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森:中俄油气合作具备高度互补性

2014年09月02日 15:09  作者:石油战略  (0)+1

  文/刘宁洁 董宣  

  目前俄罗斯将视线转移至东部,技术是一个问题,而中国则能够为之提供先进的技术,普京正在推行“东向 ”政策,而中国则是俄罗斯亚太市场的重要组成,中国石油公司的强大实力,这三点是决定中俄油气合作的要点所在。

高端访谈:中俄油气合作具备高度互补性 中俄油气合作具备高度互补性

  地缘危机带给俄石油工业不确定性

  石油观察:当前升级的乌克兰危机,以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将如何影响俄罗斯油气工业发展及投资环境?

  古斯塔夫森:乌克兰危机不是下个月或者明年就能解决的。摆在我们眼前的这场冲突不是为了能源,而是源自一个老问题:乌克兰未来究竟“向东”还是“向西”?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油气行业制裁,主要针对俄油气未来的发展领域,即北极资源开发和致密油。这就说明,目前的制裁对俄罗斯当下石油产量,至少5年内影响不大,因为俄罗斯擅长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开采常规油气,而且业绩不错。如果制裁持续10年以上,将会对俄罗斯公司和合资公司产生影响。但影响到何种程度还要由乌克兰危机的发展程度决定,一切只是假设。

  石油观察:分析普遍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危机从长期来看将利空国际油价。这将对俄罗斯石油工业产生何种影响?

  古斯塔夫森:俄罗斯经济发展非常依赖油气工业,其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来自油气出口,国际油价下跌将对俄罗斯产生严重影响。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预测,国际油价还将下跌,这对于俄罗斯政府和企业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总体来看,油价走低对于所有国际大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都不是好消息。一些石油公司能比较好地应对这些问题,例如沙特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石油,但对于小型石油公司来说是雪上加霜。而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成本较大,油价下跌对美国也是坏事。

  中俄油气合作具备高度互补性

  石油观察:今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签了一份天然气大单。您认为这份大单对亚洲天然气市场会有何影响?

  古斯塔夫森:这份天然气合作协议意义重大。大单的签署意味着两个巨型气田将被开发,新的天然气管网将建设,这是新篇章的开始。俄罗斯对华输送的天然气将与全球天然气市场接轨,能够为全球市场创造价格基准。普京极力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要求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如壳牌积极开展竞争。至于未来俄罗斯LNG行业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

  石油观察:如何评价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油气投资的行为及成果?

  古斯塔夫森:因为俄罗斯目前没有对其他任何国家大幅开放油气行业,所以目前中资企业在俄罗斯的油气投资活动并不十分活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还是依赖欧洲市场,大部分石油管道业务是在俄罗斯西部,离中国市场还比较远。

  未来,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投资如果会得到俄方的积极回应,取决于以下三点。第一,俄罗斯需要技术援助。随着苏联“遗产”的减少,俄罗斯需要将视线转移到海上,转移到东部,他们需要引进先进技术。第二,普京试图推行“东向”政策,中国是俄罗斯亚太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中国石油公司背后有国家鼎力支持。俄罗斯对此很清楚并表示尊重。

  石油观察:鉴于两国资源及经济的高度互补性,您如何看待中俄油气合作前景?

  古斯塔夫森:中俄两国的能源经济有高度互补性。未来中俄油气合作需要克服以下三大挑战。第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资源规模远不能和西西伯利亚相比,而且开采成本十分高昂。因此,从长远来看,俄罗斯石油工业的未来在于能够开发致密油(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北极海上资源(集中在西北部),而不是东西伯利亚的储备。第二,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的政策重心对东部有所倾斜,但国家的主要关注点仍然在西部,而国家的能源需求也主要集中在西部。第三,中国的投资者和服务公司,特别是来自油气行业上游的投资服务公司,很有可能会遭遇其他国际企业在过去20年间遭遇到的挑战,这将限制中国资本和设备进入俄罗斯能源领域。

  石油观察:中国企业有机会与俄罗斯企业在技术装备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吗?

  古斯塔夫森:在制裁持续的背景下,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将在石油技术装备上有很多合作。以钻井技术为例,俄罗斯超深井钻井技术匮乏,中国因此能够获得部分市场份额。另外,中国已经提升造船技术,要与韩国造船业竞争。俄罗斯依靠船运出口液化天然气,中俄在造船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俄罗斯期待“致密油革命”

  石油观察:您在《财富轮转:俄罗斯石油、经济和国家的重塑》书中详细分析了俄罗斯石油工业发展脉络。那么,私有化浪潮对俄罗斯石油工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古斯塔夫森:私有化程度真的是越高越好吗?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石油公司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由国家石油公司主导开采是极佳的模式,譬如俄石油。而美国的情况不同,在美国开采致密油气,需要的是小公司。如果俄罗斯要开发致密油,俄罗斯小公司的数量极少,而且生存处境艰难。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小公司实施开发作业要走复杂的流程,使得成本上升,小型石油公司无法承担。

  石油观察:随着苏联时代油气“遗产”减少,俄罗斯如何在未来保持油气产量平衡?

  古斯塔夫森:西西伯利亚易采石油产量下降,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政府和俄罗斯的整个油气行业对此没有做好准备。如何在未来几年内保持油气产量平衡?俄罗斯有以下三种解决方案。其一是向北走,开发北极深海区域,包括对整个北部海岸线直至萨哈林地区的油气开采。但这个区域是2030年至2050年的产量规划,不是今天,而且产出的可能不是石油,也许是天然气,且生产成本昂贵。其二是开发东西伯利亚。问题是东西伯利亚资源量不够大,和西西伯利亚资源量不是一个量级。其三是回到西西伯利亚,努力开采现有资源。俄罗斯现在的石油生产可以说是一个“竞赛”,一方面有新的油田投产,另一方面西西伯利亚油田产量逐渐衰减,哪方会获胜?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石油政策、财政税收、制裁等。我们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石油观察:“致密油革命”能否缓解俄罗斯石油工业将面临的困局?

  古斯塔夫森:美欧制裁的影响使得俄罗斯在西西伯利亚计划开采非常规油气,而致密油的生产可能会导致俄罗斯石油行业的复兴。俄罗斯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俄罗斯石油收益开始下降,俄政府与石油公司竞争石油利润,俄罗斯石油工业需要调整结构,并改变与俄政府之间的关系。俄石油工业需要在财税改革、生产多样化、监管灵活性及对待外国参与者态度四个方面做出改变。

  石油观察:未来俄罗斯对待国内市场的外国参与者的态度是否会改变?

  古斯塔夫森:在过去的20年,俄罗斯政府和公司不希望外国参与者进入俄罗斯国内市场,他们不需要外援。但现在不同,在北极深海等区域,俄罗斯缺乏开发经验、人力和设备,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历史上第一次需要外国公司的帮助。过去20年非常奇妙,我们称之为“铁幕”降落,俄罗斯人却认为“铁幕”不是落下而是拉开,俄罗斯人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而我认为“铁幕”只是拉开了一半。

  (塞恩·古斯塔夫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俄罗斯和里海能源高级总监,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和兰德公司分析师,专门从事比较政治与苏联和俄罗斯的政治史的研究。8月28日,古斯塔夫森来京发布其著作《财富轮转:俄罗斯石油、经济和国家的重塑》,特此对其进行了专访。)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中国石油业内人士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技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