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卫江山
对于传统险企来说,互联网到底是销售渠道还是新兴市场,这个问题似乎至今仍争论不清。当互联网颠覆传统银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要规模;当互联网瞄准保险网销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评估哪些才是可保风险;当互联网已经开始对客户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跟竞争对手比拼收益;当互联网着眼于用户基础保障的时候,我们却在围绕着“类赌博型”产品乐此不疲。
众所周知,保险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张领伟先生在出席某媒体活动时指出:目前民众关注度极高的重酬网站事实上也具备一定的保险特征。这使我想起了年初和我的领导探讨的一个问题:假如淘宝决定设立相互保险,那么传统险企将如何应对?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种理论假设或许有了实现的可能性-5月13日,保监会网站发布消息,起草《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这确实让身处保险行业的我顿感寒意来袭..。。
这种担忧从何而来?
首先是我国现有的人身保险结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保险保障观念尚未深入人心,险企死差收益仍未夯实的前提下,由于投资型保险的涌入,使得保险公司大量销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对利率的错误判断,导致保险公司进入了一个严重依赖利差收益和费差收益的经营怪圈。
对于部分公司来说,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的发布新产品来替代亏损的旧产品。也正是因此,如国外险企那种越经营越稳健的情况在国内却极少看到。如果相互保险的政策一旦成型,淘宝想参与这种组织形式是易如反掌的(按《征集意见稿》的标准为不低于1000名发起会员和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的运营资金)。
从产品组织形式来看,相互保险可以参用常规的死亡率只收取风险保费,同时基于淘宝的大数据筛选,可对参与者的诚信记录事先做出考评。在收取极低的管理费用之后,它的产品定价要大大优于市场上现行的保险产品。而对于背着“历史包袱”的常规险企来说,形式恐不容乐观。
另外,对于传统险企来说,互联网到底是销售渠道还是新兴市场,这个问题似乎至今仍争论不清。当互联网颠覆传统银行业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要规模;当互联网瞄准保险网销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评估哪些才是可保风险;当互联网已经开始对客户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在忙着跟竞争对手比拼收益;当互联网着眼于用户基础保障的时候,我们却在围绕着“类赌博型”产品乐此不疲。
更可笑的是,当业内67家公司的从业人员放弃自己蕴蓄的“孩子”,选择某经纪公司生产的寿险产品时候,我们又凭什么觉得我们比互联网公司更了解用户需求?除此之外,从用户使用习惯、品牌忠诚度、市场推广能力、经营成本控制方面,互联网公司似乎都更胜一筹。一旦相互保险制度从“征集意见”变为现实,且“互联网大鳄”们看好这块市场,那么传统险企将如何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3年末,众安保险的启动仪式上,马云[微博]先生指出:“我自己觉得,原则上你们那些传统保险公司可干的活,我们都能干,只是什么时候干好而已。我实在想象不出,今天保险复杂在哪里”。现在想想,不禁明白马云先生的胸有成竹究竟源自何处。
当然,上述猜想仅源自于一种理论假如。不过,作为从业者,我恳请我的同行们同样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切墨守陈规被打破,竞争压力并不来源于行业内而是业外的时候,我们的反击资本是什么?是否我们应该打破某种僵化思维去倾听一下用户的真实感受?或许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本文作者介绍:明亚保险经纪媒体品牌负责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