展开说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宏观维基经济学》。

  平台化会带来很多的变化,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平台,以及相应的平台组织。就经济而言,这种平台组织就是商业模式。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就保险和金融行业而言,有一个趋势需要特别关注,即保险和金融将从一个更制度的平台,走向一个更技术的平台。传统金融赖以生存的是各种各样的制度。面向未来,这些制度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为,制度是人定出来的,技术是客观存在的。

  制度是相对规定和静态的,效率往往不高,而技术,特别是应用新技术打造的平台,往往能够实现效率的优化和提升。当制度面临技术在效率上挑战的时候,技术终将改写,甚至取代制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更多的是靠技术,靠平台,所以,未来掌握,更敏捷地掌握新技术,就是王者。与此同时,经营的角度看,平台将改写人们对定价认识和实践,从显性到隐性,从比价到竞价,从前定价到后定价,到过程定价和动态定价将成为总体趋势。

  还有一点,对金融保险业而言,也是带有颠覆性的,就是平台化时代意味着传统差价模式的终结,传统金融业主要是靠价差盈利的,银行靠存贷差,寿险靠“三差”,这种商业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互联网行业“逆袭”金融业,都是从“高价差领域”开始的,从根本上讲,互联网挑战的是金融业的社会效率。因此,金融保险业需要思考并实践从“差价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型,背后的逻辑是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并彰显行业的社会效率优势。

  从以往的实践看,互联网“逆袭”传统行业,往往是从逻辑的起点开始,即商业模式,最常见的方式“免费模式”。虽然,现在互联网金融还不是完全的免费,但至少是通过各种方式,挑战金融业的效率。对于互联网的挑战,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为什么我们自己在尽情地享用,而且是免费地享用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带来的便利,如大众点评、航班管家、百度地图等,就不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挑战?

  有人问我,有没有可能出现“免费保险”?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未来,也许是三年,或者五年以后,有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免费保险,不是现在的那些“促销免费”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经营逻辑,本质上就是一种跨界经营的盈利思维,发现并挖掘客户的隐性市场价值,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将其“变现”,在与客户分享的同时实现自身盈利,保险也完全具备这种条件。

  就金融保险业而言,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信用。金融是一个信用高度依赖的行业,特别是保险,作为一种射悻合同,更是如此。互联网对金融保险业的“渗透”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信用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信用问题解决不好,无疑是灭顶之灾,将引发社会问题。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虚”,而信用的建立需要“实”,如何处理好这种虚实关系,需要更多的智慧,可喜的是,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如淘宝的“买家点评制度”就是一个例子,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基于信任的生态圈。关于这个问题,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始于技术,成于信任。即互联网经济因技术而起,但最终要靠信任才能够成事。但更早以前,孔子就说过:民无信不立!

  第二个领域是底层的大数据,这个话题,我谈过很多了,今天再谈四个问题,一是关于“数权”问题,“数权”是指人们基于自身数字和信息的权利。目前,国家对“数权”的保护是不够的,我认为“数权”与财产权和名誉权一样,也应该得到法律保护。但现在“数权”是不受保护的,加上很多人缺乏“数权”意识,如我们在下载各种各样的APP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数据信息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基本上属于“裸奔”,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同时,这些私人信息在不知情和无偿的情况下被利用。

  所以,我一直呼吁国家要重视“数权”保护问题。二是关于“云管理”问题。大家非常熟悉“云计算”的概念,我认为“云”的概念,不仅是在技术层面,更应该体现在管理层面。就“云管理”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好的解读,叫“形散神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希望通过集中来管控风险,但另外一方面又要满足分散的客户和营销的需要,两者是矛盾和冲突的,甚至是存在着悖论,怎么解决?我认为“形散神聚”是一个思路,是统筹这对矛盾的最好解法。

  三是关于“数据拥有”问题,传统的数据管理思维更多的是“拥有”,通过建数据仓库,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数据,把数据放到数据仓库加以利用。但未来社会是海量数据,任何一个企业均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数据,因此,需要引入一个新观念:不求所有,但知所在。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数据都拥有,关键是要知道数据在哪里,怎么获取这些数据。相应的,未来我们还需要引入的一个新观念:“计算跟着数据走”,传统思维是数据追随计算,而未来将是计算追随数据。

  四是关于“标准”问题,就传统思维而言,数据管理,标准非常重要。但进入大数据时代,对“标准”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在海量数据时代,我们不可能希望整个社会所有的数据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你更不知道未来还会出现哪些数据。所以,我们可能要换一个思路,可以利用语义技术,通过“后定义”的方式来解决标准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而最重要的技能是解构和重构数据,这种技能就是前面谈到的洞察力和结构力,洞察力就是发现在原有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结构中的商业机会,通过将既有的数据进行解构,并重新结构成一个数据结构,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啤酒和尿不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的背后就是解构和重构,通过解构发现商机,通过重构实现了商机。所以,解构和重构数据能力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各类高级数据人才。

  下面谈谈“两翼”的话题,话题太大了,不展开说了,简单点一下,第一是认知科学,即“心”的问题。无论是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还是凯文凯利的《失控》均是以认知科学的发展和突破为前提的,他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技术存在将挑战,甚至是超越生物存在,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奇点”,这个“奇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改变人类思维本身。

  “奇点”到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能够解读并复制大脑,核心是认识并解释大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并开发出一个我称之为“类大脑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质的突破。二是计算能力的突破,这一点,以量子理论与纳米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管的出现,无论是在能力,还是效率方面均实现了指数级的飞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未来,还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存在方式问题,是独立存在,平行存在,还是分布式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做IT的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I/O的问题,交互和路由的问题。

  另外,有个相关的领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即“人工智能”(AI)问题。从仿真技术的角度看,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AI领域的初步成果加以利用,因为,一些看似非常初级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带来经营管理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并大幅度提高效率。

  第二是基因技术,即“身”的问题。基因技术的突破,颠覆了生命和健康的传统认识,也包括对“身”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大家知道,著名影星朱莉就是通过基因检测,得知其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超过50%,做了切除手术,改变了其“身”的风险。面向未来,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基因技术将进入“普惠时代”。

  过去做一个基因测序要十几万美元,但近几年来,已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价格降到了几万,甚至是几千元,几百元。最极端的案例是当年参加基因组测序工作的一个女科学家,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基因测序的普惠工作,提出“99美元,加上一口唾沫,就能够知道你的前世今生”的广告词。我国的基因技术应用产业也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一方面是大量的国外人才回国创业,另一方面是国外测序设备的厂家,纷纷把中国作为其重要市场,并进行战略性投入。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测序将成为常规体检的一项内容,并将对健康管理和医疗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前世今生”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了,那么,寿险、健康险怎么办?

  保险的基础是风险,是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是已知的,保险怎么存在?以往的保险公司处于相对信息优势的地位,未来,这种局面将发生逆转,保险行业将面临“逆选择”的新挑战,因为,也许一个前来投保的人,口袋里就有一份刚刚拿到的基因检测报告。针对这种情况,欧洲同行就提出了在承保体检中应包括基因筛查项目,并作为核保和定价的依据。

  这种模式还没有来得及普及,2008年美国就通过了《反基因歧视法》,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出发,明确不得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人进行歧视对待,因此,保险公司也不能利用基因进行“差异化”的核保和定价。相信这会成为全球的趋势,那么,保险行业面临着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普及,以及其对保险经营带来的新挑战。

  好,以上就是关于四个技术领域对保险行业可能产生影响的解读。下面再说说面向未来的话题。面向未来,要关注并解决几个问题:第一要对科技与创新有一个专业、深刻和前瞻性的认识。对于科技的“敏感”已不再是一个“花拳绣腿”的概念,而是“看家本领”的现实!当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针对公司管理层的,但我们从事技术的人员也有责任,有优势去推动这项工作,推动公司的科技创新,特别是营造相应的氛围和文化。

  第二要导入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都是科学技术的“代名词”,准确讲,应当是要导入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代表的“时代思维”,这种思维的特征是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向未来,不画地为牢,勇于突破;不固步自封,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大胆创新。第三要摒弃企业和行业中心论,大多数企业和行业均声称要“以客户为中心”,但当你走近这些行业和企业,不难发现他们仍然是“以我为中心”的。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是传统的盈利模式,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被“逆袭”。互联网的逻辑起点就是客户,客户对他们而言,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客户,一切均无从谈起。另外,现在的创新均是从发生在远离中心的“边缘”,也就是“跨界”的概念。传统企业往往是“中心”太强势了,“中心”意味着权力和资源,“边缘”就不可能受到重视,改善和创新,既没有资源,也没有动力。同时,从边缘到中心,链条太长,效率势必低下。解决之道,固然可以通过管理和制度解决,但根本解是从思想层面真正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客户在“边缘”;从组织层面推动“去中心化”,真正实现扁平、移动、无边界管理。从文化层面推动“去权利化”,为变革和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第四要重视数据能力建设,我一直在讲一个观点:如果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忽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保险业不行。面对大数据时代,保险业固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是相对的,挑战是绝对的!要把握机遇,涅槃重生,数据能力将成为关键,数据能力的核心是解构和重构能力,行业需要重视并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业务和技术背景的两栖人才,这是实现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推荐大家去看看中央电视台前不久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副标题是“已知和未知”。共十集,包括“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和“眺望”,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互联网科普教材,非常专业,也非常深刻,同时,极具前瞻性,建议大家一定找时间认认真真地“通读”一遍,相信会对大家理解我讲的东西有所帮助。

  好,最后,再来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前面我们谈的所有东西,都是关于“术”的思考,但“术”是服务于“道”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更多的是遵循“道”,或者是叫天道,古人说“推天理以明人事”。所以,谁主沉浮?九九归一,还是要回到“道”,回到文化,特别是中国(东方)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儒释道。

  据说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了一个“巴黎峰会”,并形成了《巴黎宣言》,这个宣言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他们认为:人类面临着越来越深重的矛盾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东方文化智慧的光芒,才能够引领人类“走出去”。还有一个形象深刻的说法,叫千年之约,说的是许多科学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登上了顶峰,但到了那里一看,一位老和尚已在那里,等他了千年。

  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的研究成果所揭示出的“科学规律”,其实,在几千年前的《易经》、《道德经》、《金刚经》和《论语》都早已说过了。我的理解仍然是“把握根本,把握未来”,或者是孔子说的“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在万事万物之中,千变万化之中,我们更需要一个亘古不变的天道,这个“道”就是永恒的核心价值。只有把握住这个“道”,我们才有未来。

  关于传统文化的指引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现代保险的佛文化溯源》,其中,我讲了从佛文化看“以客户为中心”问题。我们总是讲业务发展难,增员难,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难,我认为“难”是因为我们只想自己,想自己的业绩。而佛家讲“渡人渡己”,什么意思?就是讲一个人不能总想着成就自己,要从成就他人的初衷出发,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具体讲,你把别人渡到了彼岸,蓦然回首,自己也在彼岸了。

  而我们现在许多人,只想渡自己,拼命划船,即使到了对岸,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因为,没有了客户的彼岸,不是真正的彼岸。所以,今天的保险,非常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面向未来,谁主沉浮?是那颗顶天立地的“初心”,是那个亘古不变的“道”。

  从个体的角度看,我认为“道”是老老实实和踏踏实实的付出,特别是对专业的追求和执着。这些年,所谓的“成功学”告诉我们“关系”很重要,“情商”很重要,但我认为专业和能力更重要,特别是专业执着,独立思考,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这本书。写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看到现在很多人,特别是业外的人,都在谈论保险大数据和互联网保险的话题,谈的是热火朝天,而保险业内却很少有人谈论,就觉得保险业应该有个人出来说说。但就我自己而言,这本书是“十几年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加上一年多的写作”的结果。也有些人说“太技术”了,看不太懂,我说没关系,你只要把“序”看一看就可以。

  “序”写了一万两千字,写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六问,另一部分是关于保险未来的八个话题,希望从基础和宏观的层面回答:未来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并如何发生。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或者说未来科技的大背景;其次,做了一些技术知识的铺垫,这部分原本要写的东西很多,但考虑到太技术了,所以,只能是“点到为止”。第三,重点讨论了相关理论领域及其再思考,包括金融和保险领域的反思问题,谈了包括人文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预测科学、计量经济和保险精算等,试图想回答未来在这些最根本的领域,将会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然后,分三个维度做了观察、思考和建议,第一个维度是流程,从定价、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定价(比价技术)和理赔(反欺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第二个维度是业务,我选择了三个视角,车险、健康险和农险。车险是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比较多的,最典型的是车联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车联网将引发车险革命”。

  健康险方面是思考如何通过物联网来实现健康管理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通过保险打造一个整合和共享的平台。农险方面主要是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实现“按图承保,按图理赔”,彻底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与经营效率的悖论问题。第三个维度是技术,未来可利用的技术非常多,重点通过“行业车险信息平台”这个案例,思考未来行业信息共享的范围、作用、制度和技术解决方案等。

  另外,就“二维码”技术,谈了具体技术应用的方案和路径。最后,就行业和企业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到来,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还是很粗糙,一方面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时间有限,同时,这个话题时效性又比较强,所以,只好匆匆出书了。借此机会,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出“修订版”。

  好,今天跟大家的汇报交流就到这里。就信息技术而言,我属于非专业人士,讲的东西里肯定有许多错误,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另外,非常感谢大家这么认真地听我讲,谢谢!

在第二届保险信息化线下论坛上的发言:保险业站在历史门槛上 未来谁主沉浮(下)

  相关阅读:保险业站在历史门槛上 未来谁主沉浮(上)

  (本文作者介绍:保险学者,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大数据车险保险行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在美国不交房产税后果有多严重? 能源体制改革:柴静未曾细说的悲观部分 老艾侃股:创业板小鲜肉再抢风头 主板怎么办? 低油价为何难以刺激中国经济加速增长 为何水电清洁却遭弃用? 你错过了在股市捡钱的机会吗 小米模式还能走多远?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