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世界格局

2014年04月24日 15:17  作者:李鹏云  (0)+1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4月23日抵达日本,展开其亚洲四国之行的首站行程。抵日前,奥巴马接受日本《读卖新闻》书面专访时指,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这也是美国总统首次对此做明确表示。

  奥巴马在专访中表示,美国的政策是明确的——钓鱼岛是由日本管理,因此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范围之内。他还反对任何试图影响日本管理钓鱼岛的单方面行动,还呼吁通过外交对话解决争议。

  为什么奥巴马会在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有这样的言论呢?这要从奥巴马的“内忧外患”谈起。

  从美国国内来看,奥巴马由于在整个经济危机时代尤其是在第一任期内发挥的作用深受选民的认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当中,奥巴马能够及时挽救美国这艘“航母”的覆灭之灾得到了美国各界人士的赞许。也正是因为在第一任期的出色表现,奥巴马没有任何悬念的第二次出任美国总统获得连任,这正是美国各界对奥巴马寄予厚望,希望在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之后奥巴马总统可以带领美国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重回复苏的时代,然而,事与愿违,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表现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而这样的表现显然很难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可,因此奥巴马的支持率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这无疑对于志存高远的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国际上,由于在亚洲事务以及北约东扩的进程当中尤其是近期乌克兰克里米亚事件当中的拙劣表现,让美国的权贵层十分的愤怒,尤其是以军工背景的垄断企业家十分的不满。而克里米亚时间的结果不但让美国颜面扫地,而且激化了美俄之间的矛盾,明显弱化了美国在全球的领导性地位,从而让美国这个“世界警察”的颜面扫地,

  而在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以及多年的“东征西讨”也让美国的财政支出相形见绌,但已经形成的格局是不容改变的,尤其是在克里米亚丢掉的颜面如何找回来都是摆在奥巴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何既能维持形象又能减少支出呢?无疑,一直希望在全球的政治军事上谋求取得一席之地的日本给了奥巴马一剂“救心丸”,因此适时的给日本一些惠而不费的“甜头”从而让美国再出现什么行动的时候可以让日本帮忙“埋单”。另外由于过去美国在实施行动的时候多数都是拉着欧盟的德法和英国,而这几个国家总是心怀鬼胎,尤其是在过去几年当中为了转嫁美国的经济危机,美国用欧盟当了“替死鬼”从而打击了欧盟诸国以及敢于挑战美元国际低位的欧元的过程让美国和其欧盟盟友们出现了“嫌隙”,而对于费力不讨好的一些行动,欧盟已经变得拖拖拉拉不那么积极。一直躲在旁边狂吠表现的日本反而成了更好的选择。

  没有相当的甜头也很难让日本这个滑头真正的和美国站在同一战线上。因此抛出“钓鱼岛属于日美协防范畴”无疑将极大的拉拢日本,但对于美国来讲,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虽然奥巴马希望能够利用日本,但是也知道这必将触及中国相对敏感的神经,如何既能拉拢日本,又不至于把中国逼向俄罗斯的一方将对奥巴马来讲十分的棘手。而这个行为对于奥巴马来讲表面上好像既能拉拢日本又能警告中国,但是无疑也是在“玩火”,因为美国当下只是在考虑利益的平衡,而忽略了正义的问题。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讲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在当下的世界格局下拉拢疯狗日本,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在俄乌关系上,乌克兰认为美国盟友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无私的帮助,因此最近开始对亲俄的反政府武装开始清剿,这必将将反政府的武装逼向俄罗斯,并且不排除在这些亲俄的武装的请求下,俄罗斯军队开进乌克兰的可能,尤其是从第一轮对于俄罗斯不痛不痒的制裁之下,俄罗斯有理由相信北约很难在原油和战争这个如此简单的选择题上选择后者。那么乌克兰的感觉良好也就只能是“感觉”,那么武装入侵乌克兰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对于俄罗斯来讲,入侵乌克兰不仅仅是领土的问题,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北约的东扩如果将乌克兰纳入北约之后,那么俄罗斯将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北约的包围之下,那么美国或者欧盟的导弹和雷达甚至军事基地可以很轻松的布置在俄乌边境从而让自己完全暴露在北约的“1小时打击圈”之内,这就像自己家门口被人家放养了数条“恶犬”一般。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俄罗斯必须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强硬,否则四面楚歌的日子可不好过,因此俄乌必有一战,而这次的结果将直接修改世界当下的“格局”。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大陆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大陆期货首席分析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美国奥巴马日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