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东北亚经济研究院
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第四讲)
本文作者:王洪章(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2003年,中央下发了11号文件《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层面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启动实施,也预示着东北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基地将获得新生。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东北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生。这个新生就是东北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东北经济的第二次腾飞。获得新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这是40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实现路径:一是开放,二是改革。抓住这两条才有希望实现全面振兴。在东北振兴中开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即“向东方”。
一、东北亚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合作区
国际上对东北亚区域的认定是广义的,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以及蒙古国在内的广阔区域,一共是6个国家,土地面积约为2 887.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7.52亿人,GDP总量(2018年)是22.27万亿美元,如表4-1所示。对比可以看出,东北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覆盖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地区,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和GDP总量来讲,都是排在前面的。
另外,还有一个定义范围,即在东北亚经济研究院编纂的《东北亚经济发展报告2018》中,把范围限定在:中国东北三省、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再加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四个国家。如果按照这个范围,东北亚的土地面积是1 426万平方公里,人口是3.4亿人,GDP总量是8.57万亿美元,占亚洲 GDP总量的29.7%。如果按狭义的东北亚区域比较,面积仅次于北美自贸区,进出口额也达到了31 821亿美元,占亚洲的18.8%。东北亚地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经济发展比较活跃,既涵盖了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蒙古国等具有较大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体。
经济增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技术、资源和市场,东北亚区域整个都具备。而区域合作的物质基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区经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二是产业的梯次结构。
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看,日本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国家,这两个国家的优势是资本和技术,但这两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而中国的优势是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廉价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蒙古国,除了有相应的市场之外,像矿产、生物、油气等自然资源丰富。因而,东北亚区域天然地具备实现经济合作的内在和外部的基础与条件。
从产业的梯次结构看,东北亚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着梯度差异与同构的双重特征。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在其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过程中所转移出的产业技术,尤其像机械、电子、化工、医疗等,对我国东北地区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将起到重要作用。俄罗斯在20世纪50年代与东北曾经有过密切的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与我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东北的轻工产品和纺织产品与俄罗斯的工业产品有很强的互补性。
除了区域合作的物质基础之外,东北亚的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这个市场潜力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内地、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部,还有与东南亚经济区域连接的市场,而且东北亚、东南亚这两个经济区域在历史、现实和区域合作上也占据着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东北亚区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区域合作的天然优势,且潜力巨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促使各国不可不重视东北亚的区域合作问题。
在东北振兴和对外开放战略上,抓住这个重点,就可以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也可以带动整个东北的经济发展,促进东北振兴。当然,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需要各方面付诸艰辛和努力,因为东北亚也是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比较复杂的地带之一。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的“四小龙”和现在的“四小虎”经济腾飞的带动下,东北亚的国别繁荣指数居于世界前列,但区域经济合作始终未能畅通无阻地扬帆远航,区域合作的深度、广度均远远不够,与世界其他经济区相比(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经济区,甚至东盟经济区)差别很大。因此,从纵深方向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北与东北亚经贸投资往来有坚实的基础
2003年以来,在国家提出的(包括中央各个部委的)东北振兴的20多个文件中,涉及东北对外开放的政策重点是促进东北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合作的基础,东北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和韩国,东北振兴政策中具体提到了美国和德国,所以把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四个国家拿出来作比较。
东北目前与“东西方”贸易投资的关系,从表4-2可以看出,在多数时间里,东北与上述4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都占据前5位。其中:辽宁与东北亚贸易往来比较多,2013—2017年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始终处在第一位;黑龙江、吉林对美国、德国的贸易及投资体量比较大;而辽宁的经济贸易与投资的体量均大于吉林和黑龙江的总和。将东北三省汇总来看,虽然东方和西方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总体上,目前东北地区与东北亚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在当前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世界开放合作的背景下,加上全球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强烈冲击,由于东北亚的地域关系,将东北振兴和对外开放的重点面向“东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在当前尤为珍贵。
三、东北亚区域合作共识较多
尽管东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有很多掣肘,但是机遇始终存在,东北亚各国都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识,这个共识其实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实施的所谓“雁型模式”开始,东北亚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日本将过剩产能和比较劣势产业逐步向东亚国家转移,造就了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飞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北开始融入“雁型模式”经济结构,先后承接了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业转移,与日、韩形成了高附加值链条与低附加值链条、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的梯次分工体系。当然,我们处在产业链中终端的加工贸易和代工阶段,并且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为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东北亚的价值链分工和经贸往来,主要以中日韩在资源、资金、技术方面的互补性合作为主,还谈不上区域合作。原因是,相比之下,俄罗斯并未融入全球化的大潮,错失了借助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时机;朝鲜也由于特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经济并未融入区域之中;蒙古国仍处在经济待开放、待活跃的阶段。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并未形成高度互补的区域价值链分工定位和产业合作机制。
如果再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国合作意愿开始逐步加强,合作构思纷纷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与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关的经济圈概念,如“环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等,以及区域经济合作设想已经跃然纸上,激活了东北亚乃至亚洲经济体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美好愿望。
还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动议——“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对图们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东北亚区域次区域合作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组织动议。随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曾一度签订了官方协定,后又有韩国和蒙古国加入,也曾经运作设立跨国的管理机构。回顾这些历史,说明东北亚各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大方向一致,共识多于分歧。
四、中国对东北亚区域合作政策丰富,东北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将再获新生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北亚区域的次区域合作探索又掀起了一个高潮。我国制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朝鲜的中朝黄金坪经济区、罗先特区、清津等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始起步,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提上议事日程,韩国对朝鲜“阳光政策”逐步深化,日本对东亚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日本政府开始构思和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立。特别是我国2003年提出“东北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对外开放方面,赋予了东北更多的政策和支持条件,比如对新区建设给予厚望,至今为止全国有18个自贸区,其中东北有2个——辽宁自贸区和黑龙江自贸区,全国国家级新区19个,东北有3个——大连金普新区、长春新区、哈尔滨新区。东北振兴战略自启动以来,沿边、沿江、沿海对周边国家开发、开放力度逐步加大。近20年,国家加大力度推动图们江区域国际开发,并且按照“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批准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城市建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批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批准绥芬河到东宁的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另外,国家在推动东北对外开放中,批复建设了十几个产业集群,包括:大连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中新吉林食品合作区,中俄、中蒙、中日、中韩产业投资贸易合作平台,以及中以、中新合作园区,大连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再有,国家在东北批复了多个保税区,包括:沈阳保税区、哈尔滨保税区、大连保税区、绥芬河保税区等,特别是哈尔滨保税区,在原来批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规划,正在按照“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大集群”进行建设和扩容。
这些战略性的、东北振兴中的对外开放布局,使东北亚的对外开放能够在当前复杂、严峻甚至暂时不可逆的国际经贸关系环境下逆势而上,并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数据显示,近年东北对外开放成果颇丰,在2019年全国进出口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辽宁对韩、对俄出口增加9%以上;吉林利用外资增加21.2%,增速高于全国18.6个百分点;黑龙江实现了逆势增长,进出口增长6.7%,其中出口增长18.8%,全省利用外资增长15.6%,新设立外资企业增长25.4%。因此,东北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发挥优势,利用地处东北亚有利的核心地带,尽早迎来对外开放的新曙光,在区域合作中再获新生。
五、要充分落实和利用好国家对东北亚提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各项政策
(一)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莫使金樽空对月”
东北在对外开放中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各项开放政策,所达成的共识,已有的经济、环境和互补条件,办好面向东北亚合作的各类新区,特别要突出产业集群优势。这些产业集群可以以战略新兴技术和产品为主导,对接东北亚,特别是日本的“新经济增长战略”和韩国的“新北方政策”,争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支付、新产业供应链、交通革命、健康养老、舒适生活、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度合作;利用好新区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成为东北振兴中对外开放的“领头羊”;通过产业集群取得先进技术,通过产业集群使东北的一些现代技术、现代科技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融通。
(二)加大开放力度
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近20年取得的成果,包括消费结构升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突出,以及实现了以日韩价值链分工的反锁定。尽管我国的主要技术和产品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中低端,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开始“反噬”日本、韩国,比较典型的是白色家电,而且有一些技术并不完全依赖日韩。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对外开放中保持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出口的同时,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
目前,东北出口日、韩的主要是农产品、纺织服装、钢材、机电、汽车零部件、木制品等传统优势产品,进口商品主要以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为主。在进口这些产品的同时,也进口部分日、韩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向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变的同时,东北对日韩出口也会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逐渐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
从长期看,中、日、韩面临着从产业内分工竞争向产品内分工竞争的转换。特别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涌现,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可能会产生高层次的技术竞争,并带动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刻调整。但是,目前基于现有产业和产品价值链分工的合作基础以及东北亚各国的互补关系,中、日、韩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合作仍为经贸关系的主流。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进出口额均占这两个国家进出口额的20%以上,这么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说明合作基础依然牢固,合作潜力仍然巨大。
从经贸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点出发,东北特别是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要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承接来自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已承接的产业要服务好、维护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可以侧重研究过境运输、港口通行的便利和畅通的政策。黑龙江应进一步发挥地缘和省内外对俄产业园的优势,提升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经贸合作的层次,并带动整个东北、华北及其他省市对蒙、俄的经贸合作。吉林可在图们江次区域开发以及东北振兴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下,在东北亚各国家关系好转的基础上,继续重点抓好图们江次区域的合作和开发。当然,图们江的开发需要在开发合作的重点和路径上认真选择、逐项突破、循序渐进。因为头绪较多,有些产业的条件并不具备,应该在重点和容易之处突破,在合作成效上下功夫,使联合国关于图们江区域开发的动议能够见到成效、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的合作潜力也是巨大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由于东北亚各国产业和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东北亚的服务贸易合作并没有全面展开。回顾东北对外开放的数据,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滞后的,所以在东北对外开放中,在东北经济振兴中,技术服务、信息、金融、物流、法律、会计和租赁等服务贸易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
在服务贸易方面,东北可以进一步寻求主动,以两个自贸区、三个新区和东北其他的合作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平台,以东北现有的现代服务业为基础和需要,提升服务层次,寻找合作机会。开发区、试验区、合作区和新区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基础,也有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政府的负面清单制度,可以为这些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服务贸易),实现良好合作和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提供坚实基础,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经贸合作。
六、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北亚各国的历史机遇,需要逐步创造、持续推动
(一)借助国家关系改善之机
目前,东北亚各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意向明显。比较来看,经过冷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世界不同方向上的区域、次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共识,面对少数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经济压力,强化区域合作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各国合作意愿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在区域合作过程中虽有颠簸,但也在前行。
多年前,俄罗斯曾提出大力开发远东地区,中俄关系也在我国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后,提升了战略合作层次,也必然会带动经济合作的深入。中韩双边经济合作也逐渐突破一些瓶颈,实现了复苏,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两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中日关系朝着“化竞争为合作”的方向努力,逐步实现,有望扎实推进。最近一两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并向前推进,朝鲜也在朝着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的方向努力。从这些现象看,东北亚区域合作拥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前景看好。
(二)需要挖掘经贸与投资合作的潜力
就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额比重来看,中、日、韩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东北亚其他五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贸易产品主要是机电、化工、矿产、纺织、农产品和木制品等。
从贸易特点看,中、日、韩之间以水平型贸易为主,中国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之间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所以在挖掘贸易的潜力方面,要区分和研究这两者的差异和特点,针对东北亚不同的国家,确定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策略。
随着各国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升级,以及进出口产品的优势互补,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在扩大贸易空间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在投资方面,东北亚区域内投资空间和潜力也比较大。2017年,东北亚各国的投资额达到3 055亿美元,但区域内对华投资规模不大,仅83.36亿美元,占我国吸收外资的6.5%;而我国对俄、日、韩、朝、蒙的投资仅为26亿美元。从总体上看,东北亚区域国家间的产业投资规模较小,东北在投资合作上需要加大力度、拓展空间,实现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比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软件业、高新技术产业、医疗健康服务业等,这些产业可以与东北的传统产业有机整合并有所创新,有的还可以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
(三)要突破技术合作方面的困难
我国东北地区的综合科技实力总体上比较强,但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居于日本、韩国之后,而在某些领域则高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技术合作中存在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的双重能力,但在技术合作中,日本的高精尖技术壁垒严重,因此东北与俄罗斯、韩国技术合作的领域应该更为广泛。
从宏观上看,由于东北亚区域整体技术水平与美国、欧洲相比尚存在差距,而东北亚多数成员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合作对象基本是美国和欧洲,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在技术合作上,区域内既有竞争,又有供求耦合或可对等交换的技术领域。东北可以向周边国家提供具有传统优势且为对方所需的技术,比如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技术等,同时东北也可以积极引进日本、韩国可以转移的、东北又需要的一些非尖端技术,比如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工业技术。
东北振兴过程中技术开发和科技水平是关键,所以东北亚各国的技术合作是重点。技术合作要充分利用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比如一次性技术交易、许可交易、技术联盟、承包工程和管理与特许专营合同等。从专利上看,2017年日本的专利申请是4.8万件、韩国是1.6万件,而东北不到5 000件。所以,在技术方面,日本可以算是东北亚技术输出大国,韩国的终端技术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日、韩在经贸合作中的技术许可交易,值得东北在技术合作中借鉴,通过技术许可交易引进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通过技术许可交易,从日本大量引进了从中低档技术到资本和信息密集型各类技术。俄罗斯、日本、韩国有一些技术在其本国没有深入开发的必要和可能,但是对于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十分有用,比如日本的工业基础技术,在东北的产业工业当中可能是比较先进的,可以引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
除了技术合作之外,技术联盟也是比较好的合作形式。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与欧洲、北美等技术发达国家之间建立了很多技术联盟,如日本丰田与美国通用汽车建立的技术联盟。俄罗斯有很多的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水平也比较高,但俄罗斯经费较为紧张,所以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深入进行,西方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与俄罗斯研发机构建立了技术联盟,并注入了大量资金。这样的好处是,在维持其科研活动的同时,可以避免因为技术人才和信息向其他跨国公司流动,引起国际技术竞争和无序竞争。
我国东北地区大型企业集团在加强自身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同时,可以以优势和长处,比如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平台优势、产业投资贸易合作平台优势、财税政策优势(例如新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的返还税金抵扣、加速折旧、扩大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建立如中俄合作发展基金等。通过这些优势和政策,东北可以与东北亚各国的企业集团建立技术联盟,致力于以技术联盟开发某一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以降低风险。另外,俄、朝、蒙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是东北比较成熟且并非敏感的技术,也可以采取技术联盟的形式,实现深度的技术合作。
在技术合作方面,东北的优势非常明显,东北有众多的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各部委所属的科研机构、技术开发中心。在当前体制改革和创新建设中,要把这些优势、科研院所的作用发挥好,把与东北亚有关国家的技术合作,特别是技术联盟合作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当然,由于受国情差异较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同时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大家还要加深相互了解,加强沟通。但是如果选准了突破点,找准了方式和办法,并且取得一定成果,那么再深入下去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国际上还有比较成熟的特许经营和管理合同的合作方式。这些方式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将起到提升和接续作用,是正相关关系。而东北与东北亚各国在服务领域的合作层次目前较低,近些年服务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增长相比也有些欠缺。可以看到,当前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服务业大国,所以在与东北亚各国合作过程中,东北应该把技术服务合作作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特许经营合同形式可以在区域内利用相互的品牌、专有技术、经营管理模式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引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达到技术和品牌价值的扩张和经营模式的克隆。凡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竞争得势的企业,无不具有管理优势。在东北亚区域内,特别是日、韩,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和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可以吸引具有管理优势的国际企业,经由合同安排来承担全部和部分的管理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多采用顾问的方式进入企业管理。目前在宾馆、餐饮等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管理合同方式,交由有经验的国际企业管理比较常见,但在工业及生产型企业中的管理合同技术的使用相对较少,东北亚各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这些管理技术方面的合作,可以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弥补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如果利用好,就会极大地提高东北企业的管理水平。
七、起帆远航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未来东北亚区域的繁荣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也应该是唯一的选择。在一体化过程中,有赖于各国价值链分工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更有赖于各国政府基于区域经济长治久安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和通力合作。我国东北与东北亚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区域内寻求深度合作的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是方向和目标不应改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时,提出激活东北亚经济圈的倡议,这个倡议对今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去努力。
(一)要做好战略衔接
如果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经济发展和合作共识,在区域合作道路上将会事半功倍。所以,在现阶段,可以推动东北亚各国经济战略、发展战略方面的衔接,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日本的贸易政策和目标的一些原则和设想进行衔接。在区域合作中,有些合作方式可以研究,有的要大力推动,如APEC 21个成员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在促进和建立贸易投资等合作关系方面,体现了全面性、宽领域和高标准;东盟“10+6”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建立,其中“10+5”已经谈成,还有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些区域合作的构思和设想都体现了比过去的一般贸易原则、领域和标准更高的区域合作思路,包括消除贸易壁垒、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定竞争政策等,所以是高标准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且具有部分可行性的高层次区域合作方式。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经贸合作和多边自贸协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需要考虑到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以及在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合作,包括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仅有部分可行性不够,还要有全部的可行性,开放度不够则加入意义不大,而开放度过大、条件过高、脱离实际,实施起来难度也会很大。
“一带一路”倡议还可以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构想、蒙古国的“草原之路”计划实现交错对接。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紧密结合,可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尽管目前遇到一些困难,但从长期看是必由之路,别无他径。
(二) 开展多元化区域地缘的经济合作
在我国推进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成为优先发展的方向,而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在建设方面具有面向东北亚开放与合作的天然责任。
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已经建立了各种合作机制和开发开放新区以及产业集群,在这个基础上,东北包括内蒙古,已经形成了四个新的格局,即黑龙江开展对俄边境经济合作新格局、吉林开发珲春和图们江地区的新格局、辽宁开放辽东半岛的新格局以及内蒙古对蒙古国开展边境贸易为特征的面向北部、东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格局。
这四个新格局统筹起来看,东北地区正在形成一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带。这条开放带自北而南,以二连浩特、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大连6个城市为主要窗口,面向东北亚各国。下一步有可能形成与东北亚各国合作的四大经济协作区,这四个经济协作区是东北财经大学有关专家学者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第一个是图们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以珲春为前哨,通过图们江至通化、长春和哈尔滨这三条放射型铁路,将沿线城镇组成外向型的工业城镇网络,主要开展与俄罗斯远东、朝鲜罗津、清津及沿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二个是北方经济协作区。以黑河、绥芬河为窗口,通过建立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相互连接的内河航运系统,将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连为一体,形成以内陆边贸为主的经济协作区,进一步与日本的北海道、俄罗斯的库页岛开展经济合作。
第三个是环黄海经济协作区。以大连为龙头,锦州、丹东为两翼,以鞍山、辽阳、沈阳等工业重镇为腹地,形成整个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带,并与山东半岛一起开展与韩国的西海岸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四个是草原地带经济区。以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国家确定的北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基点,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北部形成经济合作区,并与呼和浩特、赤峰及河北相衔接,加快这些草原地带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如果这四大经济协作区能够形成和充分运作,将会把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也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可能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多
东北亚区域内除了贸易不平衡,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别之外,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社会管理等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从历史到现在的合作过程中,跌宕起伏不断。
现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建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其概念和合作要求、合作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贸易合作,将是全面的、先进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合作的层次更高、深度更强、更具有广泛性。
这种深度的合作关系将涉及经济某些方面的基本制度,涵盖法律、财税、劳工保护、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绿色增长、监管透明度、市场建设等众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需要着眼于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战略、大格局,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趋势下,有足够的国际经济合作、贸易合作经验,还要有改革的魄力和开放的胸怀,融入国际经贸合作的大环境当中,在国际贸易与合作“向东方”中,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突破。
相关阅读
【第一讲】王洪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经济历史情况
【第三讲】王洪章:东北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是东北财经大学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创建为服务国家面向东北亚需求的高端新型智库、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将为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资源和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