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能源局放行特高压”

2014年05月19日 16:03  作者:王康鹏  (0)+1

  文/华夏能源网特约研究员李自琴、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康鹏

  此次公布的12条线路来看,能源局此番放行刻意回避了特高压的争论风暴点“跨三华地区的联网交流特高压”,获批的交流线路都是大区网内线路,而获批的跨大区网送电线路均为直流,联通三地区的交流特高压线路则一条都没有通过审批。

特高压分为直流与交流,直流争议不大,交流仍存争议。特高压分为直流与交流,直流争议不大,交流仍存争议。

  近期,一篇有关特高压的报道“特高压交流获得国家能源局放行,多年来围绕交流特高压的争议终有定论”,犹如巨石头落水,一时激起千层浪。这句具有定性作用的话,像是要为胶着多年的“特高压之争”画上句号,可想而知其分量轻重。

  报道中的主角——国家能源局大概会为了这句话大冒冷汗,因为原本一项小心谨慎的决策,却被解读成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模样。从此次公布的12条线路来看,能源局此番放行刻意回避了特高压的争论风暴点“跨三华地区的联网交流特高压”,获批的交流线路都是大区网内线路,而获批的跨大区网送电线路均为直流,联通三地区的交流特高压线路则一条都没有通过审批。

  由此可见,能源局对交流特高压的态度仍然谨慎,说交流特高压已成“定论”恐怕为时过早。

  “特高压之争”胶着多年,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这么多年这些人到底争什么?特高压分为直流与交流,直流争议不大,交流仍存争议这一点应当是业界比较明确的。

  然而在交流特高压理论层面上的论战包括了垄断、技术、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诸多争议点,但实践层面正反两方则将矛头对准了一个靶位——三华联网。国网规划,到2015年,华北、华中、华东将通过“三纵三横一环网”的交流特高压线路形成一张同步的巨大电网,届时,锡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3个纵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三华”送电,北部煤电、西南水电通过3个横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和长三角特高压环网送电。

2015年特高压电网规划图2015年特高压电网规划图

  这项比三峡还昂贵宏伟的工程就是国网捍卫交流特高压的最终目的,也是反对派极力阻拦的对象。

  再来看这12条在不久后可能被放行的电力通道,涉及到跨区域的线路全数为直流工程,如联通蒙锡-江苏线路、宁夏-浙江线路。

  其中包含的4条特高压交流工程,分别是,内蒙锡林格勒(锡盟)至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陕西榆衡至山东潍坊特高压交流工程;蒙西到天津南特高压交流工程;淮南-南京-上海,华东电网北半环特高压交流工程(4月21日已获国家能源局核准)。

  四条线路三条位于华北电网区域内,一条属于华东区域内环线电网,都未能实现跨网送电。三条位于华北电网内的线路,最南输电距离至山东为止,但从国网规划图可以看出,锡盟-山东交流特高压线路其最初的终点设置在了江苏南京,而并非华北境内的山东。

  为何最初的方案夭折?据知情人士透露,能源局以华东“没有需求”回绝了国网的方案。

  2008年,华北与华中两大电网已通过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成,虽然只是示范工程,却为国网完成“三华联网”走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华北与华中已联,一旦锡盟-山东联至江苏,那么国网将以此实现华北电网与华东电网的联合。

  华东电网目前是我国用电负荷最大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这就意味着华东电网对“三华联网”、甚至是国家经济安全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重要性。

  “三华联网”的目的是要做到中国最重要的三个经济区之间的电力同步化,尽管国网竭尽全力为交流特高压“正名”,以抛开经济性、垄断性质等其他争论点,但“安全性”这一点是反对人士最后也无论如何都无法抛弃的阵地。一旦“三华联网”其中任何一环出了问题,不仅是华北、华中,连华东地区都将陷入一片混沌当中,而彼时美国大停电、印度大停电的创伤仍历历在目。

  这样重要的决定,能源局怎么能不慎重?就如当年在举国上下争议了16年之久的三峡工程,若不是全国人大通过,有哪位决策者个人或者是哪个决策机构能够承担如此重负?

  所以,“定论”交流特高压,对能源局来说着实沉重。在雾霾的压力之下,在国网的坚持面前,放行几条区域内的交流特高压工程,保持华东电网的相对独立,或许是能源局目前最优的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介绍:华夏能源网(www.sinoergy.com)创始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国家能源局交流特高压华东电网刘振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