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可以从宜家学到什么?

2018年02月06日11:24    作者:马亮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马亮

  要想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仅要在产品价格上取胜,而且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企业内涵上有所突破。

中国制造可以从宜家学到什么?中国制造可以从宜家学到什么?

  2018年1月27日,瑞典家居企业“宜家”(IKEA)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先生逝世,享年91岁。人们在缅怀这位伟大企业家的时候,也在反思宜家为什么可以成功,而宜家又可以为其他国家和企业带来哪些启迪。宜家不只是“贩卖廉价家具的超市”,因为它已然超越了一家家居企业的狭隘范畴,而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商业精神。从宜家的身上,中国制造可以学到很多。

  宜家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又乐此不疲,就在于其同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宜家是一站式的巨无霸,人们可以在这里选购几乎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家居产品和服务。而且宜家可以自豪地向顾客保证,产品可以在90天内完全无条件退换。这无异于给顾客吃了一颗定心丸,并使他们坚信,与其舟车劳顿地货比三家,不如在宜家一站搞定。与此同时,宜家的选材用料务求结实耐用,但又能够保证高质低价,这使消费者一旦尝试就会欲罢不能地爱上它的产品。这就是宜家的精妙所在,为顾客省却了购物时间和搜索精力,也为自己建立了固若金汤的商业信誉。

  宜家另一个更加值得人们玩味的信条,就是让顾客动起来,亲自参与到家居的布局和设计、家具的搬运和安装过程,通过DIY打上自己的烙印。即便消费者自行安装的最终效果未必完美,安装的过程也费尽周折,但是这却是出自于每个顾客的亲手所为,不仅乐在其中,而且会敝帚自珍。这样一来,宜家可以节省一大笔送货安装费用,反过来因此而降低的价格也为顾客节省了开销,并创造了安装家具的无限乐趣。对于宜家这种做法,一些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对工作和产品有亲身参与感时,会更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而这是直截了当的简单买卖关系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这样一种产品设计理念,宜家将客户同产品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也进一步确立了客户对宜家的忠诚度。

  除了质优价廉、一体化和参与感,宜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也令人瞩目。无论是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推动联合国难民计划,还是提供免费儿童娱乐区,崇尚小户型的家居设计,宜家的平民主义和家国关怀都令人肃然起敬和见贤思齐。宜家在消费者身上做足功课的同时,也建立了全球性的产业网络和供应链。宜家不仅让自己强大和盈利,也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在扶持农业和林业方面,宜家通过其旗下的设计公司、制造工厂和零售企业,同上游企业共享产品的增值份额,从而让这些产业朝着绿色、可持续和公益性的角度发展。

  宜家作为瑞典的一张名片,也在不遗余力地推销瑞典的国家自豪和文化传承。在宜家的产品上,你可以读到瑞典语,体会到瑞典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瑞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宜家餐厅和超市,消费者都能买到来自瑞典的农副产品,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瑞典风情。企业成为了国家的名片,而国家印在了企业的名片上,宜家由此完成了作为一家良心企业的精神升华。

  宜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仅要在产品价格上取胜,而且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企业内涵上有所突破。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制造成本和产品质量都已跻身行业前列,但是在企业内涵方面还有值得提升的巨大空间。企业绝对不是纯粹的赚钱机器,更不应该成为令人堪忧的血汗工厂。伟大的企业要引领社会潮流和世界风尚,使员工自豪、顾客忠诚和同行尊敬。当中国有了像瑞典的宜家、美国的苹果等一样的伟大企业以后,中国走出去的全球反响必将会是另一番令人瞩目的景象。我们期待中国的企业能够从宜家的故事中领悟商业真谛,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敢想敢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创造更多令国人自豪和世界骄傲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企业 中国制造 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天津瓷房子借贷合同风波:主人称被要求空白纸上签章 聚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城里人严禁下乡买地建别墅 中国的物价真比发达国家高吗? 国内便宜到令人吃惊 12306最高峰抢票时段已过 技术团队为自己打90分以上 视频:首位华人献唱!吴亦凡登超级碗LIVE舞台 獐子岛公布调查结果:扇贝是被“饿死”的 证券时报:股市不是用来炒的 是用来价值投资的 收评:沪指低开高走翻红涨0.73% 银行板块强势护盘 乐视网真正元凶不只是贾跃亭 管理层莫再一意孤行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美国?从数据看或在2025年