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3:疫情真正改变了社区

2020年05月11日16:09    作者:周水水  

  何去何从1:赢家真的只靠运气吗?不,是弹性

  何去何从2:总之,耐心最可贵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水水

  时间是掷骰子的儿童,儿童为王。——赫拉克利特

  01

  闻到光

  全人类很少面临同一件事。而现在就是如此。

  每当想到这个,我就想,这不正是人类新的思想和智慧产生的最好的时机吗?

  我非常想知道现在世界各地的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历史学家、名人们等等这一段时间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度过的。全世界的信息业、媒体业已然如此发达,然而我想看到的人类智慧的光芒并没有绽放出万丈之势。

  在疫情挑战人类最严峻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最需要科技,也最需要新思想、新思路、新创意、新角度。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时时刻刻的观察者、应战者、智者、实验者和守护者,而不是各种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不断重复的事物、言论或相互怨怼。

  从内心真实的愿望来讲,我一生最希望能持久地不定期地闻到光,人类智慧的光芒。我希望我们的信息世界和舆论世界里,可以让人能够随时看到这些光芒,而不是撕裂、内斗、造假、利益纠葛、相互碾压和伤害、星灭光离……。

  高管性侵案、当当夫妻撕扯、王石集体股捐赠纠葛、瑞幸好未来造假、北京文化遭举报业绩造假……这些财经媒体上一波又一波的热点,除了情绪、喧闹、无奈,并没有结论和结果,更没有智慧的闪光点。

  最近一季度的各种经济指标、公司业绩报表也都在密集发布,大部分的结果可想而知,对这份短痛是有预期的。能源、运输等原来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大行业尤其惨。中国最大的石油上市央企——中石油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58.4%;中国境内上市的六家航空公司一季度业绩均报亏,亏损共计214亿元,国航、南航、东航的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下跌300%左右。但也有例外,中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中远海运一季度业绩虽然大幅下滑,但没有出现亏损,这已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

  我想到的是,也许这段特殊的时期,也是很好的行业观察期,大体看得出行业中长期风险的高低、大环境的依赖度、资本的影响力等等。有些痛是预料中的痛,是行业扛得起的、时光中必然会遇到的痛、不可抗力的痛。痛也是要区分的,各种痛都要有相应疗法。时代有时候藏着自然主义,也许转折点说来就来,很多人问,“五一”会是经济复苏的拐点吗?据说北京调低防控相应等级后半小时,机票预订量就暴涨15倍。

  有思想的人行动起来,才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我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写作者,也是一个财经类文章的编辑,从编辑的眼光看最近几个月财经界几个发声的人物言论,我发现还是有人在做相关努力的,充满正能量和新意。只要新意在,就是希望所在。思想性是人文性最持久的支点。

  比如,高瓴资本的张磊最近发表了关于叙事经济学的相关推荐和评论,他真的是耶鲁思想连续继承、传播和实践者。

  1、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一书中,独辟蹊径地将“叙事”引入经济学领域,将过去依赖于抽象建模和数理统计的经济学,还原到有温度、有感知的生活切片或历史场景中,人们的言谈、议题和故事,成为解构经济现象的重要维度。因此,他有跨学科思维、开放性思考以及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道德精神。

  2、叙事是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甚至是一种集体共情。叙事是理解时代与环境变化的重要门径,而洞察变化是经济活动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

  3、我们希望企业家追求的伟大格局观,核心就是拥有在变化的时代中构筑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一种超长期主义。

  比如拼多多的黄峥写的文理兼通的股东信,他用了物理学公式和定理和社会情境,来思考时间,也阐释了当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界限模糊,现实虚幻交织的情况下,全新人类世界已来临。

  1、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前所未有地模糊,我们开始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走来。或者更精准地说,是一个全新的人类世界正在走来。虚拟现实一词已经过时。现实和虚拟可以相互转换,现实变得虚幻,虚幻却是现实的一种。……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分别也愈发模糊。

  2、时间是一股强大的有方向的力量,默默地驱动着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事物。无论我们多么固执地渴求着对称和永恒,时间总是在不断制造着世间种种的不对称、不可逆以及死亡。时间推移下个体大量互动反而成为一种社会和世界带来秩序和确定性的力量。

  思索必是他们的长期习惯。这一输出过程,很自然,是从个人教育经历和事业发展的自然成果中流溢而出的,可以启发大家继续思考。当人们进入财富的快车道,并有了巨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之后,应该在处理人生的各个方面上有所进阶,这也是人类素质进步的阶梯。新思想、新创见的供应者和传播者,这些人在哪个时代都是被需要的。

  人文日新,晖光日新。不要老生常谈,不要限于毫无新意的争吵与埋怨,不要重复同样的利益神话,冷眼看楼起楼塌,人类该有新的创造能力,避免历史循环。当然有些人喜欢敛锷韬光、弢迹匿光,过于低调,但这也不利于人类整体进步。

  听秦老师与来拜访的客人聊天是件美事,比如这几天我听到了一句:好的企业,你参访时呆半天,闻都能闻的出来它的好,会被感染到。中国商业有其自然主义的叙事,形势比人强。

  这些实践里的新意,需要去总结和提炼出来,不然也只是有限的人,有限的圈子里能够感受得到的局部的东西。整体水平的提升,一定是靠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和传播,这就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性。某种明光烁亮的时刻。

  那时候我正在想“闻到光”这一章该怎么书写,于是会心一笑。好的素材总是能在身边寻到,也是幸福。

  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而已集》

  02

  这个世界的新意有了一些规律

  疫情这几个月,还顺带塑造了财经界的新的洋明星——苏世民。伴随着桥水爆仓的谣言和其基金真实的下跌,达里欧被祛魅,也似乎“过气”了。人们总是需要一个又一个偶像,支撑人们半真半假、半实半虚的信仰。这场造星运动似乎把半个财经圈的明星都号召起来了,各类权威的专业的点评、对话、解读络绎不绝。通常可以持续一两个月的财经界长期热点并不多见,“苏世民热”算是一个。黑石从1985年创立,三十多年也算穿越了多轮周期,尤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我也选一个角度书写吧。

  苏世民在高中以及耶鲁大学求学时,非常注重体育运动,他是接力赛的第一棒,所在的团队曾经拿过州冠军。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是美国常青藤名校最佳橄榄球球手之一。美国很多政商领袖都是中学、大学的运动员出身,统计也显示运动员背景在世界500强CEO中比重很高。

  笔者以前研究过体育的迁移价值。清华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本科生还必须考三千米长跑。这个体育教育的传统,最初来源于一个叫马约翰(1882~1966)的教授,虽然有点外国人的名字样儿,但他是福建厦门人。马约翰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我国体育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终身坚持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年逾八十,鹤发童颜,就像现在的钟南山教授那样(很巧,钟老也是厦门人)。

  马约翰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工作了52年。清华的名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也是来源于此。据说原来还叫“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50年”,因为墙尺幅有限,搁不下“至少”二字了。

  马约翰曾就读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该校体育代表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尤其精于田径的中、短跑,曾获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1905年上海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万国运动会,1英里比赛中,在场观众给他加油,口号从“约翰、约翰”,变成了“中国、中国”,他那次成绩非常好。自此之后,他便认为,中国人民具有无可比拟的民族精神,而体育正是激发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好方式。

  1920年,他首次提出清华体育的目的,是“一面要使运动员能够代表清华扬名,一面要全体同学个个身体强健。”后来他去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以培养体育人才而著称的春田学院进修,在做毕业论文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影响正当时。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当两个技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技能的提高会促进另一个技能的提高,也就是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景既有一定的差异又有共同的成分时,一种学习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马约翰于是把论文名定为《体育的迁移价值》,研究后其主要论点是:

  1、运动具有巨大的价值,分两个方面,体育训练和教育培养。体育训练方面:有运动对肌肉的训练、准确性、协调性、耐力和敏捷等;教育培养方面,有运动对智力、道德、性格、社会品格等的影响。

  2、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运动效果具有迁移作用,包括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利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3、管理是把握迁移方向的关键。因为迁移会有好有坏的结果。

  清华里有不少正面例子: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在校时是中长跑运动员,参加过远东运动会;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在校时,田径、球类、武术都很出色;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足球健将,单双杠和爬绳技巧都非常好。这些都是体现出好的结果的,体育和科研都需要坚毅和执着。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科间的整合、迁移、相互影响、跨界,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马约翰在100年前的体育教育就借鉴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要努力啊,在新的思想和创意中,要做足够多的迁移、尝试和实验。

  知识不够用不够新,就需要从各个学科中迁移过来,或者借来概念。我个人从小爱学习,其实更爱追求新鲜知识,认为很多概念讲很多遍会觉得枯燥,每每遇到一个新鲜概念,就兴奋不已,觉得活着真幸福。

  实际上学习能力强的人,用心学,各个专业领域的70%的知识和技能,是没什么门槛的,而更专业更权威的人其实都是靠那30%立足的。所以我总觉得,什么时候都不用害怕转型。

  举个例子,做媒体的并不一定要媒体出身,同样做咨询的不一定要管理学、经济学出身。在我们做人生方向调整的时候,真的不用怕积累的东西瞬间瓦解,人的每一步都算数,以前的积累都可以迁移至现在的领域。

  在我认为,跨界和转型前期毫无技术含量,纯粹是个心态问题。而突破那30%,甚至进阶到最后的1%,才是难点。专业就是不停地去磨练的问题,五年不够十年,十年不够二十年,总要做时间的朋友,相信时间的。

  你只有不停地、不设边界地去积累,才能真正地让自己活得通透起来。

  现代人就像是莫比乌斯带上的蚂蚁,一直往前爬往前爬。——余师

  03

  社区边界在扩大

  在上海,“神兽们”已经分批归笼。三四月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个年龄层的孩子们在各小区公共区域及附近公园的互动前所未有的多,且跨年龄层的孩子们也加强了互动。

  原来是见不到那么多的孩子的,他们不是在学校,就在各种培训机构里。人间四月天,培训机构还没“解禁”,大一些的孩子们上完网课需要出来透气,于是小区里本来无人问津的体育游乐设施里都充满了蓬勃朝气。

  疫情真正改变了社区。当极端情况发生的时候,人们发现,社区是最后一道防线,社区就是毛细血管,最能体现冷暖。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人文环境,太重要了。

  人们要的那些秩序井然和守望相助,其实就藏在社区里。在疫情防控体系里的,国人普遍认同并严格执行的隔离,是因为相信服从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身边人就可以影响彼此。

  都说社区服务业要等来一个契机,只是没想到是疫情带来的。人们以前重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于是想了很多共享经济的方法。而社区服务业,它并不只是商业资源和力量下沉,或是机械地解决痛点,它本身就富含内容,是有机的,应该以它为圆心思考问题,它追求零公里服务,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也是心理距离的缩短。

  生活必需品,可以围绕它配送,这一点在疫情特殊环境(模型)下,已经测试得非常充分了;

  以后教育、医疗、养老等等人们最关系的人本问题,也可以以此为原点进行重新思考和布局。

  比如教育,我自己都从那些10后孩子身上学到不少,阳光灿烂的时候,他们在网课后集体出动,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可以一起玩到夕阳西下回家吃饭。

  我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照顾并带着我3岁的孩子,教他攀高爬高,鼓励他要对自己有信心,并且护着他的安全,指导细节动作。全程周到体贴。她跟我说,“阿姨你要不断鼓励你的孩子,我们从小需要大人的激励。你要训练他的行动力和效率,每个孩子的行动力和效率都提高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有效率更美好。”

  我问,你懂那么多,是不是特别喜欢看书啊。她说是,她特别喜欢看她妈妈的那些书,有些还是被禁之后刚刚解禁的书。

  我闻到了灵性和光芒。想想80、90后这代人的孩子,或许真的是整体素质改变的那代,虽然家长们给他们灌输了太多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但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视野见识,的确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一点,我在最近研究一个传承七代的小港李家的时候也有统一的感受(下一篇文章中会集中讲述)。以至于,在我看来,这些孩子中会出现很多哲学家、艺术家,真正的人文素质高昂发展的时代会到来。未来,美好的人、创新的思想不是吉光凤羽,而是普遍预期。

  我对这个孩子很好奇。于是追踪研究了她。通常孩子都喜欢跟比自己大的玩,而不是跟小的玩,因为可以学到更多。我上过Saul Singer(《创新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作者)的课,并采访过他,他就非常强调,同伴教育,大的孩子教育小的,影响小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甚至是减少贫富差距的方法。

  她的家长告诉我,这个孩子小时候自己感受过,大的都不带她玩,她长大后就想带着小的玩。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答案,她的耐心和友好,是因为她缺失过,她想补上。而她只是我们社区里公立小学的二年级学生。

  每个人的心理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些事是顺理成章的,有些事又有跟想当然完全相反的理由和基因。培养和塑造孩子,不会完全按照大人设想和经验主义,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交流是有意义的。各种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的互助,经验和失败的沟通,相互帮助,真正回归守望相助的时机,现在是有窗口的。我发现我这一段时间,改变了自己的社交态度,跟所有见面的各年龄层的邻居都会有意无意地找话题交流。

  还有对于社区医疗我也有个切身感受。我的孩子有哮喘,疫情期间不能去儿童医院,但家里得随时备着雾化的药,尝试着去联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真是又简单又方便。他们也有儿童医院专家的指导,对于儿童慢性病来说,交给社区,真是良策。浦东据说有十几个这样的对接分流中心。

  总之,社区因为围绕着人的生命周期,有非常多的事情值得做,值得细分去做,值得改善。人的根在那里,怎么服务都不为过。

  我对待不幸和幸福,很自然,就像有高山与平原,有岩石与草地,我对此不会感到惊奇……——佩索阿

  (本文作者介绍:笔名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毕业于清华大学。)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