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程实、王宇哲、钱智俊、
政府工作报告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实现三重转变。第一,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第二,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三,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祉。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斐然;过去五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7.1%,占全球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约1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在全球经济走出十年危机阴影、迎来真实的普遍复苏之际,中国经济也步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2018年中国经济定调,也释放了新时代“改革深化”和“开放扩大”的信号。
我们认为,报告揭示出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将发生重大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范围也将日益增加。随着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经济的系统稳定性、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会进一步凸显,高质量发展的稀缺性本身也将为投资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把握历史机遇,推动重心转变。2018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启动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更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开局之年。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政府工作报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准确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路径,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实现三重转变。
第一,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危机连绵十载之后,全球需求侧政策已陷入瓶颈,本轮全球复苏的引擎在于供给侧改革,各国供给侧改革的成效良莠将决定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目前,美国税改、欧洲劳动力市场改革都正在先破后立中创造新动能,而中国作为全球供给侧改革先行者,亟需提速向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这些举措切中本轮全球复苏的关键,将确保中国经济在节奏和力度上继续领跑全球供给侧改革,巩固基于改革红利的中国经济“新韧性”。
第二,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从依赖要素投入扩大、不可持续的旧动能,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新动力。这一飞跃,既要求以制度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又要求以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双向推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反弹。为此,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针对性部署,一方面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为要素自由流动打开新通道,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技进步注入新动力。
第三,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祉。较之于2017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了对民生福祉的工作部署,直击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包括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提高个税起征点、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解决群众住房问题等,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亦强调向“三农”、民生领域倾斜。在中国经济新时代,上述举措一方面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加速实现全面小康,一方面将推动新兴中产阶层崛起,激活多元化、个性化消费偏好,从而为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夯实基础,增强中国经济凤凰涅槃的长期内生动力。
深化金融改革,肩负双重使命。着眼于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显现:在目标上,统筹兼顾“防风险”和“促改革”的双重使命;在方法上,精准实现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系稳定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正向联动。第一,“以进固稳”防风险。
2017年,中国内外部金融风险状况显著改善,验证了当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正确性,即改革创新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思路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对内而言,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有利于积极应对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大趋势,消除监管套利、监管重叠和监管盲区,实现穿透式监管的全覆盖,从而稳步深化金融“去杠杆”,持续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引导融资需求从表外转向表内。同时,金融监管协调的改善,有助于金融监管与财政纪律形成合力,从资金供需两端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源头,双向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
对外而言,经过“811汇改”以来的一系列调整,人民币汇率的企稳预期已成市场共识。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扩大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从而有效遏制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单边投机行为,抵御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中国国家金融安全的外部冲击。第二,“稳中求进”促改革。在中国经济新时代,中国金融将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金融体制改革亦将引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
根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认为,对内而言,普惠金融业务的扩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有望充分发挥金融对要素资源的配置作用,打破乡村振兴、“双创”企业、新经济的融资瓶颈,优化对新兴产业的激励机制,加速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这一转变,将以传统经济的升级降低企业杠杆率,以新经济的繁荣提高单位资本的经济产出,最终削减中国宏观经济杠杆水平,从根本上消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外而言,深化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引进来”,最终实现中国金融“走出去”,从而支持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突出“优化、协同、高效”,机构改革迈大步。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求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2月底,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我们认为,本轮机构改革力度或为二十年来最强,并将围绕“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逐步推进,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决定》强调,“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预示着中国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已箭在弦上,问责体系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在宏观管理方面,《决定》特别提出要“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以及“增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协调性”,意味着现有经济、金融部门的责、权将相应发生重大调整。“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除继续强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外,《决定》还提出“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体现了“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对治理效率和透明度的提升。
新时代,新站位,改革开放再出发。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改革开放将不忘初心、增加内涵、再度出发。
在世情、国情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国施政理念和举措的与时俱进体现为“改革深化”和“开放扩大”:经济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政策顶层设计将围绕一个总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消费贡献率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各类能耗和污染指标继续下降;
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与旧经济、大市场深度融合并引领世界潮流,中国制造迎来品质革命,研发投入和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并更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力度日益提升,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平衡发展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从跟随向引领的转变,这不仅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结果,更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现实期待;经济、金融领域双向开放继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举措影响深刻,既有力促进中国发展,也给世界带来重大机遇。随着“改革深化”和“开放扩大”,中国经济的系统稳定性、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将进一步凸显,高质量发展的稀缺性本身也将为投资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