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政府不会抱薪救火

2014年04月16日 22:55  作者:管清友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管清友[微博]

  今天国务院常务会提出的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降准,旨在定向增加长期资金投放,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这种局部降准恰恰意味着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中国版QE更是遥不可期,几无可能。政府不会抱薪救火,醒醒吧。

一季度宏观数据尘埃落定,GDP增速放缓至7.4%,中国崩溃论再度发酵。一季度宏观数据尘埃落定,GDP增速放缓至7.4%,中国崩溃论再度发酵。

  一季度宏观数据尘埃落定,GDP增速放缓至7.4%,中国崩溃论再度发酵。我们不建议过度乐观,但更不建议如此悲观。中国经济虽然增长放缓,但的确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表现在增长数字上,而是在质量、效益和结构上。

  从质量和效益上看,经济增长的水分被挤出。

  首先,消费的“脱水”最为明显。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1个百分点。但分项来看,下滑的主要是限额以上的餐饮消费,其中大部分是所谓的集团消费和公款消费。这种消费增速下滑的背后是反腐力度不断加强、铺张浪费受到抑制,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急剧萎缩。

  其次,虚假贸易催生的出口水分被挤出。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6.1%,进口同比下降1.2%,但出口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虚假套利贸易规模收缩的冲击:3月对港贸易同比增速骤降44%,“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出口同比骤降63%。实际外需并不像数据反映的那样差,扣除对港出口的部分,3月份出口实际同比增长了6.7%。进口下降也主要是因为央行[微博]引导人民币贬值,挤破大宗商品融资套利贸易的结果。

  再次,无效投资大量减少。中央铁腕反腐,“官不聊生”,地方政府出现消极怠工是导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减少的这部分投资很多是无效投资,并不见得是坏事,有助于市场出清、缓解产能过剩。中长期看,中国的投资率缓慢下降是个趋势。2008年以后的投资率与PPI走势“大分岔”,意味着投资率大幅上升是政府配置资源的结果,缺乏微观基础,因此投资率下滑也不可避免。

  从结构上看,经济增长的动力得到优化。

  首先,从生产角度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滑落至9%以下,按照过去工业增加值和GDP增速正相关的线性逻辑,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大概率滑落至7%之下。

  然而,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7.4%,超出市场预期,主因在于第三产业增长继续加快,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49.0%,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随着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国研中心的测算,在2000年前后,中国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吸纳的就业人数在80万人左右,现在是140万-160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滑落至7.5%左右,但已足够吸纳1000多万人的就业。

  其次,从支出角度看,需求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消费占比提升。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民间占比提升。投资需求中,一季度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到64.8%,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中,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放缓,但萎缩的主要是公款消费,普通居民消费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新变化,但资本市场却仍然沉溺于唯GDP的旧思路。这种思路导致的典型担忧集中在投资减速上。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商品房销售额减速,库存加速堆积,将显著拖累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市场化推进、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约束以及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环境约束,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缓慢下降是个必然的趋势。

  但中长期来看,传统投资引擎的失速恰恰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创造了机会。未来中国可以通过促改革、调结构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其中,最大的增长潜力在于弥补服务业“短板”,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这要求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培育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更有效的运用社会资本来增加服务业供给。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未来经济有效供给增加,有助于对冲传统行业投资减速带来的长期下行压力。

  短期来看,二季度经济同样存在诸多积极因素。一是政府加快盘活存量政策,通过促改革、调结构来助力稳增长。比如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快铁路投融资改革等政策,都有助于对冲房地产下行周期造成的投资下行压力。二是外需有望回暖。发达经济体逐步摆脱美国寒冬冲击,重回复苏轨道,再加上一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行以及扩大出口退税等措施,二季度出口回升几成定局。综合来看,二季度经济可能与一季度持平或略好于一季度。

  因此,当前中央有充分的条件保持政策定力,降息降准等“更强有力措施”短期内不会出现。除了经济下行尚未触及就业底限之外,降准或降息的信号意义过强,一旦采用可能会导致市场形成政府放水刺激的预期。不仅可能滋生资产价格泡沫,而且去年以来的去杠杆也将功亏一篑,市场出清将进一步推迟,产能过剩将雪上加霜。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平衡政策,时间换空间,是当前的主要思路。更重要的是,贸然放松银根也不符合政府的创新宏观管理思路,即从大投资、宽货币转向定向投资、稳健货币,从西医疗法转向中医疗法。

  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来看,中央最可能的选择仍然是定向发力、预调微调。典型的方式是今天国务院常务会提出的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降准,旨在定向增加长期资金投放,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这种局部降准恰恰意味着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即便降准,恐怕也是汇率改革副产品,即从资本流入倒逼货币发行到退出常态干预而通过降准实现货币发行。中国版QE更是遥不可期,几无可能。

  对幻想放水刺激的人来说,难道忘了李克强总理的话吗?“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赤字,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政府不会抱薪救火,醒醒吧。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管清友中国经济李克强GDP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